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字义理看“教”“学”的文化内涵

2016-12-07薛具金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义理内涵教育

薛具金

摘要:通过对“教”“学”汉字义理的探讨,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引起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提供导向。

关键词:“教”“学”汉字义理文化内涵启示方法

一、大国崛起,以谋求人的发展为前提

人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要以人为本,以谋求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深入对“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及其原理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汉字,作为音形义统一的载体,其每一个概念的内涵都蕴含于承载着它的汉字的义理当中,教学的内涵亦不例外。

二、“教”“学”的汉字义理及思想观念

(一)“教”以“孝”为先

1.“孝”字义理。“教”字中‘孝由‘老与‘孑换组而成。其义即上有“老”下有“孑”(即小辈),上下联为一体,中间没有代沟。孝即孝顺:一是用衣食等尽心奉养父母。二是顺从父母的意愿,即从物质方面供养父母的生活所需,从精神方面顺从父母的意志。父在世为“老”,过世为“考”。“老”下“匕”与“考”下“丂”都是“孑”的同体异形。“匕”如人的坐式,“丂”似人的跪姿,“老”“考”“孝”反映了中国伦理传统中父母在世重敬养,父母过世不忘祭祀,慎终追远的思想内涵。

“教”是师道,“孝”是亲情,为什么立“教”要以“孝”为先?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先要男女,然后有夫妇,父子、君臣及师道尊严。人的本体,先有父母的养育,尔后才从师闻道,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作为。孝亲与尊师在次序上有先后,在性质上为一理。“孝”与“教”合体,其主体都不脱离于“孑”的本体与思想。“教”不离“孝”的思想,“孝”必须通过“教”的实践变为可能。

2.“攵”同“文”,文化即是人化。在甲骨文中,“攵”与“人”同体异形,亦同“纹”,指物的纹理,在汉字中专指象形字。在“文化”中,引申为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在“教”字中,“攵”与“文”的诸上义理兼而同有。

总观“教”字,立“孝”为先,表明教育的主体要明“孝”道。附“攵”从后,表示教育所凭借的内容、方法、手段与工具始终以人为本。古人立“教”的明确思想就寄托在“教”的字体之中,即在道德层面以“孝”为首,在才智层面实现对人的文化程度的提升,且教育的目的,内容与实践宗旨始终不离以人为本,注重觉性的原则。

(二)“学”即实践与觉悟

1.“学”以“子”为主体。通过主体心性的“觉悟”方式去发现(“见”是内在的呈现)。“觉”字换“见”置“子”构成“学”。意味着“学”是“子”内在心性本体的觉悟与见解,不仅仅是“目”摄形与外的形象所见。

2.“学”以“觉”为先。“学”字起笔以“觉”字头为先,这是人类探求知识,形成认识,提升智慧的本质特征。

3.“悟”以“吾”的心性为本体。阅《六祖坛经》知人的心量世界大如虚空,等同法界。悟就是由迷惑到明白,由模糊到认清的过程与结果。是人认清自己及世界,获得认识的重要方法。人的悟性本体与觉悟活动在“学”的实践中至关重要。

此时阴数极,阴极生阳,时临冬至,卦将转复。

人们在日月交替,节侯转换中获得了对历法的认识,用运于农事与生活,顺应自然规律,减少自然对人的损害。反应了人的认识源于实践的论断且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这一辩证唯物论观点。“覺”字义理对思维觉悟活动中这种对比、斗争、思辨、推究、再一次交替、认识递进等多重涵义的精确表达。证明仓颉造字和伏羲创易时代不仅已有唯物辩证法观念而且能够将它具体精细化地运用于文化的创新中了!

