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反思
2016-12-06王欢
王欢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反思
王欢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为西藏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了许多英语师资,然而西藏高校目前的英语(师范)专业培养方案方面仍然没有完全契合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本文对现有英语(师范)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反思,认为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未能突出西藏特色;课程设置中存在语言技能课时较多、专业知识课程较少、针对西藏特点的教育教学类课程缺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西藏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反思
《中国教育报》2015年8月15日一篇报道指出,西藏日喀则地区2014年中考英语排名第一的学校平均分为27分,2015年为35分(英语科目满分为100分)。中小学阶段英语教育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学生高考时的英语成绩,甚至很多少数民族高考考生干脆放弃英语。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例,按照该校大学英语教学规定,每年招收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根据英语高考成绩进行分层次分班教学,高考成绩在49分及以下者编排在最低层次的初级班,而分编在初级班的学生绝大多数为区内藏族生源。
造成上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西藏基础教育阶段缺乏合格的英语师资。由于自然环境等原因,区外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很少选择前往西藏就业,更不会选择去西藏从事教育行业,因此西藏高校英语专业便成了西藏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而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了其是否能为西藏输送合格人才。《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底教育部即将颁布《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按照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年度工作安排,《国标》出台后,各高校英语类专业应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对英语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制订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的学校标准。尽管《国标》还未最终印制出来,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在各类会议中予以阐述,并且许多专家已经在《中国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等期刊上发表文章对英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详细解读,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为“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要凸显“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1]
西藏自治区目前共有高等院校(含本专科)6所,其中设有英语(师范)专业的有:西藏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这两所学校为西藏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了大量英语教师。然而,就即将颁布的《国标》以及西藏的实际情况而言,两所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具有针对性?课程设置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需要进行思考。本文将结合西藏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发展现状,就其目前人才培养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反思。
一、西藏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现状
(一)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因此培养目标应当较为明确。西藏大学的培养目标相对比较宽泛,仅仅提到了本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英语教育行业。西藏民族大学则专门制定了英语(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描述中明确了英语教育教学。从两所学校的培养目标的表述来看,都非常看重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均提出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相关专业知识。此外,两个培养目标都表明了面向西藏、服务西藏,如西藏大学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西藏民族大学为“能胜任西藏自治区中、小学……”,具体内容见表1。
表1:培养目标差异
(二)课程设置
两所高校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包括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其中,公共课程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身心健康,丰富跨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由各学校教务处统一设定,本文不再讨论。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区外生源学生不会藏语,两所学校公共课程中均开设了藏语课程(第三学年)。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的核心内涵,规定了该专业学生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两所高校的具体课程设置情况见表2。
从表2所示的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发现:
1、专业基础课。两所高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传统语言技能类课程,专业基础课课时数分别占到51.1%和44.76%。表明两所高校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将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作为重点。
2、专业必修/方向课。两所学校的专业必修/方向课课时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0.5%和15%。两所高校均开设了文学、文化、翻译课程;在凸显师范方向方面,西藏大学在专业方向课中开设的师范类必修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学、中学英语教学法、教育名著选读;西藏民族大学开设有心理学、教育学、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英语测试。两所大学开设的师范类课程都是基本师范类课程,开设的有关英语教育教学类的课程都只有两门,专业课程没有显示出
英语师范特色。
3、专业选修课。西藏大学没有设立专业选修课,西藏民族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与师范相关的专业选修课,涵盖了英语学科教学理论、英语学科教学技能、教育研究方法等。丰富多样的专业选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表2:课程设置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方面
两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在总体描述上都符合国标提出的要求,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西藏大学目前没有专门制定英语(师范)专业的培养方案,缺少针对性,因而没有自身的培养特色,对人才培养没有提出明确的目标,可能会削弱对教学实施的指导性。
