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绿缂丝画设色的审美特征研究
2016-12-06刘新华张康夫
刘新华 张康夫
宋代青绿缂丝画设色的审美特征研究
刘新华 张康夫
宋代艺术缂丝多以宋画为粉本摹刻而成,特别是缂丝名家朱克柔、沈子蕃的作品,不仅能够形似,而且能够高度传神,很好地再现了宋画的原貌。从作品品质及研究价值看,“像缂丝这类‘书画织物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同时又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1]。因此,对于艺术缂丝色彩的专向研究可以为宋画色彩研究提供借鉴。
本次共选择包括南宋缂丝名家沈子蕃作品在内的七幅宋代缂丝作品,以沈子蕃作品为主。七幅作品中有六幅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幅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这七幅虽然主题有所不同,但设色风格和作品品质都较为接近,因此适合作为同一色彩主题进行采集和研究。
(一)单幅作品色彩分析与采集
1.缂丝花鸟图轴:该作品是以宋徽宗赵佶的画稿为底本摹缂而成。构图简洁,设色单纯,以绿色和浅咖色为主,鸟羽的淡灰色和浅色新叶成为呼应色,植物的绿色健康饱满,叶子的绿色层次、每一片叶子正反面的色差、叶面因结构变化和起伏而多变的绿色层次都摹缂得非常清晰。晕色细腻,色泽柔美。在浅咖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温润雅致。色卡主控色为绿色、浅咖色。
缂丝花鸟图轴
2.翠羽秋荷:翠羽秋荷的色调较之“花鸟图轴”更加沉稳、清冷。画面表现荷塘一隅的生趣。翠鸟灵巧的神态,花叶翻转后的形色,水草的摇曳之姿,都表现得精致入微。在设色方面,该作品分色细腻,衔接自然,将翠鸟神态及毛羽色彩的层次,荷叶、莲蓬及水草的绿色变化摹缂得清新而真实。空间色彩表现通透,特别是水中植物的色彩,虚实有致。翠鸟的白额和红喙作为互补色而跃出画面,达到绿色丛中一点红的色彩效果。本幅作品共采集色卡八种,主控色为绿色和绢本色。
翠羽秋荷
3.山水:该作品以宋代院体山水画为粉本摹缂而成。画面以蓝、绿两色为主调,江面则利用绢的自然色泽与主景形成鲜明对比。在设色运笔之间,尽显文人寄情山水的娴雅情趣。画面色彩呼应性明显,山石的青绿色块与水中青绿色块如河边的小碎石遥相呼应,生动传神,中景的树在落日余晖中呈现暖色调,与江面的暖色形成呼应。在山、水以及云等细部加以淡彩渲染,凸显画面意境和神韵,显示出对绘画艺术精到的领悟和表现。本幅作品共采集色卡九种,主控色以青绿和绢本色为主。
山水
4.山水:此画面色调偏暗一些,有一种被暮色笼罩的感觉。整幅作品色彩纯度偏低,色相对比也较为平缓。其设色及对色调的表现方法与上一幅基本一致,色彩美感追求自然真实、静雅和谐。本幅作品共采集色卡十种,其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与上一幅比较有较大差异。
山水
5.缂丝仙山楼阁:作品擅长采用色彩渐变表现物象色彩的推移,分色细腻、层次丰富却井然有序,画面色调稳重,色泽富丽,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本幅作品采集11种色卡,其中青绿色为主控色。
缂丝仙山楼阁
6.缂丝富贵长春:此幅作品采用蓝底五彩织,以绿色和黄色为主控色。花卉以浅色牡丹花作为主体,并蔷薇、芙蓉、菊花等陪衬,花朵设计主次分明,枝叶交错有致。画面色彩以蓝色渐变、绿色渐变、花色渐变为主要特征。其中单瓣牡丹采用红丝线,借鉴工笔“勾”的方法缂出边线,花瓣舒展,层次清晰,姿态婀娜。复瓣牡丹运用戗色法中的“结”法,用相接近的二色或多色,按照退晕之色阶层次逐层减退,从而使色彩在明度、色相、纯度变化方面更加丰富,色彩衔接也更加自然,花卉更加富于立体感与装饰性。本作品共采集色卡九种,青绿色彩特征强烈。
缂丝富贵长春
7.群仙拱寿图:该作品画幅很小,却缂工细微精致。八个人物动作、神态都刻画得十分自然、写实。特别是在表现面部时,作者在须眉等处采用针法勾线,将八仙不同的性格特性和心理表现得非常精到。画面色彩以冷灰为主,明度整体偏低,纯度也比较低,符合宋代服饰的着色特点。本幅作品共采集色卡九种。
群仙拱寿图
(二)单幅色彩采集列表及归纳色系表
七幅作品共采集65种色卡,全部采用CMYK数字标注。从色卡采集看,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用色以蓝绿色系、绿色系、黄绿色系、黄灰色系、褐色系为主,其中冷绿色系与黄灰色系占据主控色。其二是灰色调成为作品的明显特征,不论是绿叶的渐变,还是黄花花瓣之间的过渡,都依靠这些美妙的灰色层做支撑。
