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演奏诠释
2016-12-08明明
明 明
(江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演奏诠释
明 明
(江汉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为本民族音乐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带有浓郁的俄罗斯风味,由悠长细腻和热情快速两个不同情绪的部分组成。本文通过对其演奏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这部作品。
柴可夫斯基;杜姆卡;演奏诠释
一、作曲家及作品简介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注重对心理的刻画描写,既有细腻的情感,又有竭嘶底里的情绪,旋律时刻呈现出的是俄罗斯民族那种独特的风格,和声厚重、丰满,他的作品被世人称为“俄罗斯之魂”,被人类视为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钢琴曲《杜姆卡》创作于1886年2月,杜姆卡(Dumka)也称为“悲歌”,这种体裁来自于18世纪的波兰,是根据叙事诗写成的一种民谣形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杜姆卡》OP.59的副标题是“俄罗斯乡村风景”,是一种以“杜姆卡”这种音乐题材的形式而创作的音乐会乐曲。
二、《杜姆卡》演奏诠释
(一)呈示部的演奏诠释。呈示部A段(1—45小节),如歌的小行板(Andantino cantabile),乐曲为C小调,4/4拍子。
呈示乐段,展现出一种厚重、舒缓的感觉,就像一位经历多年的老者正在缓缓诉说他的人生。右手以二分音符带出厚重、缓和的主旋律,里面蕴含着淡淡的悲伤之情,左手的主和弦就像俄罗斯民族特色乐器“古斯里”拨弦的感觉。这种织体使俄罗斯音乐风格特有的厚重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演奏时,要注意控制好音色,为了能把俄罗斯那特有的“厚重”音乐情感表现出来,需要用指腹去弹奏,触键面积要大。每一个长音的地方指腹接触面需要更大些,手的掌关节支撑住力量,使音色更为厚重、深沉。在弹奏主旋律的时候,手指都要尽量贴键,平稳地转换手指间的力量,如第1小节的主和弦用4指接5指,再换3指时,手指贴键,动作要快速,避免音乐之间的空隙。在保持音色厚重同时,也要注意音乐的流畅与清晰,要注意手指力度的分配,音色要统一。从第9小节开始,右手的旋律开始以八度的形式出现,音色更加厚实,要注意音乐的流动性。13小节处,整体旋律进入结束段,此处踏板前面两小节,一拍一换,后面两拍不踩踏板。其次,这一大段的踏板都要极其注意,不要随心所欲也不要太过于死板,要时刻保持音乐的清晰、宁静。(见谱例1)
谱例1
从17小节开始,是一长串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柴可夫斯基在此处作了一个越来越弱的处理,这里需要更多的是手指尖的力量,在每一小句的开头,都可以给个音头,然后顺着这力量弹奏。要使这段的音乐听起来既要颗粒感又表现出一种“柔美感”。就像初雪被阳光照射,正在一点点地融化,路旁的人们有的在感叹春天的来到,也有人在为这样美的雪景即将消失而感到遗憾。(见谱例2)
谱例2
从24小节处开始,主旋律被移到了左手,而在此处要注意左右力量的分配。右手部分从小字2组扩大到小字3组,音域拓宽,但右手还是要始终保持之前的颗粒感并要做到一种“忽近忽远”的感觉,就像雪水慢慢流淌,由远而近。而左手要做到与之前开头右手主旋律一样。此段的力量也从PP逐渐发展到mf。使音乐的情感慢慢脱离之前“悲”的色彩,慢慢地开始有了一种希望的光彩。(见谱例3)
谱例3
从33小节处,主旋律开始由左右手交替呈现。因此要处理好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之间的关系。此处手指需要更加主动,力量全部输送到指尖,这样的力量是通透的,音色是厚重而不是刺耳的。踏板的运用上要注意保持住旋律的清晰。从37小节开始,旋律又转移到左手,因此要加强左手八度旋律音的弹奏。第39小节处,连续三小节一样的旋律织体,运用逐个提高八度并采取力量逐渐弱来进行区别,从而给人们带来一种空虚感。最后的45小节处,从十六分音符变成六连音,这里的2、3指与1、5指很容易混淆,并且
音域已经到了小字4组,音色已经十分纤细,弹奏时要使此处的音听上去既不混乱又不缺乏颗粒感。(见谱例4)
