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究
2016-12-06邓敏,刘昕
邓 敏, 刘 昕
(武汉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湖北 武汉 430072)
高校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究
邓 敏, 刘 昕
(武汉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湖北 武汉 430072)
通过调研,从部分高校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平台设备总量、人员编制、测试收入等几方面入手,阐述了高校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平台的现状。分析了高校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包括缺少“高、精、尖”大型设备,仪器老化,对公共平台的依赖程度减弱,投入不稳定和不平衡,有偿使用还有待推进,服务方式还需不断改进,以及政策对开放共享的制约等。提出了高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的主要措施,包括集中管理,加大投入,改进服务方式,重视建章立制等。最后,针对武汉大学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状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高校对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并规范管理,由校级财力投入建设,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以满足师生测试为前提,独立核算,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和工资奖励制度。
大型设备; 公共服务平台; 现状分析; 存在的问题; 主要措施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以不断提高支持科技创新水平的力度为目标,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手段,不论在国家战略上,还是在政策导向方面,都予以强烈支持。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自主创新国家战略,提出了“国家必须要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同时,还要建设国家科技平台”的重大战略等决策,并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在信息、网络等技术的支撑下,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985工程”改革方案也将“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共建机制”,“改革大型设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条件平台保障机制改革的主要任务。高校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改革大型设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任务之一[1]。
1 高校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情况
(1) 设备总量。通过对部分“985工程”高校2010~2013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横向分析比较:①各高校近几年大型设备总量增长普遍较大,均购置了大量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极大地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②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型设备开放共享,通过不同形式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设备使用效益,部分高校公共服务平台单价4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量以及占全校40万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比重见表1。
表1 部分高校公共服务平台设备总量、人员编制和测试收入
学校名称原值/万元件数/件占全校比重/%收入/万元人员数清华大学1920010214.365076北京大学150006613.545047浙江大学115617410.452561上海交大90005010.639030中山大学79513616.653342厦门大学46502510.250390吉林大学4000485.75074南京大学4000255.251039武汉大学250020418023复旦大学100014115022
(2) 人员编制。公共服务平台一般由教师、工程技术系列、管理、工人等在编人员和合同制人员与助管组成,部分高校公共服务平台人员数如表1。
(3) 测试收入。公共服务平台一般采用有偿使用制度,利用经济手段推进开放共享,按照使用收费、成本分担、不盈利原则,确定大型仪器设备的收费标准。校外收费标准参照校内结算标准的150%-200%制定,部分高校公共服务平台年收入见表1。
2 高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高、精、尖”大型贵重设备
办“国际一流大学”,需要充分考虑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前沿性和学科特色。尤其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更需要“高、精、尖”的大型贵重设备提供数据。科学研究不再是小米加步枪的时代,有普适性的大型贵重设备是巡洋舰,而“高、精、尖”的大型贵重设备是航空母舰,都不可缺少。根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公共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数据分析,5所大学40万以上大型设备资产总额分别占学校设备总额的14.3%,13.5%,10.4%,10.6%, 4%。这5所学校,全校50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资产总额分别占学校设备总额的7.3%,6.5%,4.1%,5.9%,7.1%,而50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台件数都只占学校设备台件数的0.01%,一定程度反映了高校低水平重复购置,缺少“高、精、尖”的大型贵重设备。
2.2 部分仪器设备老化
公共服务平台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高,负荷量大,生命周期短,仪器设备老化,是各高校公共服务平台的通病。如武汉大学测试中心有少数仪器已经运行了20多年,虽经过精心维护,能够正常运行,但零部件老化严重,指标下降,已不能满足相关学科科研工作的需要和计量认证的要求。电镜中心过千万元的仪器设备还停留在电镜中心2002年购置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而材料表征覆盖了生命、物理、化学、环境、医学等大部分理工医类的学科,电子显微镜等是公共服务平台不可或缺的仪器设备类。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学学院共享中心分别是学校管理优质的校级公共服务平台和院级公共服务平台,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现有逾57%的40万元以上03类大型仪器设备为10年前购买,生命科学学院共享中心63%的40万元以上03类大型仪器设备为10年前购买,且近5年新购的40万元以上03类大型仪器设备仅3台,设备老化,故障频发,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绩效,同时也影响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质量。
