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
2016-12-07张安妮,林松,B警官
童年的“秘密”
主 持 人:张安妮
专家支持: 林松(著名心理专家)
嘉宾民警: B警官(某县公安局民警)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场。
不久前,B警官私信我,她说,在看了第八期《那个被忽视的自己》之后深受触动,希望能有一次与林松老师的深度对话,一探自己童年的“秘密”。
非常感谢B警官对本栏目的关注,以及对我们的信任。在与她本人及林老师协调时间后,栏目为他们安排了两次咨询。为了让更多读者朋友了解童年之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经B警官本人同意,对相关内容稍作调整后,我们在此分两期还原了咨询的过程。
孩童在敏感期会通过躯体触碰获得心理满足,妈妈对孩子轻柔的回馈是一种情感喂养。而父母和家庭环境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础
B警官:林老师您好。
我常常会在夜里惊醒,这不由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两个片段:我三四岁睡觉时特喜欢把脚搭在妈妈身上。但妈妈不乐意,觉得我这是一个不好的习惯,每次搭上去,她都会掐醒我;七八岁那年,有一次吃饭,不懂事的我顶撞了叔叔(爸爸的弟弟),本来就暴躁的他抄起棍子就追打我,我见状钻到桌子底下,趁妈妈拦着他时逃出了家门,跑啊跑,直到躲进山里,我当时怕极了,蜷缩的地方旁边就是一个洞,又阴又冷,我真怕自己脚下打滑就掉进去……
这么多年过去,我时常会梦见脚下踩空,然后就会被惊醒。我已考取了国家心理三级咨询师证书,单位民警的心理健康工作由我来负责,自从学习了心理学后,我隐约觉得这种惊醒应该是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但毕竟不专业,看不清真正的原因。请林老师帮助我。
主持人:好的,请B警官具体描述一下家庭背景,你跟爸爸、妈妈和叔叔的感情怎么样?
B警官:我是“70后”,生长在山区,是家里老幺,上面还有哥哥姐姐。印象中,爸爸经常打妈妈,他们的组合是典型讨好型+支配型,妈妈对爸爸一味迁就、忍耐。有一回,哥哥们在床上打闹,一听见爸爸回家的声音,裤子都没顾上穿就跳窗跑了。我们几个都很同情妈妈,跟妈妈的关系好,因为怕挨打,既渴望但又不敢亲近爸爸。在我的记忆中,爸爸不仅从未抱过我,还结结实实地打过我一次。我那时也就四五岁吧,调皮,他一生气拦腰把我踢得很高,摔在地上,我气都喘不上来,那也顾不上哭,爬起来就往门外跑。从此见到他就很害怕。叔叔也喜欢打人。
我的妈妈已经在十年前过世了,突发脑出血;叔叔也在去年去世了。爸爸现在有一个后老伴,他们倒相处得还可以,爸爸的脾气也改了很多,不打人了。
我丈夫有一些爸爸年轻时的影子,能干、脾气暴躁,还好,不乱打人,对孩子也非常好。我半夜惊醒的毛病还是丈夫跟我说的,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我们结婚的头四年一直分居,距离产生美吧,感情也算和睦,没想到住到一起了,矛盾就多起来。吵架时,他说特别受不了我睡着时会动到他,每次被我动到,他都会踢我,还骂我。我被他一踢一骂就醒了,觉得很委屈。后来,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就是梦里有踩空的感受时才会动。
林松:你之前对梦里踩空、惊醒碰到丈夫有觉知吗?惊醒之后影响睡眠吗?
B警官:几乎不影响,我惊醒后翻个身很快就又睡着了。但后来被老公踢一下,骂一声,我就完全醒了,心里很难受。林老师,我的这种惊醒,是不是跟小时候总被妈妈掐醒、被叔叔追打后躲进山里遗留的恐惧感有关?
