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2016-12-07程广斌

华东经济管理 2016年9期
关键词:丝带西北城市群

程广斌,龙 文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中国经济新常态

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程广斌,龙 文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文章采用集对分析法对2011-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为了对实证结果进行更深入地分析,按2014年城区人口将各个城市进行排序后平均分成两个子样本,并分别进行与总样本相同的回归估计。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提升,但是各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仍比较低。对总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政府财力和基础设施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而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教育水平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负向影响。对两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除教育水平外,各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在较大城市和较小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集对分析法;面板数据模型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以邻为壑”、“单打独斗”的“单体式”城市发展模式加剧了城市之间的“同质竞争”,造成区域内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和低效配置,最终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问题不断涌现,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群是指在经济上紧密联系,在功能上分工合作,在交通上联合一体,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1]。城

市群发展战略强调各个城市之间“组团发展”、“共生互动”,为解决我国“城市病”问题指明了方向。自《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促进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再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最终明确“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主题不断深化、内涵逐渐明晰,标志着城市群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战略。

2013年,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丝带”)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如何建设“丝带”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的建立与正常运转、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的不断推进,标志着“丝带”建设进入实际推进阶段。2015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进“丝带”建设。西北五省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丝带”)我国西北段,是连接东方新兴经济体和西方欧洲发达经济体的重要桥梁。伴随“丝带”战略的提出及不断推进,西北五省区成为各种资源聚集的热点区域,而作为其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载体,“丝带”西北段城市群顺理成章地成为各种资源聚集的首选之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更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和经济社会活动必然以对资源环境的更大消耗和需求为前提,这对西北地区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避免重蹈东中部较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之一。“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资源环境承载状况。深入研究“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推动“丝带”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承载力”一词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在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的前提下,物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2]。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问题不断突出,国内外学者开始展开对资源承载力[3-7]和环境承载力[8-10]的研究。随着承载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单独研究资源承载力或环境承载力往往会使研究结论不符合现实情况,于是资源环境承载力[11-13]和生态承载力[14-16]方面的研究开始出现。资源环境承载力从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作用关系出发,探索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内涵相对具体、针对性较强[17],为探讨“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实际上是对某一区域资源环境复杂巨系统的全面诊断,由于同时存在诸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国内外学者采用很多不确定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评价研究,但仍存在某些不足。如投影寻踪模型[18]直接依据评价样本集的离散特征确定权重,一般只利用其分类信息,而未对其排序信息予以充分利用;模糊隶属度法[19]、灰色关联分析法[20]、灰色模型法[21]等传统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不能有效解决中介不确定性问题,使得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地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本文采用熵值法和集对分析法相结合对“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很好地克服以上问题,从而使评价结果更有效地反映实际情况。

研究某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来指导实践。近年来,已有相关学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22-23],但是由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复杂性,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更多文献仍集中于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单要素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24-26],且现有文献很少涉及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然而,作为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群更易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问题,深入分析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其提升路径,对于顺利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试图以“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准确评价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面板数据模型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厘清“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影响因素的数量关系,为制定“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沿黄经济区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4)》和《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等相关文献及规划,选取关中—天水、银川平原、兰白西、酒嘉玉、天山北坡等5个初具规模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地处“丝带”我国西北段,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其中,关中—天水城市群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商洛、天水等7市;银川平原城市群包括银川、灵武、石嘴山、吴忠、青铜峡、中卫等6市;兰白西城市群包括兰州、白银、定西、临夏、西宁等5市;酒嘉玉城市群包括酒泉、玉门、嘉峪关等3市;天山北坡城市群包