谱例4
(二)对比中段的演奏诠释
从46小节开始是对比中段的开始,依旧是围绕主旋律展开丰富多彩的变化,音乐的情绪转换成了欢快的情感,就像一场热闹的舞蹈晚会现场。到处可以看见的是舞蹈般欢快的跳音,使音乐听上去就像舞者欢快的脚步,轻盈而活波。弹奏时要注意将手臂的力量集中到指尖。其次,在53小节处有个渐强,特别要注意的是这句的最强并不是在和弦处,而是最后一小串琶音的最后一个音上。因此在弹奏此处时,需要把力量保持到最后。(见谱例5)
谱例5
从56小节开始,主旋律以低八度的形式呈现,又一场舞蹈即将开始。这部分的旋律运用了带有重音符号的四分音符,跳跃的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前八后十六附点音符等节奏织体,表现出一种热闹非凡的场面。此处的力量由p—mp—mf变化,情绪逐渐加强,演奏时注意力量的储存,因为这只是开始并不是高潮。同时还是时刻保持那种舞蹈的感觉,手指尖需要十分主动,弹奏出有弹性的音色出来。(见谱例6)
谱例6
从68小节开始,可以说是整首乐曲的小高潮部分了,就像谱面表情术语brillante 一样,它的意思是“炫耀的、辉煌的”。此处的右手连续四次三个八度的跳跃,就像舞蹈中“连空翻”给人一种炫目的感觉。而旋律则给了左手,此处要注意左手的伴奏声部与旋律声部,旋律声部要弹得有颗粒性。第70小节处,是与之前的右手三个八度跳跃做个呼应,只是这次是下行三个八度。这里右手要贴键、迅速并突出每个标有重音符号的音,左手要保持颗粒性带着舞蹈的感觉,因此左手手指接触面是集中在指尖,手指要积极主动。从68—77小节整个力度又更加强了,但此处还只是给真正的高潮做铺垫,所以要把握好力度。(见谱例7)
谱例7
从78小节开始,整个音乐情绪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音乐的织体以柱式和弦为主,旋律音都在右手的小指。这段音乐的色彩更加柔和,需要手指积极主动,用手指尖去触键,这样的音色更加清脆、更加有灵性。(见谱例8)
谱例8
从88—104小节,开始了华彩段,这似乎描述着一个技压群雄的舞者在翩翩起舞,所有的观众都沉醉此中,慢慢的,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舞蹈中。整个场面由一个人的舞蹈变成一场热闹的舞蹈晚会,整场舞会成为释放激情的海洋,这是整首作品的高潮。而接下来的三小节连续的八度在弹奏中有着一定难度,它要求力度有一个大的渐强。可以从最开始的八度时就把速度提上来,而不是做一边渐快一边渐强,这样在情绪上可以与华彩段有着良好的连接。在练习时,需要手掌的八度框架架住,通过大臂瞬间绷紧发力,力量瞬间传送到指尖,并且要把握八度弹奏的准确性。(见谱例9)
谱例9
108—113小节就像一段激励舞蹈后的大汗淋漓,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速度开始慢慢减慢,直到Adagio。音乐终于回到开头前的平静,就像热闹过后的人们又开始恢复之前的沉思的情绪中。(见谱例10)
谱例10
(三)再现部的演奏诠释
再现部(114—138),是再现第一部分。114—129是第一部分主题的低八度的呈现,也是模仿“古斯里”的拨弦效果。这部分的音色、情感及触键与第一部分都是相似的。而低八度的音色使情绪更加低沉和悲痛,就像又回到之前的回忆中不能自拔。(见谱例11)
谱例11
[1]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德]克劳斯·曼著.悲情柴可夫斯基[M].姜丽译.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3]蒋振瑞.论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的演奏[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2,(2):73-76.
[4]徐婷婷.柴可夫斯基的性格与其音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2).
[5]周钟.悲怆灵魂的追问—评《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J].音乐研究,2005(1).
[6]任云.柴可夫斯基“悲情三部曲”中蕴含的悲剧情怀情感深析[J].首都师范大学,2006.
J605
A
1007-0125(2016)12-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