林松:这种惊醒与B警官的童年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梦的惊跳反应是来自潜意识恐惧情绪的躯体释放。具体情况有些复杂,我详细分析一下。
0~3岁是孩童敏感期,我们会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信任与安全感,体会内在情感与身体的满足。B警官小时候有把腿搭在妈妈身上的习惯,这是在与妈妈建立一种连接的确认(这种安全的连接在母胎就存在),是孩童离开母体后身心发育获得安全、轻松的情感依恋的需要,也是孩子健康地走向心理独立的必然过程。在这个敏感期,孩童会通过躯体触碰获得心理满足,妈妈对孩子轻柔的回馈是一种情感喂养。
B警官的妈妈对此反应则比较激烈,没有允许她获得这种情感喂养,反而用掐的方式弄醒她。这是家庭中行为场的一种表现,在家庭中,这种伤害的能量通过肢体攻击的行为表达,这种剧本模式也会体现在夫妻关系和家族关系里,如同B警官的描述,在家族男权剧本和权力滥用的环境下(男人在其优势被依赖的位置而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施与保护和滋养,反而沉溺于男权角色的膨胀),女性人格角色是依附和脆弱的,孩子的角色是隔离、惊恐和臣服的,其中,妈妈是家庭暴力的受伤者,经常被丈夫打,甚至叔叔也可以越过哥哥和嫂子打侄女。正因为女性角色的无助,妈妈会将这种被攻击的情绪内化,通过行为传递给孩子,母亲成为家庭能量剧本的参与者与制造者。
父母和家庭环境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础。从B警官的家庭能量场和剧本经历看,她的安全感比较匮乏,内在小孩的角色恐惧不安,没有归属感。她说每次搭上去,妈妈都会掐醒她,“每次”说明孩子一直试图建立这个情感连接,意图通过妈妈疗愈不安,但每次都受挫,这就会使她形成一种行为固化和条件反射,直到现在,在B警官潜意识中还有这个深切的渴望,导致她晚上熟睡后总会醒来一次。这种醒来可能连她自己也没意识到,并成了她成长中被延续下来的一种自然状态。这是B警官与妈妈的一种连接,妈妈给了她一定的安全感,但不充分、不饱足。
作为女警,B警官很要强,学习心理学,努力疗愈自己、成就自己。但她内在有一个被遗忘的小孩,在睡梦中提醒她、唤醒她。按B警官所说,惊醒没有影响到她的睡眠,也就是没有到产生心理障碍表征的程度。从自我成长和自我发现的角度,惊醒的状态还是值得她去探索和分析的。
插图/M.M.L
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阶段,而人的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剧本动力)或激发的
林松:是丈夫发现你会睡着之后动一下,你现在与丈夫的关系怎么样?
B警官:现在还是不错,毕竟结婚十多年了。但他也曾动手打过我一次。当时我在上班,没听见他给我打电话,他就一直打,直到把我的手机打到没电。下班回家,二话不说,他一把就把我推倒在地,还踹我。事后,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他给我道歉了,此后再也没动过手。这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这几年,我不断与他沟通,他的脾气好了很多。
林松:你会吸引一个与爸爸相似的男人组成家庭,继而在婚姻中去完成原生家庭没有解决的“课题”,去“改造”丈夫(爸爸),会(替小时候的自己)去制止暴力行为:“你不能再伤害我”,所以,你会要求丈夫在动手后向自己道歉。
B警官:特别对,他现在对我、对孩子都很好。我现在又怀孕了,他有时还会安抚我肚中的宝宝,我还挺满足的。
林松:是的。从家庭能量治疗的角度,你的修复动力孕育了一个疗愈者的人格角色,通过学一些心理学可以疗愈自己过去的创伤,也可以疗愈你的丈夫。
惊醒后,你的具体状态是怎样的,伴随抽动或叫声吗?
B警官:没有叫声,就是动一下,但被老公踢一下、骂一声后就完全醒过来了。
林松:如果你想完全修复惊醒的状态,是需要丈夫配合的。可以和丈夫说好,当你再动的时候,他可以去安慰、抚摸你。如果做不到这些,至少不要再去骂你,甚至踢你。事实上,他所做的这些就相当于你妈妈的角色行为,你在他这里仿佛又找回了小时候跟妈妈睡觉时的体验。
主持人:林老师,这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该如何解释?
林松:这是心理动力使然。“心理动力学”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他强调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阶段。家庭能量理论则是对潜意识心灵场心境剧本、人格角色以及行为场言语场剧本进行解析、疗愈与发展,而人的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剧本动力)或激发的。
在B警官的家庭剧本中有较强的男权与暴力因素。她说,叔叔拿着棍子追打她,她逃到山上蜷缩着躲起来,身边还有一个又阴又冷的洞。从心理学上讲,洞代表了子宫,象征着安全感和妈妈;棍子则代表了男权、权杖和男性器官。事实上,在当时的情况下,B警官完全可以躲到妈妈怀里,但她没有,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妈妈没有这个能力保护她,在妈妈那里她没有充足的安全感——“又阴又冷”,妈妈的保护是空的、无力的。
B警官现在怀孕,她自己对胎儿的态度如果是温暖的、温和的,这会疗愈她童年的自己,给那个自己支持。
B警官:林老师,为什么我白天就没有什么怕不怕的情绪,晚上睡着了却会惊醒?
林松:首先要肯定的是,你自身有很强的修复动力,你是一个警察,也有医生和治疗师的人格角色。晚上,人处于潜意识状态,而过去的创伤和经历是藏在潜意识中的。白天的你主观意识很强,掩盖了内心的脆弱,而潜意识不会骗人,它做了自然呈现,那个脆弱的自己和受伤的经验会在晚上出来。
你说梦中总会感到踩空,小时候躲在山里也总怕自己掉进旁边的洞里。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妈妈”象征大地,而你没有充分地与妈妈连接上,腿搭上去就被掐醒了。要知道不是每个小孩都爱把脚搭在妈妈身上的,腿是用来站立和行走的,童年时的你心里就不踏实,所以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连接妈妈,以获得滋养和支持。为什么说妈妈总爱把孩子抱在怀里,一边慢慢地摇一边抚摸孩子、喂养孩子,其实就是在连接曾经在子宫中对孩子的温暖孕育体验。
每个人都活在相对的世界里,都有内心的剧本;我们所看到的外在是自己所认为的心理真实
林松:请问B警官,你的妈妈跟她父母的关系怎么样?