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阜康、奎屯、乌苏、石河子等7市。由于各个县城的某些数据不易获取,研究对象只涵盖各地级市市辖区和县级市,而未涉及城市群内的县城(此是本文存在的不足)。“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28个城市总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约占西北五省区总面积的4.02%,2014年该区域总人口为2 430.2万、地区生产总值达16 893.4亿元,分别占西北五省区的24.52%、43.48%。“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以4.02%的土地承载了西北五省区24.52%的人口和43.48%的经济总量,该区域资源禀赋、环境状况能否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所需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西北五省区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公报及相关政府网站。由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从2011年才开始统计各个县级市的资源环境类指标,本文仅对2011-2014年“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个别城市的少数指标数据明显有误,根据相近年份的数据采用插值法予以纠正;玉门、灵武的空气质量优良率难以获取,分别以每年酒泉、银川的数据代替。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确定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区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某一区域资源禀赋、环境容量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冲击的能力,主要包括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两个部分,并涉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借鉴相关文献[11-13],并在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层次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所列。

表1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各个评价指标对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对各指标赋权。为了便于所赋权重客观真实地反映“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充分利用不同指标数据的离散信息,以尽可能反映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差异,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步骤如下:

设有t个年份、m个城市、n项评价指标,形成初始指标数据矩阵X={xλpk}(1≤λ≤t;1≤p≤m;1≤k≤n),其中,xλpk为第p个城市第k项指标第l年的原始数据。

(1)为了消除量纲和指标属性的影响,采用maxmin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

对于逆向指标:

(2)将标准化数据平移1个单位,平移后指标数据为yλpk=x′λpk+1。

(3)数据归一化处理,得到比重矩阵{Lλpk},。

(5)求各指标效用值:gk=1-ek。

将各评价指标数据代入熵值法的计算过程,得到“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表1)。

(二)评价方法

城市群资源环境系统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巨系统,往往各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特征共同存在,本文引入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分析的集对分析法(Set Pair Analysis,简称SPA)测度2011-2014年“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28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集对分析是赵克勤提出的一种定量分析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作为一个系统,由具有一定联系的两个集合A、B组成一个集合对子H(A,B),然后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分析集合对子H(A,B)的特性,并将确定性定义为“同一”和“对立”两个方面,而将不确定性定义为“差异”,从而建立集合A、B的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28]:

其中,N、S、P分别为集对H(A,B)的特性总数、集合A和B所共同具有的特性数、集合A和B相互对立的特性数,F=N-S-P是集合A、B既不共同具有、又不相互对立的特性数,则S N、F N、P N分别为集对H在指定问题背景下的同一度、差异度和对立度;i、j为差异度和对立度的系数,其中i的取值在区间[-1,1]内视情况而定,j取值-1。

根据集对分析核心思想,定义“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集合E、指标评价标准为集合U,由集合E、U共同构成集对H(E,U),在集合E、U之间判断同一、差异、对立的关系,从而将评价“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转化为对集合E和集合U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而言,设“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问题为Q={E,I,W,X},其中E={e1,e2,…,em}为评价方案集,I={i1,i2,…,in}为评价指标集,W={w1,w2,…,wn}为指标权重集,X为问题Q的评价矩阵。假设评价指标值为xpk(p=1,2,…,m;k=1,2,…,n),则问题Q的评价矩阵X为:

在同一空间内进行比较,确定由最优评价值uk组成的最优方案集U={u1,u2,…,un}和由最劣值vk组成的最劣方案集V={v1,v2,…,vn}。则集对{Ep,U}在区间[V,U]上的联系度为:

其中,k=1,2,…,n,apk、cpk分别为评价指标xpk与集合[vk,uk]的同一度、对立度,wk为第k项指标的权重。同一度apk和对立度cpk依据各个指标对应于准则层的属性而取值,当xpk为正向指标时:

当xpk为负向指标时:

方案E与最优方案U的相对贴近度rp的定义式为:

其中,rp∈[0,1],rp指数反映待评价方案Ep与最优方案集合的贴近程度,其值越大说明被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评价标准。在本文中可以用rp指数来衡量2011-2014年“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28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rp越大说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强。

(三)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方法测算2011-2014年“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28个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按2014年城区人口数对各个城市进行排序,评价结果见表2所列。

