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2016-12-07郭文福梁海青
郭文福+梁海青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面对的是年龄比较小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从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谈起,从学生兴趣引申到学数学,探讨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最后针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有效创造
一、从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出发,引领数学学习
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处于爱玩爱动的年龄段,这样我们就要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改变和运用崭新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学习。
首先,把枯燥乏味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吸引孩子的眼球。比如,在课前设计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小故事、小律动进行导课,让一堂数学课的开始就充满愉悦性。同时,在教具的应用上要色彩鲜艳、新奇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让音形色感染学生,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在可见中鲜活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学习情趣浓郁。学生不喜欢老师一人讲解的课堂氛围,那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材中问题串是引领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每一个引导的过程设计得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活力四射,把学知识的过程变成游戏或者娱乐的过程,在教学互动中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如在购物一课中,学生先设计一个购物的场景,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实际进行购物,完成付钱、找钱的过程。这期间,知识完整化、互动愉快、学习效果显著。展示了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把学生紧紧地吸引,诱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比如,在学习乘法时,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让学生计算譬如买3元一斤的桃子,8斤要花多少钱等实际问题。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作用意义以及给自己带来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更有兴趣,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第四,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设计教学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上比较有意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如妈妈今天带了100元钱去超市,他买了两桶牛奶花了35元,剩下的钱都买了5元一瓶的饮料,你能算出饮料多少钱一瓶吗?这样的情景,学生们在日常购物中也曾经历过,因此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根据情境指引一步步去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并且乐于参与到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来。
第五,形象的比喻方法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年龄小的学生做事通常从个人兴趣出发的,教师教学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轻松愉快的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如在时钟的认识这一课教学中,我把是真、分针、秒针比作爷爷、爸爸、孙子在公园走步,爷爷走得最慢,爸爸比爷爷走得快,而孙子走的比爸爸还快,通过这样的比喻,让小学生很容易就弄清了时分秒的关系,并对本课学习充满兴趣。
二、注重课堂实效性
1.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充分消化。教师备好课是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只有教师的准备充分,才能达成很好的教学效果,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备好教材教参,备好学生,准备好所用的教具课件,分析好本堂课的重难点。充分以教材为根本依据,针对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关注个性差异,做有针对性的引导,关注每个学生,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践与学习相结合。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应用,让数学知识得到不断的提升。在学习“克与千克数”时,我给学生准备了课件引出重量,先让学生估一估,再让学生去量一量,最后让学生去掂一掂。这几个过程是从直观引导到亲身体会几个重要环节构成,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了克与千克的区别,并能用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引申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别。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于新知识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目标也达成了。
3.转换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改变,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停的被调动。经常和学生聊天,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学生和老师在一起有种轻松愉快的感受,课堂上有益于交流探究,老师的教导学生也更乐于接受。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了,课堂不乏味,不死板,学生乐于展示,这样教师可以运用讲述、游戏、比赛、讨论等多种教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鼓励和赞扬,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民主体现在课内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4.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表达,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让学生敢说、愿意说,从而引发进一步思考。比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中,学生对于在地上滚动的球是否属于旋转现象时,充满狐疑,此时,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理由和看法,学生们不断在前一名同学的说法上不断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5.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证明一个结论是否正确或者发现一个规律都需要有讨论研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是单凭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小组合作的方式最为可取。小组中分工明确,全员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效率。合作学习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重要环节,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思维迸出火花。 三、培养学生勇于打破常规的精神,使学生形成创造性的学习习惯
1.通过实践手脑结合。动手实践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实践中学生手脑并用,详尽地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整理的习惯。只有具备了牢固的知识基础才能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整理知识,对于以后学习中的知识重组与构建奠定了基础供一定基础。每一节课即将结束,都要留给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成果的过程,在归纳与总结中理清知识脉络,分清知识层次,这样对于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是种锻炼,也是知识积累的一个过程。
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多角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答案有时是多解的,思维方式是要求不断根据题意改变的,这样就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打破思维禁锢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事物具有很强的质疑心理,我们只有迎合他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让学生思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是否相等?问题一出,学生们便议论纷纷,然后通过计算、实地测算找到了正确的答案。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他们的质疑能力得到提高,探索精神得到发展。
总之,数学的教学方法多样,能否找到更适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发现、创造、日益完善,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