APP下载

论《雷雨》中的代际冲突

2016-12-08王莹莹

艺苑 2016年2期
关键词:曹禺雷雨

文‖王莹莹



论《雷雨》中的代际冲突

文‖王莹莹

【摘要】代际冲突激发了曹禺创作《雷雨》的欲望,也构成话剧中的主要情节。本文试图阐释《雷雨》中代际冲突的类型、原因及其美学意义等问题,以此为切入口来阐释《雷雨》这部剧作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曹禺;《雷雨》;代际冲突

作为中国现代话剧中最富盛名的剧作之一,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众多的导演、批评家和观众,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关于它的阐释和研究一直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中的重头戏。80多年来,研究者对它的主题、人物、冲突、语言、影响、演出、接受、改编等各个角度的问题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聚焦于这部话剧中的父子冲突、母子冲突问题,试图阐释《雷雨》中代际冲突的类型、原因及其美学意义等问题,以此为切入口来阐释《雷雨》这部剧作的独特魅力。

代际冲突是指两代人由于知识、思维、情感和行动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关系。较早研究代沟问题的M.米德认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代沟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世代关系之中的。1960年代以来的诸多青年运动都表明,“整个世界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年轻人和老年人—青少年和所有的比他们年长的人—隔着一条深沟互相望着”[1]6。而作为一出以家庭为背景、以家庭中的极具戏剧化的冲突为主要情节展开的话剧,代际冲突可能是激发作家创作激情的重要因素。在接受田本相先生的访谈时,曹禺先生说:“其实,我的家很简单,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家十分别扭,我不喜欢我的家。”[2]9他曾对父子间的某些事情记忆犹新:“这一巴掌给我印象太深刻了。父亲这个人想来真使人可恨,这就使我联想起《朝花夕拾》中,鲁迅写的《我的父亲》中扼杀儿童的情景。”“我对我的父亲又是爱,又是恨,又是怜悯。”[2]82他谈到了家中父子之间的冲突:“我父亲这个人脾气很倔,他望子成龙的思想很重。我哥哥三十多岁就死了,到现在我也不大明了他。他们父子两个人仇恨很深很深,父亲总是挑剔他。……我大哥也恨透了父亲。家中的空气非常不调和。”[2]9而当谈及《雷雨》的创作初衷时,他说:“我初次有了《雷雨》的一个模糊影象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段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3]8我们不难想象,发生在万家的诸种令曹禺晚年都记忆深刻的代际冲突可能正是激发他创作激情的源泉之一。

在《雷雨》中,家庭中的代际冲突主要包括父子之间的冲突和母子(女)之间的冲突。首先我们来看父子冲突。《雷雨》中的父亲有两位,一位是周公馆中的主人周朴园,另一位是周公馆中的仆人鲁贵。儿子主要有周萍、鲁大海和周冲三位。按照故事情节对以上两代人的冲突进行排列组合的话,剧中的父子冲突主要包括周朴园与周萍、鲁大海、周冲之间的父子冲突以及鲁贵与鲁大海之间的父子冲突。

周朴园与周萍的冲突最初源于封建家长专制与懦弱而压抑的儿子的无声抵抗。“专横、自信和倔强”的封建家长式的父亲周朴园的“威严在儿孙面前格外显得峻厉”,长期的压抑使周萍的身心备受摧残,在极度的苦闷中周萍竟然与他的后母偷情,成为父亲的情敌。这又导致了他内心的莫名的恐惧与自责,所以整天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他又将四凤作为救命稻草,发展了另外一段不伦之恋。第四幕,周朴园尚未清醒地意识到周萍与四凤兄妹乱伦,当他要求周萍认母时,发生了以下令人感慨嘘唏的一幕:

朴(沉痛地)萍儿,你过来。你的生母并没有死,她还在世上。

萍(半狂地)不是她!爸,您告诉我,不是她!

朴(严厉地)混帐!萍儿,不许胡说。她没有什么好身世,也是你的母亲。

萍 (痛苦万分)哦,爸!