2.3 公共服务职能在减弱
随着对高校投入的增加,各学院都购置了一批学科急需的大型仪器,主要用于科研,不具有公共服务的职能,很难提供面向校内外的开放服务。老师普遍认为用科研经费购置的设备是“谁买谁管,谁管谁用”,设备产权归属项目组,且每个实验室都搞“小而全”。老师们也不乐于开放共享“自己”的设备,认为增加了自身工作量,不缺开放共享收入,大型设备也因此被所在单位或个人掌管,其他部门很难借用或共用,造成大型设备的开放和共享度很低[2]。同时,部分公共服务平台由于定位不准、仪器老化、人才流失等原因致使其公共服务的职能逐渐弱化,原有仪器配置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必须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定位、加强管理,购置和更新必要的大型仪器设备,建设成测试功能强大、学科服务面宽、学科交叉整合能力强的跨学科开放共享型分析测试平台。
2.4 投入不稳定和不平衡
公共服务平台应有一定的运行费用于仪器维护、维修、各类消耗材料及零备件、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仪器技术改造、人员培训以及技术交流等,但经费得不到保证,致使许多必要的维护、维修工作不能正常进行,既影响测试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影响仪器保持正常的使用寿命。公共服务平台,每年需要有300~500万元的持续投入才能保证稳定发展。各学院在划分经费时不能充分考虑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和相互配套,致使所购置的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和重复购置,出现了资源紧缺和资源浪费的矛盾。
2.5 服务还不能满足师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关键靠人,做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需要一支稳定、高水平的管理技术队伍。从表1可以看到,上海交大、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公共服务平台实验技术人员分别30人,23人和22人,大部分高校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的技术人员的规模整体偏少,实验技术人员与部分教师从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工作,存在学历分布广(从博士到专科包含各个学历层次)与年龄两极分化的现象。
(1) 由于部分高校没有给予共享平台单位相应的政策,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从事该项工作,无法完成仪器设备升级改造和新功能开发,使得技术服务能力,尤其是实验技术人员操作能力不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大型设备公共服务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 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师生对共享平台人员的测试水平、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共享平台现有的服务方式还需要改进。传统的开放共享服务,需要测试方在机组方上班时间上门预约,预约后还要再安排时间前往,做完实验还需要到财务缴费,浪费了测试方的时间和精力[3-5]。
2.6 有偿使用有待进一步推进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的原则是“收费使用、成本分担、不盈利”,从表1中可以看出,以大型仪器设备生命周期10年来计算,暂不计算运行维护、维修、房屋、耗材、人员等成本,仅以学校设备原值/10计算成本,清华大学每年折旧1 920万元,而收入650万元;北京大学每年折旧1 500万元,收入450万元;浙江大学每年折旧1 156万元,收入525万元;上海交大每年折旧900万元,收入390万元;武汉大学每年折旧250万元,收入180万元。可见,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由于没有明确的收费使用规定,①机组方缺乏开放共享积极性。尤其是那些在教学科研之外有富余机时的机组,难以合理的将收费用于奖酬或是仪器的维修、保养、维护或升级,而缺乏开放共享积极性,导致人员和仪器空闲,无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②收费情况透明程度低。尤其是不需要学校提供测试收据或发票的测试方,学校很难统一规范测试费用的收支,也导致收费服务难以全面开展[6]。高校应全面推行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机制,利用经济手段打破院系壁垒,并为社会服务提供收费依据。
2.7 受高校政策和制度的制约
(1) 高校财务管理政策的限制。按照现有高校财务管理政策和预算执行规定,凡国拨资金,必须根据预算当年执行完毕,由此导致“年底突击花钱”,购置仪器设备缺乏科学系统规划,引发低水平重复购置现象,难以集中资金购置有利于学科长远的大型高端设备。根据有关规定,购置大型设备必须预留不低于购置费6%的运行维修费用,由于经费预算必须执行完毕,造成事实上不可能预留运行维修费。由于科研经费的审计,测试费用必须提供测试发票等,大大影响了共享平台的效益,影响了运行维护经费的自筹。
(2) 二级财务制度的限制。在二级财务制度下,需要明确哪些应由学校公共财政来资助,哪些由二级单位来保障,哪些应该由公共服务平台支付,尽量保障校、院两级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及各类重点实验室学科共享平台每年获得持续投入以保证稳定发展。
(3) 开放服务资格的确认。随着开放服务的大型仪器设备数量的增加,必然更多的课题组、中心、学院参与到提供公共服务中,然而,学校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中,仅有测试中心等极少数单位是通过计量认证,对提供的测试数据提供计量保障的。同时,开放共享的测试方中,各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对使用高效的大型仪器设备有相当大的需求,而企业生产的是产品,对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测试数据有计量认证的要求。这就必然导致测试方需要有资质的测试和学校很少能提供资质的矛盾。
3 高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整合资源、集中管理
高校公共服务平台亟待由理科基础研究服务型向理、工、农、医等多学科全方位服务型转变,整合资源,对公共服务平台集中管理,有利于形成资源丰富、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大型仪器设备(设施)服务体系。
从机构设置上看,大部分“985工程”高校都设立了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名称一般为“测试中心”(“实验中心”、“分析中心”、“共享中心”)。从机构性质看,大多数不是独立建制单位,挂靠在学院或是学部。近几年,有部分高校“测试中心”(大型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升格为独立建制单位,如中国科技大学理化科学实验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等,属于校直属二级单位。
