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治理

2016-12-07胡万庆

道德与文明 2016年5期
关键词:伦理学伦理马克思

胡万庆

2016年7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联合主办,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农业大学伦理文化研究所承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2016年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农业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道德与文明》杂志社、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湖北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学术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治理”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新中国伦理学发展的源头和最初形态,是伦理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还比较薄弱。作为中国特色伦理学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阶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葛晨虹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和思想道德建设领域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需要有担当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着眼,从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人手,善于发现真问题、新问题,勇于探索新思路、真办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副主编李义天研究员指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既是新中国伦理学的起点,也是当代中国伦理学发展的前沿。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理论体系相得益彰,对进一步提升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推动中国特色伦理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研究员认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发展道路上面临如下问题:一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高质量的阐释和解读;二是高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人才奇缺;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学科体系尚未建立。对此,她提出,要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并用于实践;要回归经典,深挖经典文本原意,构建自己的学科话语体系;要关注社会现实,勇于理论担当。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阈中的价值概念

近些年,受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论的研究方兴未艾。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平等、自由、正义等这些道德价值上的确切含义,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价值概念有一个基本完整的把握。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希仁教授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澄清了人们从“价值就是需要”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价值概念的误区,指出那只是瓦格纳的理解,恰恰是马克思批判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所所长张霄副教授从“运动的联系”这一视角探讨了马克思的价值概念。

李义天研究员和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范伟伟博士分别从平等和自由两个具体范畴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李义天研究员认为,“平等”是当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观念,最能反映社会主义性质的道德价值观,是典型蕴含初始问题的道德观念。范伟伟博士认为,自由在经验世界中并不能绝对独立。如果只是把它看作抽象的思想或某个范导性的理念,那就不是马克思的自由观。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建立在此岸世界的物质实践基础上的。

三、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治理问题

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概念,最终目的是为现实道德问题服务的。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和评价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以及治理社会道德问题结合起来,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余达淮教授从资本与伦理的内生必然逻辑切入,探讨了资本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从伦理的角度、尺度与方法协调、约束、规制、引导资本活动,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

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柴艳萍教授从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出发,着眼于资本主义生产特征,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循环经济思想的伦理价值:要规划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倡导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要维护代际公正;要体现一种终极关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要预示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露璐教授对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本逻辑及其伦理问题进行了反思。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追求自我增值最大化的资本逻辑一方面推动乡村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日渐获得其在现代乡村社会的宰制性地位,另一方面又加速“村落”终结,除了减少村落数量,还“终结”了村落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伦理共识以及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她认为,应通过对资本逻辑有效的伦理规约,为资本的空间扩张框定必要的伦理边界,从而实现村落的“重生”。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启杰教授从生态社会主义出发,探讨了马克思生态哲学观的当代继承与发展问题。他以马克思的生态哲学观为蓝本,分析了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历程和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观、价值理性诉求四个角度讨论了消除当前生态危机的可靠途径,以此来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四、国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要早于国内。如何理解、评价国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一直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者关心的问题。

宋希仁教授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重读<资本论>》一书引入,强调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重读经典文本的必要性。詹姆逊就是通过重读《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系统能否“再现”、资本论的辩证法、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资本论》不讲政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经纬教授从讲述电影《逃出克隆岛》的故事出发,对生物资本主义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反思。他认为,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它与资本的无缝结合,生物资本主义使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命伦理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卉昕教授依据俄罗斯社会的思想回潮现象分析了苏俄历史理论视野中的价值问题。她认为,这一回潮现象背后不仅表达了俄罗斯社会价值选择、利益诉求的变化,更体现了俄罗斯的社会价值立场选择转向务实,社会价值观念重建趋于具体。因此,这一系列思想回潮事件在本质上是好的,在价值判断上是善的,其结果令人期待。

责任编辑:耿志刚

猜你喜欢

伦理学伦理马克思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