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稻葵:我在课堂上就假设他们是未来世界领导者

2016-12-06徐天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44期
关键词:世民稻葵书院

徐天

“我希望他们能学到两个东西。一是国际视野,让他们知道在本国之外,还有

其他的解决类似社会问题的不同方法。比如政府怎么收税,中国有这样的

办法,美国有那样的办法。第二,希望通过学习让他们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

这不光是体制和政策,而是在它们背后文明的思路。比如怎么理解和谐,

怎么理解冲突,怎么理解政府与个人的关系。他们能够理解甚至部分地欣赏。”

身为苏世民书院的院长,李稻葵于四年前加入到筹备工作中,并参与了与美方合作、磨合的全过程。

同时,他也是苏世民学者所必修的核心课程的主讲人。两个月的接触下来,李稻葵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已经把眼前的学生假设为未来的世界领导人了。

“这个项目应该紧紧抓住一个核心,就是培养各国的未来领导者”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介入苏世民书院的筹备工作的?

李稻葵:我是在2012年9月底加入的。当时学校领导找到我,让我考虑加入这个书院,我当时觉得这个书院对于国家和清华大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创举,可以研究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所以我才同意。

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

中国新闻周刊:你当时对该项目有什么样的设想?

李稻葵:当时我的设想是,这个项目应该紧紧抓住一个核心,就是培养全球各国的未来领导者,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抓住这个核心,并且至今没有改变。

中国新闻周刊:最初的设想和现在相比有偏差吗?

李稻葵:很坦率地讲,书院完全按照我们当时的设想在一步步进行,没有重大的偏差改变。筹备了整整四年,我们考虑得比较多,也比较细,所以很多困难问题我们事先都考虑进去了。

我们在书院迎接第一批学生到来的一年半以前,就把学生未来入校以后,每一天的课程表都列好了。一共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9月13日到11月13日。这个模块里面,星期一干什么、星期二干什么,上午下午各干什么。什么时候实习,什么时候交论文,什么时候办讲座,我们都排好了。课表排得很细,贴了一墙,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做了微调。

中国新闻周刊:参与到书院的筹备工作中之后,你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哪项?

李稻葵:投入精力最多的是沟通。

其实,筹款、课程设计、请老师,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都在我们掌控范围之内。给工作带来压力的、需要经常不定时处理的,就是中外的沟通。

美方对中国学术界不太了解,对中国社会更不了解,他们会有很多焦虑、担忧,这些焦虑需要我们一点点地沟通(去化解)。

比如说国内的硕士学位有论文要求,他们一听论文就吓坏了,说一个老师只能带五个,那这么多学生,怎么办?他们也焦虑,外国留学生来中国,会不会出现心理压力,会不会出现忧郁症。外国学生来了中国上不去外网,会不会抱怨。美方对这些细节非常非常担忧。所以,每件事情都要我们来解释。

中国新闻周刊:你是否参与了师资的聘请,你是怎么说服这些“大牛”的?

李稻葵:一方面是国内的教师。针对他们,我要做很多思想工作。90%的老师,不见得合适。剩下10%的最能干的教师,人人都要他们。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打消顾虑。比如工作量的顾虑,本单位对他们的顾虑,从两个学校拿工资的顾虑。

国外的教师,也是团队一个个去谈的。有一些都是我多年在国际交往中积累起来的学术人脉。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书院已经进行过两次招生,招生条件是否有变化?你对哪一次面试印象最为深刻?

李稻葵:条件一如既往,没有变化,就是要选择在各个领域、各个国家有可能成为领导者的申请者。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美国海军学院毕业的、排名第五名的毕业生。他说他要来我们的书院,之后再回国,继续参加海军的训练,进入海军特战队。我们问他,你来这个项目,有什么意义吗?他说,希望能够更了解中国的战略意图,避免两个国家未来出现军事上的误解和冲突。他成为了我们的学生。

“我把这些课程当成

未来领导人的进修课”

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判断一个学生是否能成为未来领导者?

李稻葵:第一,通过过去的简历、个人的陈述还有我们提的问题来展现。第二,必须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第三,要对中国有一定的基础性认知和继续了解的意愿。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领导力是什么?

李稻葵:领导力就是通过与周边的人合作,来带动周边的人,共同努力,来改变世界。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你负责中国与世界重大经济议题分析这门核心课程,你主要讲授的方式是什么,学生与你的互动如何,跟你所教的经管学院的学生是否有不同?

李稻葵:我目前讲授的方式是大课与互动相结合。我的课一共两个半小时,头45分钟到1小时,我会集中精力把最重要的几个要点讲出来,并且尽量用图表和生动的故事来讲解。每堂课上,我要告诉学生们的基本信息不超过三条,一般都是高度凝练的信息、栩栩如生的故事。之后的一个多小时,则在不断地沟通、不断地提问题中度过。

我讲课的议题大概包括以下几个: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何方,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如何变化,如何引导结构合理升级;金融危机为何会爆发,有什么应对措施;政府是做什么的,政府的财政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如何解决;经济体制怎么演变的,为什么重要,形成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全球的经济话题如何共同治理;展望未来,30到50年之后,全球经济会有什么样的重大变化。

他们跟经管学院的学生有两点不同,一个是这些学生更愿意也更善于互动,什么东西都愿意问。第二是他们的国际视野,学生来自尼泊尔、瑞士、喀麦隆、阿根廷、巴西,更不用说还有美国和中国等。大家的视角完全不一样,非常多元化。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多元化的视角是否会带来学生间的意见相悖?或者跟你的意见相悖?

李稻葵:经常有意见相悖的时候。比如说,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经验,是一定要开放,通过开放来提升竞争力。谈到这个话题时,有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说,开放会带来对本土经济的冲击,政府能不能采取保护措施?我说,保护措施可以有,但是不要保护企业,而要保护失业的工人,培训他们再上岗。发展中国家的学生的提问会偏向这些。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了解到,学生中有官员,对他们进行招募时是否有一些特殊的考虑?

李稻葵:是的。这样的学生,从他们自己来说,参加书院的学习可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经济环境问题,开拓不同的思路。另外,他还可以在课堂上、生活中对其他学员现身说法。

中国新闻周刊:你希望从这里毕业的学生能收获什么?

李稻葵:我希望他们能学到两个东西。一是国际视野,让他们知道在本国之外,还有其他的解决类似社会问题的不同方法。比如政府怎么收税,中国有这样的办法,美国有那样的办法。第二,希望通过学习让他们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这不光是体制和政策,而是在它们背后,文明的思路。比如怎么理解和谐,怎么理解冲突,怎么理解政府与个人的关系。他们能够理解甚至部分地欣赏。

中国新闻周刊:请你以经济学者的身份,评价一下苏世民书院的课程设计,以及学生在此收获的知识及知识结构,相较世界其他一流大学而言的不同点。

李稻葵:从经济学来说,和其他任何大学不同的是,我们把学生当成各个国家的未来领导人来讲课。我在课堂上就假设他们是未来领导人了,我把全球最重大的话题,一个一个讲给他们听。这些问题中最重要的观点是什么,以及来自于中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同的一些理解和做法。我这门课的特点就是思路开阔、中国特色。

中国新闻周刊:你平时也真的会跟中国的领导人有这样的接触,给他们提供经济问题建议,这二者之间的不同在哪里?

李稻葵:中国领导人希望能够听到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需要我告诉他们中国该怎么办。而面对这些学生的课程,我把它当成未来领导人的进修课。更多的时候,我给他们讲大思路,而不是具体的操作。

猜你喜欢

世民稻葵书院
理发师
失去,亦是另一种获得
清华大学有所神秘学院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最后的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