朴(尊严地)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

如果说前一段不伦之恋是明知故犯,那么,后一段不伦之恋确实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究其根源,应该归结于周朴园年轻时所犯下的错误。所以说,周朴园与周萍冲突的第二个原因是父亲早年在两性关系方面犯下的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剧作家独具匠心地将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父子冲突引入了另外一个维度,那就是阶级冲突。当周朴园的二儿子鲁大海在二十多年后再次出现在父亲周朴园的面前的时候,昔日的富家公子已经变成了一位矿工,并且是以工人代表的身份出现在自己的资本家父亲面前。他历数周朴园图财害命的种种罪状,比如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3000多名工人,诅咒他“断子绝孙”。没料到周朴园早已收买了另外三个罢工代表,同时准备将鲁大海从矿上开除。在这种冲突中,大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眼前的这位被诅咒的资本家是他的亲生父亲,他和父亲在不知不觉间构成了一种超越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阶级关系。通过这种父子关系的构设,《雷雨》所揭示的问题便显得更加广阔而深沉。

周朴园与周冲的冲突带有更多的时代内涵。作为沐浴在“五四”精神中的年轻一代,“身体很小,却有着很大的心”的周冲的思想比周萍少了更多的“因袭的重担”,因此他“在美的梦里活着”,思想虽然难免单纯,但不乏执着的精神。我们看到这个充满着理想的精神,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的“五四”青年一直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想象生活的。“他们以全新的眼光对他们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和判断,去审视一个以前从来未有的世界。”[4]23他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游走,最终却落得自己心爱的人成为哥哥的情侣,但是当他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却“大方”地理解哥哥和四凤的恋情。当他看到鲁大海被打的时候,他也当着父亲的面指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但是,他的这些“正确”的言论和行为却受到了父亲的呵斥。在这里,曹禺所展现的是封建专制主义与“五四”时代的民主、自由以及平等的对峙和冲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胜利的永远是父亲,通过这种父子冲突的结局,曹禺反思的是“五四”精神在实践中所遭遇的困境、一种新兴的理念在面对强大的旧传统时的命运。

再来看鲁贵与鲁大海之间的父子冲突。鲁大海与鲁贵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之间是养父与养子之间的关系。对于话剧来说,这种独特的父子关系可谓是一种巧妙的设计,它可引发出诸多的矛盾、问题、冲突,它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也是一般的父子冲突难以涵盖的。鲁贵与鲁大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畸形的人伦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奴才气十足的鲁贵与勇敢率直的鲁大海屡屡发生观念、言语和行为上的冲撞。在面对主子“周冲”时,鲁贵低声下气地讨好并愿意接受馈赠,而鲁大海却坚决地拒绝。在知道周萍与四凤的恋情时,前者暗中支持并企图从中渔利,而后者则是充满着愤怒和不平。这种父子关系的冲撞所展示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不同精神状态和追求、觉醒了的“无产者”与自愿为奴的“无产者”之间的较量与斗争。在这种交锋中,实际上胜利的也是父亲。曹禺所思考的也正是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觉醒了的“无产者”的困境与出路。

母子(女)冲突是代际冲突中的另一种类型,它是指母亲和孩子之间由于各种原因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在《雷雨》中,这种类型的冲突几乎无所不在。这部剧作中主要有两位母亲形象,一位是繁漪,另一位是侍萍。这两位母亲几乎与自己的每一个孩子都存在较为激烈的冲突。这些冲突的原因、特点及其功能的叙写中隐含着曹禺对女性、对家庭、对情欲、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先来看作为繁漪的母亲与儿子们的冲突。具有“雷雨”似的性格的繁漪与其继子周萍之间是一种乱伦关系。这种乱伦关系的发生大致基于这样一些原因:一是周公馆的专制导致的年轻人的压抑,包括精神上的压抑和性的压抑。二是周萍与繁漪的个性特征。周萍和繁漪这两个被压抑的年轻生命因为爱的苦闷、性的苦闷而突破了伦理规范,最终在周公馆发生了不伦之恋。虽然这段畸形的恋情因为四凤的闯入而发生了突转,但是繁漪死死缠着周萍不放,周萍却冷漠地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她对周萍说: “你不能就这么抛弃我,我不能受周家两代人的欺负。我要让你尝尝一个女人受伤害时的力量。”即便如此,她也仍然无法挽回即将失去的人,情急之下竟然提出如此对策:“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儿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只要你不离开我。”在与周萍发生冲突的过程中,自己的亲生儿子周冲也成为这种不伦之恋的牺牲品。起初,繁漪和周冲的“冲突”还是比较缓和的,仅仅是一些成年人对“孩子”的“幼稚”观点的不在意和嘲讽。