(三)基于PCCS色立体的色度分析
从色彩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植物绿色系,占主景面积的一半以上。整体色调呈现冷色调,暖色如黄色、红色、橘色。冷色因为面积较小,只是起一种对比或点缀的作用。在纯度方面,主要在中低纯度区域,如果抛开背景用色,以主题景物用色计算的话,其高纯度用色比例不超过15%。中低纯度色彩成为塑造形象的主体,包括红色、黄色含灰量也在明显增大具体纯度比例。在明度应用方面,主体物色彩分为两部分:一类是以植物叶子为主,一类是以花鸟为主。其中叶子是主调,大部分处于中明度区域内,占60%以上,决定整幅作品的氛围,色调沉稳。高纯度的一般是画中的花和鸟部分。花卉的色彩表现丰富、细腻,注重细节和质感表现。该部分色彩面积不大,却是画面中最重要的部分,设色自然也最为讲究,既突出于画面,又不脱离主题,色彩表现细腻美丽。低明度色系用色比例较少,但是因为多为勾勒之处,属点睛之处。在冷暖方面,以青绿色系为主调,冷色区占主导,占70%左右。在冷色里面,中性偏冷的色彩占有较大比例,对画面的对比效果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如花卉、叶子、山石的灰色区,同样,中性偏暖色彩也在画面设色中占有显著位置,如带暖光的天空、水面、石头的阳面等,部分作品利用天空增强色彩的冷暖对比。
(四)宋代青绿缂丝设色特征
1.设色比例更加合理,主体物与背景的色彩对比更加明确,色彩呼应更加到位。在青绿艺术缂丝作品中,青绿作为主控色,决定了缂丝色彩的基调。蓝色则作为绿色调的延续出现在画面的暗色区,或者以点缀色零星分布在画面的其他地方,一方面加强了缂丝青绿色调的冷调倾向和调子感,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画面中色彩的呼应关系。黄色系主要是以花卉色彩、花枝嫩叶以及浅黄色背景为主,共同构成画面的高调区,并与青绿色块构成对比色关系。朱红、绛红、橘红、暖黄等色主要分布在部分小花、花蕊、鸟的羽毛、鸟的喙等部位,颜色虽少,却不可或缺,有点睛之效。
2.色彩审美趋于清雅,主色纯度较唐代整体降低,色彩表现品质提高。在宋代理学、院体绘画以及宋徽宗尚真无为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青绿艺术缂丝的色彩设计较之唐代更加贴合自然、清新和写实。无论是植物用色或是动物用色都表现出严谨、求真的创作态度。在纯度运用方面,画面主色的纯度较之前代有明显降低,用色区域向色平面的中间靠拢。以绿色为例,每一幅作品中的绿色都很贴近该植物色彩,色彩纯度差距缩小,每一个色系的色彩灰度都控制得比较到位,不论是高调处的花卉、禽鸟,还是处于中调的枝叶、山石,色彩不脏不腻,通透润泽,恰到好处。中性灰调的背景与青绿主景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色彩风格沉稳而内涵丰富。
结语
“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和绘画之间存在着一条隐性之链。”[2]笔者认为,自王维以来的诗化美学和宋代文人情结由内而外的文化牵引,造成宋代色彩审美与唐代以来的色彩观发生重大分野。最终,在理学、道学以及佛学文化的综合影响下,最终完成从象、意象到意境的审美跨越。这种审美特征的形成也是宋代“格物穷理”及求真传神理想的外化。
[1]阴建华,李向红.缂丝中的古今书画艺术[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04):30.
[2]林素梅.心境:理学思想与两宋绘画的关系[J].艺术百家,2008(07):56-57.
项目:色彩文化学(12YJA760091)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2,02;信息化时代“艺工商结合”的纺织品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12BG06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2;浙江理工大学“翻转课堂”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浙理工教〔2015〕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