2、西藏民族大学在表述中虽然已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并且突出了师范性质,但是没能提出学生应该了解西藏教育和区内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点的内容。
3、两所高校在培养目标中都提到了面向西藏,但只是简单的描述为“面向”,对于毕业生应当对西藏和西藏基础教育有哪些了解并没有进行详细描写,不能够充分体现西藏特色。
学校标准不同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指导性质的,学校标准在遵从国标的同时,应尽可能地进行详细描述,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才能体现出学校标准的特色。
(二)课程设置方面
从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类别和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可以看出:
1、技能课开设不符合现代语言教学的趋势
目前,西藏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均基于语言技能或以语言技能为中心的框架。常俊跃提出,“人为地将语言分为听、说、读、写等单一技能进行学习是违反了语言本身的性质。”[2](P938]而两所学校仍然沿用了传统的以单一技能为主的基础课程,对
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并非是最有效的方式。
2、学科基础课偏多、专业必修/方向课较少
从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比例来看,学科基础课时达到了45-50%,但专业必修/方向课程开设不足,尤其是师范类课程门数和比例较少。尽管两所学校均开设了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但是门类较少,会让学生误认为教师就是应该只关注课堂教学,不足以让学生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未能达到培养师范生的目的。
3、没有具体的实习实践要求
两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对于专业实习实践并未进行明确的描述,也没有提出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应该掌握何种能力,未能实现培养目标中强调应用型人才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上述几点可以看出,目前西藏高校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以语言技能为主,其专业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没有知识体系,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实践较为零散,没有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及措施
(一)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既要依照国家政策要求,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地方的需求,因此培养目标制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西藏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达到《国标》提出的基本要求。《国标》指出,“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3](P116)国家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是该专业学生在语言能力和知识素养方面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学校的培养目标中一定要达到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其次,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四个方面和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四个方面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三个维度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4]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西藏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英语教师,因此目标制定一定要符合中小学教师专业中关于英语教师专业标准的描述。
第三,要结合西藏基础教育阶段对英语教师素质的具体需求。据西藏民族大学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反馈,汉族英语教师占到西藏英语教师的多数,而西藏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多数为藏族,多数汉族教师尽管在校期间学习过藏语,但藏语水平仍然有限,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存在障碍。许多汉族教师也表示,与少数民族教师相比,尽管他们在英语语言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给学生作解释时往往学生的母语更能理解。此外,英语教师大多是在区外成长,对西藏的文化了解较为肤浅,并没有深入的体会,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也缺乏理性的认识。
综合上述三点,西藏高校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为,“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热爱教育事业,熟悉我国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具有国际视野、广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英语基本功扎实,掌握语言学、文学、教育学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通晓教育教学理论,熟悉了解西藏和西藏学生的情况,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英语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胜任西藏自治区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任务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指出的是,校与校之间存在差异,培养目标也应当有所不同,西藏各个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和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为下一步的课程设置提供合理的依据。
(二)设定突出特色的专业课程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在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语言输出能力培养为驱动”的理念,加强对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带动语言输入,提升教学效果。[5]按照《国标》,可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类,并加强教学实习实践环节。
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改革过去课程不连贯性以及将技能分割教学的方式。文秋芳教授强调输出
导向的教学法。与传统的以听力、阅读输入为先导不同,要求学生进行说、写、译等输出训练,在输出中发现不足,然后主动在后续的听、读等语言输入学习中弥补和提升。[6]因此,将过去的听力和口语课结合为“视听说”,阅读课与写作课合并开设为“阅读与写作”课,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具体方案如下:
上述方案整合了技能课程,压缩了技能课课时,降低了语言技能课所占比例,在总体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为专业必修课节省出课时。但需要注意的是,课时数的减少不意味着降低对语言技能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而是将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留在课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语言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
2、专业必修课