冲我一定要告诉他的。我将来并不一定跟她结婚。如果她不愿意我,我仍然是尊重她,帮助她的,但是我希望她现在受教育,我希望父亲允许我把我的教育费分给她一半上学。

繁你真是个孩子。

冲(不高兴地)我不是孩子。我不是孩子。

但是,后来她在三角恋的竞争中完全失败,在几乎完全丧失了理性的疯狂心理作用下,她竟然怂恿自己的亲生儿子周冲去和哥哥竞争夺取四凤,鼓动儿子与周萍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繁 (整个消灭,失望)哦,你呀!(忽然,气愤)你不是我的儿子;你不是我的儿子; 你不像我,你——你简直是条死猪!

冲 (受侮地)妈!

萍 (惊)你是怎么回事!

繁(昏乱地)你真没有点男子气,我要是你,我就打了她,烧了她,杀了她。你真是糊涂虫,没有一点生气的。你还是父亲养的,你父亲的小绵羊。我看错了你——你不是我的,你不是我的儿子。

正如周萍所说的那样,繁漪完全忘记了周冲“可怜的样子”,“没有一点母亲的心”;也正如繁漪所说的那样,“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她也不是一个“母亲”,这些正是源于、也开始于她与周萍的恋情。情欲的涌动和理性的丧失导致了繁漪母性的丧失,她宁愿去做一个真实而自由的女人,敢爱敢恨。在周公馆极度压抑的环境中,女性与母性发生了巨大的对立和冲撞,母子冲突的结果便是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受到了伤害和惩罚。在这个冲突中,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冲突的原动力。

接着我们来看侍萍与周萍、大海和四凤之间的母子(女)冲突。周萍是侍萍多年未见又不能相认的儿子,周公馆偶遇时,侍萍悲喜交加的感情难以掩饰,她看到周萍打鲁大海的时候,有了那句有名的“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的著名台词。后面较为重要的冲突,一是在周萍与四凤的恋情暴露后,二是在两人已经同居怀孕的事暴露之后。在这两件事情暴露之初,侍萍是两人乱伦关系的唯一知情人。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延续到孩子身上,她一时难以承受以致晕厥。后来真相大白,周萍无法接受现实而自杀。在这个冲突过程中,乱伦导致的罪恶感是母子冲突的深层原因,而阶级身份、社会地位的差异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侍萍和周萍之间的冲突属于不同阶级之间的激烈的对撞的话,侍萍与大海之间的冲突则较为缓和。他们都来自底层,加上是母子关系,在观念、经验和思维方式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他们之间的冲突主要是源于对四凤的婚恋的不同态度。当四凤和周萍的恋情暴露后,大海想狠狠地打周萍,而侍萍阻拦大海,放周萍逃走;而当周萍答应和四凤结婚时,大海答应而侍萍坚决反对。这其中的主要原因都是侍萍作为其中人物关系的知情者对他们关系的恐惧以及自责。侍萍与四凤之间的冲突大部分和侍萍与大海之间的冲突重合。两个身份、地位曾经相似的女人,在青春年少时都与自己服侍的少爷相恋,但是结局都令人叹息。侍萍对女儿与周萍关系的阻拦以及与女儿发生的冲撞固然有对女儿重新走上自己人生道路的惋惜,但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场令人恐惧的不伦之恋。