B警官:我没见过外公外婆。听妈妈说,外公后来找了一个小老婆,妈妈和外婆就跟着舅舅、舅妈住,距离外公和小老婆的家很近。在舅舅家,舅妈说了算,想对谁好就对谁好,对我妈一直不太好。我觉得妈妈的经历挺悲惨的,而这些,她从没跟我说过,这些事还是在她去世后,我听姑姑说的。
林松:根据你的这些片段式描述,看得出,你的妈妈和外婆当年生活得并不如意,或者说经历过一些屈辱:被丈夫(爸爸)离弃,寄人篱下,逆来顺受,遭受暴力,为了生存依赖、讨好。这个家族的女性人格一直在受压抑,一直伴随着被拒绝和被遗弃的感受。你的妈妈从小也没有很好地受到你外婆的保护,因为外婆自己的处境也不好,没能力给孩子安全感。你的妈妈因为没有获得她父母的抚慰感受的体验,因此,当你搭在她身上,要与她亲昵时,她用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掐醒你,不让你搭,其实也就是拒绝了你。
再聊聊你的父亲好吗?
B警官:妈妈过世后,他娶了新的妻子,他们相处得还可以,没有再出现暴力的情况。
主持人:林老师,一个有暴力行为的人为什么会在两个妻子身上有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
林松:这是因为她父亲在组成新家庭后,家庭剧本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请问B警官,外公和外婆当年分开时,你母亲多大?这些年来,她的情绪怎么样?你跟她的交流多吗?
B警官:外公外婆分开时,妈妈才十几岁。
妈妈是有心事的,我从小到大很少见她露出特别开心的笑容。我跟她的语言交流并不多,她去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做起事来我俩还是很有默契,我觉得这样相处也挺很好的。
林松:你跟爸爸的交流多吗?
B警官:我到现在都很难回忆起有过在爸爸身上撒欢的一幕,他可能根本都没抱过我!但姐姐却说肯定抱过。在我的记忆中,就是没有!
林松:你的心理现实是小时候跟爸爸不亲密,没有一般父女间的亲昵和陪伴。
B警官:是的。跟爸爸的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我长大后对男性的态度,我会刻意与男性保持距离,无论跟他们多么熟,心里很想走近,但行动上,我是很难迈出步子的。
主持人:B警官对小时候父女关系的心理现实,直接反映到成年后的现实生活中。林老师,什么是心理现实?它对人的影响是什么?
林松:心理现实就是我们真实感受到的心理与情绪,我们可以称其为内在的经验。比如同样的山水风景,李白和杜甫笔下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相对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内心的剧本,我们所看到的外在是我们自己所认为的心理真实。同样,我们会通过回忆去感受过去,但无法精准地还原客观现实,包括事件和父母内心的真实感受。家庭能量心理师会更注重心理现实,也就是剧本回忆的部分。
B警官:后来我上中学了,开始为妈妈打抱不平。13岁那年,我考得特别好,高高兴兴地回家,一进门又看到爸爸在骂妈妈。我忍不了了,扔了书包就斥责他,最后都把他说哭了。妈妈在旁边反而一直阻挠我,不让我说爸爸。她的这种态度,我想不通,我明明是为她出头。
林松:你在爸爸心中还是很有分量。这次之后,他的行为有所收敛吗?
B警官:一直到我们兄妹几人都成了家,他才慢慢变得柔和起来,有时也会骂人,但不会再动手了。
爸爸是家中长子,爷爷去世时,他才十几岁。我听妈妈说,爷爷人很好,对她也好。当年的爷爷和外公是朋友,爷爷见妈妈处境困难,就很可怜她,干脆把她接回家让她跟爸爸成了亲。我爸妈结婚时都还很小,十几岁。
林松:您丈夫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与家人关系怎么样?
B警官: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非常得宠,以至于从小就烙下一个毛病——如果一个想法得不到满足,就立即昏倒。全家人都很怕他(这样),都尽力去满足他。成年后,他虽然再没犯这个毛病,但在家里还是很有威慑力,说一不二。
结束分居状态后,我才发现他的脾气还是很暴躁,一点就着。我很像我妈,讨好型的,一直迁就他,忍耐着他的各种谩骂。直到学了心理学,我突然发现他很像一个人——我爸!虽然能力很强,但脾气太不好了。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他的态度,我的忍耐、沉默和退让根本换不来他的理解和改变,他根本不知道我的痛苦。他再发作时,我开始尝试反抗!奇怪的是,他的态度竟慢慢有了转变。我不仅跟他增加了沟通,睡觉时,为了不再影响他,我干脆背对他,后来,即使再动醒他,他也很少发脾气了。
林松:你的改变使得他也改变了,这是很有意义的经历。
主持人: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刻。
谢谢B警官的参与,以及林老师如此详细的解读。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为B警官做深度分析。欢迎更多的朋友走进“心理场”,届时我们将邀请更多优秀的心理专家,一起探索我们的心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