如表2所示,除西安、宝鸡、银川、天水、渭南、定西、嘉峪关、商洛等8市外,2011-2014年“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其余20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从各城市的平均值来看,“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由2011年的0.573上升为2014年的0.602。这说明2011年以来,

“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状况不断改善。然而,2014年各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处于[0.467,0.717]上,且平均值仅为0.602,说明“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普遍较低,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城市规模视角来看,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银川等大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较低,而乌苏、阜康、玉门、灵武等小城市较高,表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城市规模之间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当城市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人口聚集可能会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表2 “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28个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四、资源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及其代表性指标

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政府财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等因素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体的代表性指标见表3所列。

表3 影响因素及代表性指标选取

(1)政府财力。马斯格雷夫的《公共财政理论》(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中指出,政府的主要作用有: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失灵”的矫正手段;调节收入分配以在社会成员中达成公平的社会产出分配;在适当稳定的价格水平下实施财政货币政策求得较高水平的就业率。地方政府通过合理支配其财政收入可以提高城市系统运行效率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财力可以用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表示,从而反映地方政府的行政和调控能力。

(2)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其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代价不断降低。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对主要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经济服务化”趋势愈加明显,第三产业发展将逐渐快于第二产业,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29]。因此,本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来度量产业结构升级。

(3)科技进步。一个国家或地区既能通过引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环保能力、减少环境污染。政府科技投入强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地处我国西部落后省区,市场化程度较低,科技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因此,科技进步可以用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来表示。

(4)教育水平。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一个区域基础教育师资条件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教育水平的高低。此外,子女教育问题一直以来是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就业择业的重要参考,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间接起到吸引人才的作用。因此,

可以选取中小学生平均拥有教师数作为代表性指标来反映城市教育水平的高低。

(5)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系统是城市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是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载体,也是城市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基础设施中大部分直接或间接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一方面,供水供电、燃气管道、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市容环卫等设施的不断完善能够直接提高城市资源环境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经济外部性特征,可以间接降低城市系统运行成本,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例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降低能耗、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本文选取单位面积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和人均道路面积分别代表基础设施投入和条件,从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反映城市基础设施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二)计量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主要可分为混合模型、变系数模型和变截距模型。本文以2011-2014年“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28个城市为样本,时间跨度较短而截面单元较多,属于典型的短面板数据,可以认为存在个体差异,而不存在结构变化,宜选择变截距模型进行回归估计。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首先对因变量和各个自变量取对数,然后采用变截距模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与此同时,为了对实证结果进行更深入地分析,首先按2014年城区人口将28个城市进行排序,然后平均分成两个样本,并进行同样的回归估计。构建的变截距模型表达式如下:

其中,ln(yit)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数形式;ln(zfclit)、ln(cyjgit)、ln(kjjbit)、ln(jyspit)、ln(jctrit)、ln(jctjit)分别为政府财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投入、基础设施条件等的对数形式;βk(k=1,2,3,4,5,6)是各个自变量对被因变量的弹性系数,反映对应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三)单位根检验、豪斯曼检验、内生性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首先采用HT检验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发现因变量和各个自变量均为平稳序列。变截距模型的个体效应可能以随机影响或固定影响的形式存在,一般通过豪斯曼检验做出判断。豪斯曼检验的原假设为“H0:μit与各被解释变量的观测值无关,即个体效应以随机影响的形式存在”。由于传统的豪斯曼检验是基于普通标准误条件下进行的,当聚类稳健标准误与普通标准误相差较大时,传统的豪斯曼检验失效,需采用基于聚类稳健标准误的豪斯曼检验确定模型个体效应的存在形式。基于聚类稳健标准误的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模型均应选择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双对数模型的实证过程中需考虑变量的内生性和多重共线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对于变量的内生性问题,采用Davidson-Mackinnon(1993)检验进行判定,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均不存在明显的内生性问题。由于本文的时间跨度较短,而克服内生性问题的一般方法——广义矩估计(GMM)的使用会减少较多的自由度,从而影响实证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不做处理。对于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做出判断。VIF检验结果显示,最大的VIF值为3.27,各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具体显示单位根检验、豪斯曼检验、内生性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的检验结果。

