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
2016-12-06龚亮
龚亮
【摘要】文化自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只有这样,文化自信才能源远流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在我国现阶段,倡导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既要立足中国古代文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料,又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走出去”战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文化理念、文化观时,多次使用了“文化自信”一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确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文化自信彰显的是国力的提升,代表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贯彻执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一方面,文化自信,意味着对传统文化及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推崇,关系着政府及人民的精气神。另一方面,文化自信可具体外化为行为,体现在实际生活中,诸如穿着传统服饰,讲究传统礼节,庆祝传统节日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增强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无数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常用常新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自信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
对民族而言,文化是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在。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和基础。践行文化自信,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自信可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从而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使中国真正以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软实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涉及到文化的一种力量。包括文化、教育、法律环境等方面,甚至国民心态、形象、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都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载体和介质很多,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诸如电影、电视作品,书籍)都可以作为传播的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还不是世界强国,尤其是在文化上。如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其中,文化实力则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倡导文化自信,对于国家而言,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让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认同甚至推崇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则并践行之。
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国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文化源于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先进的文化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多姿多彩,充盈着正能量,元气满满。倡导文化自信,用先进的文化渡人育人,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促进个人成长的同时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践行文化自信既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坚持“走出去”战略
践行文化自信,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古代瑰丽的文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料,如此,文化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才能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同时,还要坚定不移地推行走出去战略,在不同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而这一切,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和精神支柱。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纵览古今,远古时代可谓典籍浩瀚,思想丰富、论著颇丰。其中的很多理念和精神彰显了中国历代人民的精神追求,诸如庄子的“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的气节中蕴含的担当和坚守,“自强不息”包含的奋斗、坚毅,“天下为公”的社会思想和情怀,都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精神诉求,是中华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肥沃土壤,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革命年代,革命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奋斗,涌现出了一批批的英雄传奇,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倡导文化自信,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这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源泉。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事易时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要必然有脱节之处,这要求我们辩证地对待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现实情况筛选甄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活学活用,确保中华文明的生机和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也一样。践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出去”策略,吸纳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进行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坚持走出去策略,必须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特色,不能一味地攀比、模仿西方。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中的民族性和独特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产品要有传统内涵和时代特色。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扶植一批文化企业,使其有能力与国外同类企业抗衡,借此传播我国的先进文化。同时,还要注重文化创新,创新是文化进步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新要结合现阶段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在切合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下,保持文化生命力,更新文化形式和内涵,使其具有吸引人的特质,从而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展现给世界一个真实的、蓬勃的、有活力的中国。
此外,“走出去”是长期性的战略,要了解和尊重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厚积薄发,抓住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在与国外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践行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化自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文化自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所倡导的文化自信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引入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行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目前,中国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奋斗。坚持文化自信,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永葆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为贵州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肖香龙:《文化自信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6期。
②陈一收:《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年第7期。
责编/潘丽莉 孙娜(见习) 美编/ 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