根据《国标》的精神,“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地域需求、学校优势和学生实际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色课程和学分”。[7](P16)英语(师范)专业是为西藏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因此专业必修课开设要符合西藏实际,凸显出西藏特色。当前西藏农牧地区,比较普遍存在群体性英语学习困难。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条件的制约以及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因地制宜问题;二是学生自身因素,包括母语影响、三语学习的负担、英语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等。
因此,课程设置上要保证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西藏特殊的教育环境以及将要面临的授课对象。西藏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主体以藏族为主,藏族学生母语为藏语,对于大多数汉族师范生来讲,尽管两所高校都设置有藏语课程(必修),他们对于藏语的了解不是很深刻,需要开设藏英对比、藏族文化介绍、西藏历史等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和历史,解决他们将来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此外,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重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要将学生的职业发展尽早纳入课程体系。除去传统的文学、文化、翻译课程,可以增加相关的教育教学类专业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教育英语新教材分析、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二语习得概论等。
3、专业选修课
“在不影响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课时的情况下,应适当缩减英语专业类课程的比例,增加公共基础课、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门数及课时”。[8](P35)英语专业不仅仅要注重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有其学科内涵,而学科内涵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因此,可开设专业方向课,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金利民教授提出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应该以语言学、文学、跨文化、国别研究、跨文化等方向为主[9],提供课程模块供学生进行选择。西藏各高校可以根据师资情况开设相关课程,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低年级开设导论课程,以启发式的入门课程为主。而在高年级阶段,再侧重有一定深度、较为细化的专题研究。这样的设置既保证了知识的系统化,也兼顾了课程的针对性、深度和广度。[10](P622)此外,各高校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补充一些由于师资缺乏而无法开设的课程。
4、实践实习环节
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中应当不断加强教学实习实践环节。第一、二年的教学实践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竞赛、配音大赛、写作大赛等以语言运用为主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辩论赛、口语比赛等。第三年要开始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组织安排一些教学技能、教案设计、教材分析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第四年安排学生前往西藏各个中小学实习实践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同时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开始毕业论文的撰写,毕业论文选题建议以语言学习或教学等相关内容为主,促使让学生将本科阶段的学习进行全面总结。
康艳和程晓堂的研究发现,“源于教师自身经历和作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的教师认知仍然
是影响其教学的核心信念,处于认知的‘强势’地位,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采取何种教学行为。”[11](P57)由于西藏中小学英语师资缺乏,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需要马上承担教学任务,在不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情况下,仓促上岗,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在学生四年的学习期间应当加强学生教学实践的力度,利用暑期安排学生前往西藏的各个中小学实习实践基地进行见习,使学生尽早熟悉西藏基础教育状况,感知实际的教学环境。
四、结 语
西藏高校的英语专业一直以来追求与国家和地方需求结合,先后创办了英语(旅游)、英语(英藏翻译)、英语+印地语、英语(师范)专业等方向。但在近年的英语专业发展中,由于片面追求开设特色专业,对西藏社会最需要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师资培养有所忽略,与全国其他高校的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区别,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和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突出西藏特色。因此,西藏高校英语(师范)专业的发展要依照《国标》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兼顾西藏社会发展需求,尽快寻找适合自己的出路,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建设有西藏高校自身特色的英语(师范)专业,为西藏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英语师资。
[1]王立非,葛海玲.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J].外语界,2015(5).
[2]常俊跃,赵永青,赵秀艳.关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核心课程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 (6).
[3]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1).
[4]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实行)[EB/OL].http://www.gov.cn/ zwgk/2012-09/14/content_2224534.htm
[5]仲伟合.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1).
[6]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7]冯光武.新一轮英语类专业教育改革: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6(1).
[8]陈立乾.民族地区综合性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培养中小学师资教育教学特色[J].民族教育研究,2013 (1).
[9]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0]李梦遥,张逸辰.两岸三地英语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11]康艳,程晓堂.从新手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看师范毕业生的专业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13(1).
[责任编辑 刘晓艳]
[校 对 夏 阳]
H319
A
1003-8388(2016)05-0147-06
2016-06-17
王欢(1982-),女,满族,黑龙江加格达奇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教师教育。
本文系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内容为依托,输出为驱动’理念的西藏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号:1507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