(四)实证结果

以政府财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教育水平、基础设施投入、基础设施条件为自变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因变量,采用双对数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对2011-2014年“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28个城市及较大城市和较小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估计,回归结果见表4所列。

表4 “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模型回归结果

由表4可知:模型(1)、(2)、(3)的F值较大,且均在99%的置信度下显著,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ρ值均较大,可认为复合扰动项的方差主要来自个体

效应的变动;三个回归结果的大部分自变量的弹性系数大小、方向、显著性与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相一致,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分析相符,或者符合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状况。这说明方程对变量之间关系的解释力较强,回归结果可靠。

(1)无论是对总样本还是对两个子样本的回归均显示,政府财力的弹性系数为正,且在99%的置信度下显著,说明政府财力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地处我国西部落后省区,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财政支持对于提升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至关重要,“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应该合理利用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模型(3)中政府财力的弹性系数大于模型(2),这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较小城市的市场化程度相对更低,政府财力对提升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作用更大。

(2)模型(1)中产业结构升级的弹性系数为负,尽管其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较大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弹性系数为正,且在99%的置信度下显著,而较小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弹性系数为负,且在95%的置信度下显著。“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尤其是较小城市尚处于工业化前期,第二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特征,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且以传统服务业为主,而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第三产业发展对“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较小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促进作用有限,不足以弥补第二产业粗放式经营的负面影响。相比较而言,较大城市的产业机构比较合理,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较好,因而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模型(1)和模型(2)中科技进步的弹性系数为负,而模型(3)中科技进步的弹性系数为正,尽管其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科技进步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较小城市因科技水平的起点较低、科技进步的边际效益较大,体现出科技进步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正向推动作用,这与预期不符。“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而“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尤其是较大城市受商业利益的驱动而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并没有将科技进步和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能是其又一重要原因。

(4)模型(1)、(2)、(3)的回归结果均显示:教育水平的弹性系数均为负,尽管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这与预期不符。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西部地区教育资源比较稀缺造成其教育水平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地处我国西部落后省区,基础教育薄弱、师资力量有限造成人力资本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

(5)从对总样本和较大城市的回归结果来看,基础设施投入和交通条件的弹性系数均为正,且在99%或95%的置信度下显著,说明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有效提高“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尤其是较大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但是,从对较小城市的回归结果来看,基础设施投入的弹性系数较小,且仅在90%的置信度下显著,而交通条件的弹性系数更是为负数,尽管其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这说明较小城市和较大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条件存在显著差异,较小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身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合理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使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采用集对分析法对2011-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28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选择双对数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为了对实证结果进行更深入分析,按城区人口对28个城市进行排序并将其平均分成两个样本,然后分别进行双对数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估计,并分析各个因素对较大城市和较小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得到如下基本结论:

(1)总体来说,2011-2014年“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提升,但是各个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处于区间[0.467,0.717]上,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证分析“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路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政府财力、基础设施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说明通过不断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可以提升“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教育水平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负向影响,说明“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普遍存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科技投入不足、教育水平较低等问题。

(2)除教育水平外,各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在较大城市和较小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第一,较小城市的市场化程度相对更低,政府财力对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作用更大;第二,较小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第二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三高一低”特征,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

慢,导致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出负向影响,而较大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快,其产业结构升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关系;第三,较大城市受商业利益的驱动而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并没有将科技进步和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其科技投入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呈较弱的负相关系,相反较小城市因科技水平起点较低,科技进步的边际效益较大,从而体现出科技进步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正向影响;第四,较小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