通过对以上的母子(女)冲突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乱伦(母子、兄妹)不仅是《雷雨》中母子冲突的一大模式,也是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这其中包含着曹禺对情欲与道德、自然性与社会性、潜意识与意识、情感与理性等问题的迷惑、恐惧、反思和批判。既有语言、行为方面的冲撞,也有深层心理的开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省思,《雷雨》成为一个“说不尽”的经典。

代际冲突是《雷雨》中诸多戏剧冲突中的一种,所以它具备一切戏剧冲突的意义,它是戏剧故事的支点,塑造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借助于代际冲突,曹禺在《雷雨》中展开了对原罪的反思、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人物性格追问和命运反思,这些意义不言而喻。在此,我们想阐发的是《雷雨》中的代际冲突的那些尚未被研究者充分意识到的独特的美学意义。

这些代际冲突的构设,大大丰富了《雷雨》这部剧作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一个思想内涵含混、难解的剧作。父子间的冲突所携带的人性反思、命运追问、阶级批判、封建专制与“五四”精神的冲突、伦理反思等等问题都通过这些独特的父子冲突或隐或现地蛰居于这部剧作之中,在等待观众和批评家的分解和辨析。李健吾称《雷雨》是“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田本相先生曾用“说不尽的曹禺”来说明曹禺其人其文的复杂性,那么,我们也许可以用“说不尽的《雷雨》”来形容这部剧作的复杂和深入。

剧中的代际冲突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曹禺的家庭中的类似情况,现实与艺术的互渗互融让我们意识到《雷雨》的某种抒情特征。压抑于作家内心的愤懑、不满、自责、委屈通过《雷雨》终于找到了一个抒发的途径。“这种抑压感虽然不能说是与生俱来的,确实带有他的生命的本色。”[5]5这就使《雷雨》增加了诗性特征。难怪曹禺一直坚持说,“《雷雨》是一首诗”,“是一首抒情诗”;而钱谷融先生也指出:“曹禺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他的作品很有诗意……他善于用诗的眼光看待生活,即摆脱世俗,又不离开现实。”[6]89

曹禺试图思考现代女性的出路这样一个公共话题。关于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话题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纠缠着现代知识分子,通过《雷雨》及其后的作品,曹禺一直在探索者这一公共话题。相比较而言,曹禺对女性的情欲问题的探讨也许更有价值,《雷雨》中的女性都是因为情欲的受阻而陷入了人生的困境,这也许说明曹禺对女性解放的观念在自由、民主、独立之外,要加上理性这一原则,这也是对“五四”时代的女性“我是我自己的,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独立宣言的一种讽刺或者说补正。

作为一个早年丧母的作家,关于母性的思考也一直纠缠着曹禺。自《雷雨》到《家》,对母亲形象的刻画与母性的思考一直是曹禺戏剧延伸的一个问题。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经过怎样的转型、如何转型才是合理的?这一问题,曹禺也许没有给我们明确或者准确的答案,他所贡献的最有价值的思考在于如何在情欲与道德之间维持某种平衡,以保持母性。同时,他通过家庭中父亲的缺席状态下的母子关系和冲突给了我们某些启示:母强子弱,繁漪和周冲就是这种类型;母弱子强,侍萍和大海属于这一类型。其中的共同点在于,儿子也都属于非理性的个体:或者个性懦弱、富于幻想;或者情绪激烈、富于反抗。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田本相,刘一军编.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曹禺.雷雨·序[M]//曹禺研究专辑.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4]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5]田本相.一个渴望自由的灵魂——为纪念曹禺百年诞辰而作[J].戏剧艺术,2010(6).

[6]黄明山.漫道沧桑,正是辉煌[M]//潜江市曹禺研究会.曹禺研究(第4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革与发展专项《基于文化认同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语文教学转型研究》(16YJykrs25),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维吾尔族大学生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13YJCZH25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莹莹,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曹禺雷雨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裱在墙壁上的批评信
好剧本离不开认真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沪剧《雷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