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中帝王的称号

2016-12-06马仁成

课外语文·中 2016年9期
关键词:刘彻谥号谭嗣同

马仁成

(一)帝号

表示封建君主身份的专用名称。

秦朝以前,帝号一般用“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公元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以“德兼三王,功过五帝”,自封“始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了历代君主的帝号。

帝号除“王”“皇帝”外,在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里,见到的还有:

天子, 如《隆中对》中“挟天子以令诸侯”。

帝王, 如《原君》中“愿世世无生帝王家”。

帝, 如《出师表》中“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皇上, 如《谭嗣同》中“皇上欲大用康有为”。

圣上, 如《隆中对》中“奸臣窃命,圣上蒙尘”。

圣, 如《谭嗣同》中“先遗内侍持历朝圣训受君”。

圣人, 如《五人墓碑记》中:“侍圣人者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上, 如《谭嗣同》中:“而上畏西太后,不敢行其志。”

君, 如《岳阳楼记》中“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人君, 如《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

陛下, 如《出师表》中“愿陛下听之信之”。

朕, 如《谭嗣同》中“朕位几不保”。

(二)年号

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

汉武帝以前,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如《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即鲁庄公十年发生的事;《陈涉世家》中“二世元年七月”,即指秦二世即位的第一年七月。

采用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的。汉武帝即位这一年(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封建皇帝用来纪年的年号大都表示一种吉祥的意味,以祝福其在位期间的丰年和安宁。如“永平”“太康”“永乐”“咸宁”等年号都有太平、兴隆、昌盛之意。唐代宗李豫在即位不久的一天夜里,梦见上天有一巨大的黄金印落到了大唐国土上,他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兆头,翌日便取年号为“宝应”。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明朝以前,同一皇帝在位时可以改元,即可以先后采用几个不同的年号,如汉武帝曾先后用过“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等11个年号。唐高宗先后也用过“永徽”“显庆”等14个年号。

到了明代,皇帝在位期间开始只采用一个年号,规定一帝一元,因而人们常用年号称谓皇帝,如明思宗朱由检被称为崇祯皇帝。

清代,人们习惯以年号称谓所有的皇帝,如康熙(爱新觉罗·玄烨)、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它们既是年号,又被人们用来称清朝历代皇帝。

(三)尊号

对封建皇帝阿谀奉承,表示尊崇加上的号。

尊号是从唐朝武则天开始的,武则天先后被加尊号“神圣皇帝”“金轮大圣皇帝”、清朝慈禧太后被加尊号长达16字:慈禧端估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有的皇帝信仰宗教,尊号往往带宗教色彩。明武宗朱厚照的尊号是: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

(四)谥号

古代帝王死后,朝廷常根据死者生前事迹以褒贬善恶给予的一种称号。

谥号始于周代,止于清末。其中秦代曾废除过。

谥号一般只用一字,可分三类:

(1)表扬。可用“文”“武”“昭” “元”“桓”“惠”“宣”等字。西汉刘彻死后,谥号为“武”,称“汉武帝”。

(2)批评。可用“幽”“灵”“炀” “厉”等字。西周姬胡在位,残酷剥削人民,死后谥号为“厉”,称“周厉王”;隋杨广,荒淫暴虐,死后谥号为“炀”,称“隋炀帝”。

(3)同情。可用“哀”“怀”“愍(m@n)”等字。西汉刘欣死后,谥号为“哀”,称“汉哀帝”。

谥号也有好几个字的。唐高宗李治死后,谥号为“唐神尧大圣大光孝武帝”。

(五)庙号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的名号。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一般为“太祖”“高祖”“世祖”。如刘邦被称汉高祖,李渊被称唐高祖,赵匡胤被称宋太祖,忽必烈被称元世祖,朱元璋被称明太祖。

第二个皇帝或以下皇帝的庙号为“太宗”“世宗”等。如李世民被称唐太宗,刘彻被称汉世宗,朱厚被称明世宗。

猜你喜欢

刘彻谥号谭嗣同
落叶
刘彻遇险不计较
论谭嗣同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漫话谥号
辽太祖尊号谥号考辨
皇子要找好亲家
谭嗣同殉难百年祭
说“谥号”
刘彻之笑
谭嗣同男女平等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