“見”在“觉”字中因藏于内,不仅指目之外视于物的形象所见,更是心性本体的理性彻见。如有一位徒弟路过一个村庄,见一头牛拴在木桩上,牛向左转,绳子就被左绕在木桩上,直到把缰绳全部缠在木桩上,牛不能再转动了。此时牛又向右转,再到绳子又被全部右缠在木桩上。牛左绕右缠总摆脱不了木桩,缘于头被绳子牢牢地拴着。徒弟因所见稀奇,回到寺便有意考问师傅:“师傅,您可知弟子今日见到了什么?”师傅随口作言“缠住了”。徒弟心想:他在寺里,又无人告诉是如何知道地?师傅见弟子发愣,便点了一句:“世上事,哪一件不是在一起缠着!”

弟子所见是缠事,师傅所言是缠理。它启示学人、觉悟是人调动内在心性(即内因)去探索发现的实践活动,要从特殊的事例中去发现普遍的规律,以内在理性地发“见”为究竟。

三、“教”“学”内涵的现代启示

“教”“学”的汉字内涵:其目的与实践前提下的觉悟方式,始终不脱离接受教育的对象与学习主体的内因观念。它给我们的现代启示是:

(一)教会做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期盼,但“教”字更注重望子成人这一最基本的底线。教育孩子懂得做人,并进一步奠定好这一最根本的素质,是百年树人的第一要务。生为人子,应当尽义,这是孝的基本内涵,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素。若其不然,有才无德,仅凭机智投机而藐视诚信,则时不持恒,乘势呈强而践踏仁慈,则顷危难定。从“教”字观,成人的理念不全,则行事的底线难保!

对照社会上做人理念缺失、贪心智谋亢奋的现象令人深思,对人的道德要求或思想底线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共同保障,更是生命个体社会生存的安全保证。从历代行业祖师选拔人才首重德行的事实证明:人的德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世代传承的重要条件。古人训子学好,是为了他一生好。现代人教子聪明,是为了使他眼前不吃亏。重标略本的做法,弱化“人”之根本,怎能保证他立的稳,行的正,走得远?

(二)转变观念——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学的对象是人。人具智能无穷的潜力,同时也有各种劣根性。人是情感动物,其心常被境转。贵为“师”者在于用理智以心转境。“脑”中“文”上之“丶”即为“主”,若自无定风丹,难免八风旋。“我”为“私”字首,遇侵持“戈”战!身为苦之本,“我”是罪恶根。擒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风停波还涌,粪除臭还在。人的习气有惯性,人本身就是问题,走不出自私、无知、偏见、傲慢、势利、嗔恨的围城,要想教育别人心悦诚服是很难的!转变观念要先从认识人及降服自己入手。

(三)行思并解——将觉悟落实于当下

教学是实践与觉悟的过程,不仅要有渊博的学问,还关键在于具备自觉觉他的能力。

1.悟我——坚定自身的角色定位,将自修育人生活化

作为反思从业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通过调整其教学意识来实现。调整意识的前提即需觉悟,这种反思与“吾日三省吾身”的理念相通。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一方面国家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要求教师要努力教书育人。一方面在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气淡泊,教师面对来自于外界对自身的诱惑和要抵制抗衡来自于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在教师内心的意识层面正经历着一场传统与现实,道德与价值观的考验。

教师对教育个体所实施的行为调节,时时伴随着他成人之美,得天下英才而教,谋有所成的忧患意识。这种调控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及时性、独特的切入性,琐碎性、别人不能代替性,许多人不知道教师工作的这些特点。真正为了一个人的成长,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远比履行职责付出更多,又岂是仅仅履行了所谓的工作职责所能使然。相反,一个教师若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仅仅为了能够对得起那些酬薪,做到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主观上不再尽力去从事做瞻前虑后性地不图回报地努力,其结果是教育的软问题会越来越多!