高校管理部门应以整合相关平台资源,明晰平台发展定位和重点突破口,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集中校级财力、吸引学校科技资源投入共享中心的建设。协同人事部门,做好各级各类共享平台实验技术人员的定编定岗,明确责任和任务,实行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机组和平台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学校和学院工作重点,为平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
3.2 集中校级财力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部分高校实行校院两级财务制度后,投入不平衡不稳定问题突出,难以集中财力购置高精尖的贵重仪器设备。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转变对公共服务平台投入方式,是高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点。近几年,“985工程”高校中,绝大多数都重建、新建或加大力度建设了分析测试中心,集中了生命、化学、物理、医学、环境、材料等大学科群共用的仪器设备。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大和中山大学等分别加大投入,购买大型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分析测试中心的服务能力,为全校提供共享服务。
3.3 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方式
绝大部分“985工程”高校建设有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共享平台,许多高校的网络共享平台功能完备,为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北京理工大学通过建立大型贵重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改变以往大型仪器设备孤岛式管理模式,实现了集信息发布、计费制定、用前预约、刷卡签权、实时扣费、财务结算、绩效统计等功能的多元化、自动化管理,建成了仪器设备共享应用的管理网络与服务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深化并扩展了大型仪器设备中心的服务范畴,形成了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网络,积极推动大型仪器设备校际间的共享,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成为首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建设单位,3年多来,该平台共整合校内可开放共享的仪器400多台套,总价值2.5亿元,服务北京市和周边地区企业创新和社会发展,年服务企业超过200家次。
3.4 重视规章制度建设
高校普遍重视规章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序进行,在开放共享体系建设、运行管理、收费与分配、考核与奖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如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管理,北京大学出台了“北京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测试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基金管理办法”,清华大学出台了“清华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上海交大出台了“上海交通大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东南大学出台了“东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分析测试基金管理办法”和“东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经费管理办法”,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也分别出台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维修基金和测试补贴的管理办法。
还有部分高校出台了大型仪器设备专项管理制度,如“东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操作培训管理办法”,“华东理工大学大型分析仪器责任教授的职责实施办法”,“华东师范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浙江大学大型仪器设备校内调拨补贴试行办法”等。
4 武汉大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
4.1 武汉大学公共服务体系现状
武汉大学根据学科门类齐全,设备存量大的特点,学校确立了“统筹规划、分类建设、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思路,并根据仪器设备应用范围与服务领域,整合资源,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构建了三级共享体系。校级共享平台—将通用性强、服务面广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管理,为校内外提供开放服务,如分析测试中心、医学结构中心、电镜中心、纳米中心等。学院共享中心—将学院共用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管理,主要为本院师生服务,同时对外开放,如生物、药学、化学等。学科共享平台—集中管理一些专业性强、使用面窄的大型仪器设备,主要为科研团队在相应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服务,如各级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所等科研实体[7]。
4.2 整合校级公共服务平台
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资源丰富、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大型仪器设备(设施)服务体系为目标,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要求,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软硬件条件,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建设模式、运行机制、考核体系,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使用效益,力争建成一个国家级的分析测试中心或科学仪器中心。
校级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医学类和理工类的大型仪器设备、科研设施,人才团队、科研数据形成测试服务能力较强,联系紧密的联合体。其中依托医学结构中心和A3实验室,建设“医学类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测试中心,电镜中心,纳米中心建设“理工类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