这些结论的重要启示在于:第一,“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地处我国西部落后省区,其政府财力有限,中央政府应该继续加大转移支付和政策倾斜力度,扩大“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尤其是较小城市的财政收入来源,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而各级地方政府应该致力于规范政府行为、厘清政府职能范围,提高城市经济效率;第二,“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尤其是较小城市应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努力改善投融资环境、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城市群内不同规模城市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第三,“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尤其是较大城市应该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合理引进先进技术、正确引导科技投入方向,为城市群发展创造原动力;第四,加大教育投入,进而提高人口素质对于“丝带”沿线城市尤其是较小城市可持续发展也很重要;第五,为了进一步引导和规范相关责任主体行为,国家应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为支撑“丝带”我国西北段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1(5):771-783.

[2]吕光明,何强.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城市综合能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4):157-159.

[3]陈念平.土地资源承载力若干问题浅析[J].自然资源学报,1989,4(4):371-380.

[4]姜文超,龙腾锐.水资源承载力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2003,27(7):78-82.

[5]Tehrani N A,Makhdoum M F.Implementing a spatial model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Load Number(UCCLN)to monitor the environmental loads of urban ecosystems.Case study:Tehran metropolis[J].Ecological Indicators,2013,32:197-211.

[6]曾维华,杨月梅,陈荣昌.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7,17(6):27-31.

[7]Lane M.The carrying capacity imperative:Assessing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methodologies for sustainable land-use planning[J].Land Use Policy,2010,27:1038-1045.

[8]Lane M,Dawes L,Grace P.The essential parameters of a resource-based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model:An Australian case study[J].Ecological Modeling,2014,272:220-231.

[9]徐琳瑜,康鹏.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承载力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3,33(3):918-930.

[10]宁佳,刘纪远,邵全琴.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多情景模拟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136-146.

[11]邱鹏.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9,23(6):66-69.

[12]秦成,王红旗,田雅楠,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2):335-338.

[13]陈海波,刘旸旸.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J].城市问题,2013,(3):33-37.

[14]赵先贵,肖玲,兰叶霞,等.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4):746-753.

[15]刘东,封志明,杨艳昭.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4):614-624.

[16]熊建新,陈端吕,彭保发,等.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及系统耦合效应[J].经济地理,2013,33(6):155-161.

[17]邓伟.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J].地理研究,2010,29(6):959-969.

[18]孙胜利,周科平,胡小龙.基于投影评价方法的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5):139-143.

[19]于广华,孙才志.环渤海沿海地区土地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J].生态学报,2015,35(14):4860-4870.

[20]孙钰,李新刚,姚晓东.天津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9):106-113.

[21]谢小玉,刘海涛,王磊.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53-58.

[22]徐盈之,孙剑.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比较与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我国省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5):1-6.

[23]郭轲,王立群.京津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2):3818-3826.

[24]李青龙,张焕祯,王路光,等.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工业科技,2004,21(6):30-32.

[25]熊升银,苟兴才.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9):161-162.

[26]蒋辉,周四军.湖南省粮田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5):67-70.

[27]郭存芝,罗琳琳,叶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81-89.

[28]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9]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余志虎]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Northwest China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CHENG Guang-bin,LONG 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China)

The paper applies the method of set pair analysis(SPA)to mak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west China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 2011—2014,and then uses panel data model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At the same time,in order to further verify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mpirical results,all cities are sorted into two samples,and then carry out the same regression estimates with the total sample.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 general,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continuously improving,but that of each city is still relatively low.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total sample show that Government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infrastructur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whil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and education level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two sub samples show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level of education,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s obviously different between big cities and small cities.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urban agglomeration;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set pair analysis;panel data model

F127;F205

A

1007-5097(2016)09-0041-08

2016-04-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XJL020)

程广斌(1976-),男,安徽淮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经济贸易系主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龙文(1989-),男,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10.3969/j.issn.1007-5097.2016.09.006

猜你喜欢

丝带西北城市群
孩子的智慧
灵动飞舞的“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黔西北行吟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