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林:蝇头小楷书艺路
2016-12-07文_王辉
文_王 辉
高海林:蝇头小楷书艺路
文_王 辉
抻纸、提笔、蘸墨、凝神静气、徐徐落笔,随着一个个蝇头小楷跃然纸上,一股书卷气顿时扑面而来……看着满纸一厘米见方的精致小楷,很难相信出自于已经64岁的高海林之手。看高海林写字,是一种享受,给人以愉悦、谦谦君子、不疾不徐、恭让冲和的美感,让人如沐春风。观其字,则既有端庄大气的肃穆,又有婉约秀美的灵动,可谓满纸珍馐、字字玑珠。当笔者好奇地问起高海林,何以在花甲之年还能写出如此精妙小楷,高海林微微一笑,娓娓道起了自己的书艺之路。
幼年习字,寒暑不辍筑基础
高海林与书法结缘,源于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就是写欧书(欧阳询楷书)的高手,高海林很早就接触笔墨纸砚,算是幼承家学。但真正练字,是从他小学一年级暑假开始的,那年高海林七岁,在父亲的指导下,他真正拿起毛笔,开始了练字生涯。由于父亲要求严格,从最基本的执笔、坐姿,到临帖的笔画、结体,高海林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懈怠。久之,高海林就养成了认真、细致的习书风格——坐姿,必腰板挺直、身正足平;执笔,必指实掌虚、五指发力;点画,必笔笔精到、顿挫有致;临帖,必心追手摹、力求神似。
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冷,由于练字,高海林手上有好多处冻伤并溃烂,但他仍坚持每天写几张大字。一天放学后,天下大雪,高海林顾不上在雪中嬉戏,就赶紧备好笔墨准备写字。但屋里光线太暗,看不清楚,于是他就将桌子搬到院子里,让母亲将一把油布雨伞绑在桌腿上,冒着大雪写了起来。母亲心疼他,就让他到火炉边暖暖手,但高海林还是坚持完成了一天的“任务”,才到火炉边烤烤冻僵的双手。
时过境迁,五十多年过去了,高海林伸出手,当年冻伤的伤疤仍清晰可见。这些伤疤,不但成为他刻苦练字的见证,也为他的书法“童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断梦,刀枪入库藏锋芒
高海林上初中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各种大字报贴满了大街小巷。高海林心想,自己字写得好,该是大展身手的时候了。然而,处事谨慎的父亲,听说很多人因大字报写错字而被其他人贴了大字报,甚至招惹更大的是非,就严厉提出,不准高海林写大字报,也不准向任何人提及自己练字、会写毛笔字的事。并且,父亲还把他的毛笔烧了,墨汁扔了,让高海林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
没有了笔墨,高海林就自己偷偷地买来、藏好,趁父亲不在家偷偷练字。偷偷摸摸练字的日子过了两年后,1968年,在“上山下乡”的时代大潮中,高海林来到民权林场,当了两年的知青。两年后,他被分到商丘电厂参加工作,从事起与文字毫不沾边的技术工作,并且一干就是几年。由于整天忙于生产劳动,再加上“文革”还没结束,高海林很少碰毛笔,但他总偷偷地随身带本字帖,没事、没人的时候,就拿出来独自欣赏、揣摩,也就是读帖,并用手在字帖上不断地凭空比画,体会古人的用笔、转折、顿挫方法,以及结构特点、向背关系等,虽不着笔墨,但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却在不断进步。
遍临诸家,钟情小楷攀高峰
随着“文革”的结束,高海林的工作也趋于稳定,并从发电部门转至供电部门,尤其是担任变电站值班员工作后,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去练字。从此,高海林潜心研习书法,他几乎从头开始,一撇一捺,一丝不苟;颜柳欧赵,遍及诸家;楷行草隶,诸体皆习。他给自己定了目标,在某一时段学谁的字,就努力在气力、神韵上下功夫,即使工作生活中写字也用谁的字体,力争做到形神兼备、学谁就像谁。
在长期的书法临习中,高海林逐渐对小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灵飞经》《乐毅论》《黄庭经》《汲黯传》等经典小楷倾注了大量的心力。他以《灵飞经》为骨架,参以欧楷笔意,逐渐形成了自己结构严谨、气势开张、空灵飞动的书法风格,并多次获得系统内外书法比赛的大奖。
高海林深知“功夫在字外”,写字不但与修为有关,涉猎还要广泛,要多看书、多学古人、多学习“正能量”的东西,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诸艺同源,其他的艺术形式,对书法水平的提升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许正基于此,高海林嗜棋,下象棋每每达废寝忘食的地步。一般人下棋,下过也就下过了,便不再去想、去念。高海林不然,与人对弈,他必备一本,每弈一子,必记于本上,无论输赢,都会私下研究、琢磨。久之,他记下的棋谱都攒了几大本,棋艺也就突飞猛进,各种比赛也屡拔头筹。此外,高海林还热衷于舞蹈,自迈出第一个舞步,到频频获得各类舞厅舞、摩登舞、国际标准舞比赛大奖,并于2010年获得第五届全国“魅力城市”国标舞公开赛摩登舞职业组第二名,竟然只是短短的几年时间,不能不让人赞叹他的悟性和灵气。
也许,是书法滋养了高海林的艺术潜质;也许,是其他艺术形式促进了高海林书法技艺的提升。在此,我们唯有祝他在书法艺术上再攀高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