4.3 规范校级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
(1) 加大校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入。校级公共服务平台更新、添置共享仪器设备的经费由学校解决,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应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主要包括:维持计量认证资质必须的仪器;多个学科需要而各自利用率不太高的仪器;多个学科需要,主体仪器相同、配件不同、用途不同的仪器(由共享中心配置不同配件)等。校级公共服务平台新购置2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需得到至少3个学院的支持,须由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共同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论证的内容包括购置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共享的方案,房屋、水电等配套设施,管理人员和管理措施。校级公共服务平台一方面通过补贴购置经费或测试费的形式,鼓励课题组自愿将大型仪器设备交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另一方面可与课题组协商,为课题组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供托管服务[8]。
(2) 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大型仪器设备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校级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规划、发展方向、资源分配、调配和跟踪监管等进行集体决策。校级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实行平台主任负责制,公共服务平台主任负责平台的日常运行维护,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各项事务,在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上享有自主权[9-10]。
(3) 以满足师生测试需求为前提。校级公共服务平台使用“武汉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扩展开放共享的时间与空间。加强智能化门禁系统和仪器自动化管理装置建设。大力开展用户培训工作,由校级公共服务平台承担培训任务,培训合格后统一发放上机许可证。改革传统开放共享服务模式,有上机资格的用户累积使用机时超过一定额度,拥有自主上机的资格[11-13]。推广设备工作状态信息采集装置。对纳入开放共享平台的大型设备分批逐步安装工作状态信息采集装置,及时准确记录使用机时。
校级公共服务平台要加强内部管理,积极主动开展服务,通过高水平的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师生到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科研工作。为一些典型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他们科研工作的需要配备辅配件、试剂、材料等,为他们开展分析测试技术与方法研究,在测试服务中要允许老师充分参与,与他们充分互动,开放服务时间上也应以满足师生测试需求为前提。
(4) 校级公共服务平台独立核算。校级公共服务平台独立经济核算,取得收费的资质。收费标准按成本结算、不盈利为原则,由仪器设备折旧费、维修费、消耗费、房屋水电、管理人员劳务费等几部分构成,确定大型仪器设备的实际运行成本作为校内收费标准。
学校授权校级公共服务平台签订测试协议。由校级公共服务平台与用户洽谈测试项目及方案,并签订合同。开放共享服务对校内用户采用一卡通模式,进行身份识别、工作时间记录、计费、缴费等。开放共享服务对校外用户采用上机卡模式,记录工作时间并计算费用,由财务部门开具有效票据[14]。有偿收费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集中核算。
(5) 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效益考核,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会同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共享设备的效益考核内容主要是开放共享的服务量、影响力和贡献度。包括使用机时、培训人数、服务项目数、服务收入、提供测试数据的发表论文情况、获奖情况、新功能开发等[15-16]。考核结果每年在全校范围内公开,并与公共服务平台的机组人员的考核、晋升和待遇挂钩。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协同人事部门做好校级公共服务平台实验技术人员的定编定岗,明确责任和任务,实行目标管理。
(6) 建立合理工资与奖励制度。根据大型仪器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特点,为了使相关人员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安心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学校定期组织机组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对共享设备(设施)管理人员参加国内外培训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鼓励共享设备(设施)管理人员开展仪器功能开发和技术研究,在校内自主科研项目中设立相关项目供其申报。同时打破陈规,对校级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合理的工资与奖励制度,以实现大型仪器工作日24 h开放,假期全程开放的目标。具体方案如下:
(1) 采取岗位聘任制,建立以竞争、流动为特征的人事管理制度。设立“首席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岗位,鼓励高水平人员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服务工作;鼓励博士与博士后参与仪器设备的管理与服务。试行部分聘任制和定编不定人的动态管理模式,对平台的岗位实行面向校内外公开、择优聘用的开放式聘任办法,保持共享中心的朝气、生机和活力。以所管理仪器的性能/效益为标准,制定出年工作量(800~1 400机时),设定基本聘任工资+效益奖励双轨制。
(2) 沿用目前的"职工工资制"(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其中岗位津贴与上年度的效益考核挂钩,同时增加8 h之外的劳务加班费[加班费可按服务机时数计算,也可按服务收入提成(20%~30%)]。并且年度效益考核与职务晋升挂钩。
(3) 沿用目前的"职工工资制",改革年终奖励分配办法,大致按年服务纯收入的40%提成;同时年度效益考核与职务晋升挂钩。
