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
2016-12-06乔晓琼
乔晓琼
【摘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所具有的超凡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思维模式与文化意识形态上。中国文化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积极倡导的有益方面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实质上也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现代中国 文化定位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始终且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与作用,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健全并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基本方针,始终恪守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提倡文化多样性,弘扬主旋律。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在整个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并坚持其在文化建设中所指明的前进方向。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可归纳为中国文化应该采用何种思想作为其长久发展的基石,这与中国文化未来的总体性发展方向有直接关联。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式”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各项要求、中国的社会性质及中国发展相应的客观历史实践,共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决定性的指导地位。
首先,中国长期发展的主客观历史实践便是清晰的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运动自鸦片战争爆发之时便已经开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国人民在长时间的困难磨砺中,开始寻找拯救国家的有效之路。然而,中国文化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不少挫折。由于多种思潮之间的相互冲击与重组,这条通向现代化的路途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并且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大部分思潮运动均以失败而告终。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巨响震动了整个世界,将马克思主义从遥远的国度传送到中国。基于在近现代历史中所存有的各种艰难选择,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思潮演变的进程中也被淘汰,只有马克思主义主导下的新文化成功获取了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机会。新中国成立之后,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指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征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融合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回顾历史实践我们不难看到,如果当初未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中国式”文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存在。
其次,中国现实国情中的社会性质也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决定性作用。中国文化现代化是基于社会主义而构建的一种超越任何制度的文化,它能够与时俱进,且与中国文化体制的未来发展方向一致。在发展进程中,它同样也受制于中国政治制度及社会经济,也可以说是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双面反映。政治及经济现代化当中所存有的新观念和新思想,是新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来源。而政治及经济的发展方向,则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支撑。中国文化的建设,需将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与主体目标。中国的社会文化性质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文化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最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各项发展要求同样决定了这一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文化基于思想理念及外在架构上的一种持续更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及科学性促使其将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关注重点,能够在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下去权衡及把握世界发展的未来趋向及内在规律,能够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给予正确揭示,这是经实践检验而充分证实的普遍性真理。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可以将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服务以更高的水平呈现出来,是促进我国文化迈向现代化的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质性问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指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能够体现文化意识形态。在整个文化构成的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能够将整个文化的方向及性质最为集中地反映出来。文化现代化主要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各项要素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观念结构予以合理体现。而对于意识形态而言,核心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层面。对于不同群体而言,他们在利益需求上也存在差异。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将全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及落脚点,并把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当作文化现代化实现的基本要领与宗旨。文化是一种功能强大的软实力,在国家整体建构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均不可忽视,故而应采取有效措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能够体现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就本质角度而言,各种文化差异均为文化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那些先进的文化,往往反映出的是较有预见性且行走于行业前沿的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文化所秉持的思维模式,正是中国文化发展所必需的。方法论与世界观是文化思维模式持续演进及推行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所持有的思维模式,时至今日依然对中国文化发挥着重要影响。所以,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世界观对传统文化进行重塑和改造,从而促使传统文化得到全新的发展与正确的时代定位。文化的无形力量,在民族创造力中深深熔铸,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将会对优质文化兼容并蓄关系的建立产生促进作用,有效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质性问题。
构建与中国实际相符且富含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就其本质而言,中国文化层级的现代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框架下所达成的文化现代化。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现过程,需结伴于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我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长足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但不能单纯或片面地对其进行照搬,而是需要吸收其所长,补足其所短,要有专属的创新与思索。创新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得以延续的根源所在,我们需要对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给予不断总结,创造出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文化,此乃正确且长远的发展路径。
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并使其为中国政治及经济现代化提供服务。若我们提出的理论不能为实践提供优质服务,那么文化现代化也会缺乏应有的存在价值。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实践当中,通过群众的实践使其向物质力量转化,方能对现代化进程起到有效推动。文化没有国界,世界中的先进文化理念,均可为我们所利用和借鉴。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自始至终都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扬与发展的动力。文化全球化能够对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巨大作用,进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更为全面、更为优质的便捷条件。马克思主义凭借自身优势,建立了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各种观念的有效融合,外来文化也逐渐被中国自身的文化所接受,并展现出全新的功能形式及内涵。
要想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需在自身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外来文化中汲取有利内容,但不可盲目地通篇照搬。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学习中西文化的精华部分,摒弃其糟粕,构建与中国实际相符且富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①李安增:《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齐鲁学刊》,2014年第3期。
②孙力:《中国贡献:当代社会主义的特色视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③陈剑:《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人民论坛》,2012年第5期。
④宫志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与理念》,《理论学刊》,2011年第11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