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识敌人”到“化敌为友”

2016-12-07周谨平

道德与文明 2016年5期
关键词:敌人建构政治

周谨平

“敌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谁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敌人”?最近由中南大学左高山教授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敌人论》一书直面这些核心问题,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刻画出“敌人”的整体映象。

分辨敌人是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题,如果不能准确辨识敌人,我们就无法界定“自我”与“他者”,要么陷入“敌我不分”的迷茫,要么陷入四面树敌的窘境。《敌人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有走向敌我关系的决然对立,划分敌人并不是为了简单地“消灭敌人”,而是旨在通过区分具体情境之中的“敌人”,找到正确对待敌人的方式,最终化解敌我矛盾。

其一,《敌人论》赋予“敌人”新的内涵与意义,让“敌人”的形象更为丰满、立体。该书通过对中西敌人概念的历史考察,指出“敌人”是“我们”所创造的,只能被建构、感知和发现,因而“不可定义”。这一论断是对敌人的全新理解,颠覆了以往对于敌人的固化观念。因为“我”处在多维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敌人”总是随着“我”这一角色的转换而表现出不同的形象。国家可以通过建构敌人强化政治认同、团结内部力量、提升国家意识。《敌人论》对于虚假敌人产生的风险给予了高度关注,指出只有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才能发挥“敌人镜像”的积极价值,避免让国家和民族陷入灾难。

其二,《敌人论》将研究的视阈延伸至内部敌人,对“人民公敌”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相较而言,内部敌人的问题一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内部敌人现象却频繁地出现在政治世界之中。《敌人论》将此问题纳入研究的视野,表现出缜密的现实观察力和探求新知的学术勇气。当外部敌人的压力开始减弱、内部纷争逐渐激烈,内部敌人就有可能出现。“人民公敌”则是对内部敌人最直接明了的概括。该书一针见血地道出导致内部敌人出现的根本原因——人民内部矛盾。认识这一矛盾也就成为分辨“人民公敌”的根本性前提。《敌人论》认为,防止“人民公敌”悲剧的根本途径在于诉诸宪法的权威,“宪法所确立和保护的价值必须被当作社会的根本价值”。这一论断也与我们当前“依法治国”的理念呼应与契合。

其三,《敌人论》通过梳理人类对待敌人的正义原则,突破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传统观念,提出“化敌为友”是处理敌我关系的可能选择。惩罚敌人的目的不在于清算敌人,而在于自我保护、伸张正义。《敌人论》指出,只有把敌人从绝对的他者转变为可以对话的对象,我们才可与之进行利益的协商,谋求宽恕与合作。化敌为友当然绝非易事,需要敌对双方共同努力。一方面,化敌为友需要改变“我们”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将来的“我们”之理解。另一方面,处于对立面的敌人也要与“我们”有着相同的意愿并试图采取行动。

《敌人论》为我们勾勒出多维、饱满的敌人图景,让我们在对敌人的理解、反思中超越狭隘的怨恨与焦虑。该书从“认识敌人”到“化敌为友”的学术努力表达出人类共同的政治期待:我们认识、辨别敌人,不是为了制造敌人、战胜敌人,而是希望营造“没有敌人的世界”。

责任编辑:耿志刚

猜你喜欢

敌人建构政治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敌人派(下)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