5 结 语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平台拥有一批世界最新顶尖设备是高校综合实力和地位的主要表征之一,应充分发挥学校的统筹规划和调控功能,集中有限专项资金,分批购置大型设备,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与条件建设并举的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平台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完善共享服务系统,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投入,使现有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为更多学科服务,有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购置,促进学科、院系之间优势互补,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1] 毛羽丰.上海市科委科技信息服务改革的案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2] 徐一新,刘 乔,赵邦枝.构建科学管理制度与机制,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水平[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76-178.
[3] 毕卫民,王连之.构建多元化共享服务体系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100-102.
[4] 高禄梅,贾申利,杨 帅,等.推进大型设备开放共享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17-220.
[5] 李俊杰.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高使用效益[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6):85-88.
[6] 洪 波,王明泉,彭利军,等.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可持续运行管理模式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334-337.
[7] 刘 昕.武汉大学构建“四大体系” 积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2011-06-20].http://benet.whu.edu.cn/html/a/2011-06-20/396238525.html.
[8] 邓 敏,雷敬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238-241.
[9] 蓝闽波,叶肇敏,陈 新.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构建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68-271.
[10] 毕卫民,夏建潮,范家才,等.科学规划 建设师生满意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421-424.
[11] 周海涛,程 蕾,陈敬德,等.贵重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的体系化建设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02-204.
[12] 李云峰,汪成楚,张文璐.一种可行的校内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439-441.
[13] 罗剑梁,叶李艺,陈晓兰,等.高校贵重仪器设备运行网上全流程管理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251-254.
[14] 雷建兰,阮 慧,项晓慧.大型仪器有偿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379-381.
[15] 邓 敏,雷敬炎.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0):258-261.
[16] 邓 敏,陈 彦.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绩效管理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28-23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of Large-scale Equipment in Universities
DENGMin,LIUXin
(Office of Lab Construction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ublic service platforms in several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he quantity of equipment, staffing and test income. 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problems of the public service platforms, such as the lack of sophisticated large-scale equipment, degradation of instruments, 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funding instability and imbalance, imperfection of service mode, constraints of policy and so on. Then it puts forwards the main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centralized management, increasing the university financial input, improving the service mode, establishment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At last,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Wuhan University, it presents some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of large-scale equipment in Wuhan University.
large-scale equipment;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situation analysis; existing problem; main measures
2015-07-15
国家“211工程”项目“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的资助(CERS-4-42)
邓 敏(1983-),女,湖北武汉人,博士,职员七级,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大型仪器设备管理。
Tel.:027-68772466;E-mail:1207967@qq.com
刘 昕(1973-),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职员六级,党政办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办学信息数据平台建设等。Tel.:027-68756507;E-mail:xinliu@whu.edu.cn
G 482.0
A
1006-7167(2016)05-02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