我们都有两只眼睛,向外看是无比宽阔的世界,向内看是无比深邃的内心。外部环境是大家共业所成无法改变,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从我做起。我们要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追求知识的这种不懈地拼搏钻研精神,以及面对诱惑、势利的淡然,给孩子无处不在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对自身而言,时时来内视内求,向内关照的努力。其目地是尽量不受外界的影响,从而调节内心世界的秩序,提高觉察力,使之趋向和谐和宁静,回归清凉的自性。当每一次不可预知的社会意识冲击潮临时,能做到敏锐、及时、正确的选择。这一内求的品质,同样蕴藏于“觉”“学”微妙玄奥的义理当中。虽然“念”乃“今心”,但他仍然受内在故有德性因素的制约。一个人要想改变他人是不容易的,改变自己,才是最实在可靠的。要改变世界,先要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这个人就是自己。

只有明确并坚定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将进化自己与教育教学更好落实于生活当中。

2.悟事——化人不失理性,才能以理服其心

对人格形成而言,如果你以见富贵而生谄媚,遇贫穷而生娇态者为可卑,那么你面对贫富俊丑就应一视同仁;明白条件作用于事物可促使其转化,就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真诚促使那些具备条件而缺少动力的学生鼓起信心。见财色贷利、易败德伤身就应当洁身自好,如莲一般取其泥水以滋其身而心不被其所染;读《易经·谦》,就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面对知识和学问,用自己的懿行、才学去感化学生。海纳百川是因其善下!这是对待学问与德行唯一的选择。做教师的人见势利名位在内心不过于惊羡,见贫困衰怜不嫌弃生厌。是因为他深知:荣辱昼夜之间事,兴废常在变化中,惟有平等博爱的心灵才更受人爱戴!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体会那种纯然一色的银白世界,罕无人迹的寂静清凉,看似天地外境,实则诗人心境;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体会时空的远大。映射心灵的空间,思追千年,目空万里。体会意境的深远。这是教师通过作品与诗人神游,不断拓展内心的格调。《禅》编辑部明尧法师曾说:“关于直下承当,从功夫的角度来看,就是把修行、解脱、成佛落实在当下,当事、当机、当处,在念头上即信即观即证”。诚以为法师的启示可借鉴到教育工作的化人当中来,即把修己、教书、育人落实到当下、当念、当机、当处中来。

3.悟法——唯变所适,方可实践绩效最优化

方法是特定时间、地点、对象、阶段、人相对于事处理问题的对策。它的好处有极强的针对性,同时并具使用的局限性。为了与特性、差异、变化相适应,必需因时思变,因事思变,因变思变。不可将别人的方法不加思辨地推广,执行的人机械照搬,罪责在误导的人。那种不考虑差异与特点、及各个教育阶段性任务重心转移,盲目套用迎合某些模式的做法,势必将自己引入形式主义圈套,缺少思辨、不善变通的实践,很难保证有其显著的成效!在对待“拿来”上要有智慧选择。不唯名人与权威,唯唯切实与有效。这与绘画大师所言“学我者死”其理相通!

玉米到叶齐开花之后,水肥需求增大,茎的上部加重时,茎的基部就会生出一圈儿须状的气根,以加强植株水肥供应和支持稳固;椿树在秋末为了保持体内水分不大量散失,在细枝的基部会生出一层分离细胞,将细枝脱掉。可见,植物为适应生存和发展,也适时而变。

闲时观水,其态无常:“法”启示于水与地形的流变,不拘于一定,在于它在动中变,在变中动故。“舌”之所以籍“水”而“活”是因为它流动变化生生不息。影响人的因素如人的病因一样复杂,医生不能用一味汤剂去医治百病。教师除了用觉悟去尽力适应教学的变化外,还有哪一种教法、学法是沿袭多年仍常新,用之四海而皆准的。教与学是一门系统、科学、重理念的实践活动,应以觉悟辨证为法枢。

总观“教”“学”,“孝”其本质不是跪拜、问安等封建陋俗的外相。“教”也不是脱离家庭、社会实践的封闭说教;“学”也不等同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教学它所寄托的根本思想、注重实践、以人为本、不离觉悟、强调理性的观念,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独立、自主、能动、创造、发展的人文思想是相通的。

猜你喜欢

义理内涵教育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以象数扫落象数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浅谈义理和人情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三字经》在蒙教中的地位与文化蕴含管窥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