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围绕五大领域军民融合 全面推进网络空间发展

2016-12-06安卫平

国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军民网络空间网络安全

安卫平

围绕五大领域军民融合 全面推进网络空间发展

安卫平

内容提要:本文围绕在共谋网络安全上求突破、在共用信息资源上求突破、在共享科技成果上求突破、在共同维稳维权上求突破、在共育技术人才上求突破等五大领域,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通过军民融合全面推进网络空间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以网络强国支撑信息强军、以信息强军助力网络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军民融合 网络空间发展

作 者:安卫平,北部战区副参谋长,少将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围绕抢占网络空间主导权和信息化发展权展开了新一轮战略博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出了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印发《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开启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关键环节寻求突破,融合推进网络空间发展,以网络强国支撑信息强军、以信息强军助力网络强国。

一、在共谋网络安全上求突破

习近平主席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求网络空间安全必须“战略清晰、技术先进、产业领先、攻防兼备”。我国互联网发展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网络安全力量各自为战、运用效率低下。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民航、电力、铁路、装备制造等重要国民经济部门70%以上的信息设备来自国外,2015年被植入后门的网站达7.5万多个,境外4300个IP地址远程遥控我境内1万余个网站,隐形威胁如影随形。网络空间斗争平战一体、军民难分的特点突出。以色列为打造国家网络安全中心,计划于2020年前将国防军8200部队和其他技术机构整合至贝尔谢巴,助力网络安全产业建设。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水平与西方强国差距较大,必须坚持平战一体、军民一体,统合力量、联合行动。在网络防御方面,应加强军队有关单位与东软、安天、绿盟、创宇等信息安全领域龙头企业的合作,组织对军队网络系统,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电力、金融、能源、交通行业,进行网络基础设施模拟攻击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修补安全漏洞。在网络反恐方面,面对全球网络恐怖主义的侵袭,应建立以军地专业力量为主、吸纳民间网络人才参加的网络反恐力量,以网络空间为主战场,采取解其情报、破其网站、断其联络、反其宣传、防其攻击等手段,合力打击各类网络恐怖势力,维护世界网络安全。

二、在共用信息资源上求突破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力推进“宽带中国”、大数据和“互联网+”战略工程,着力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全面构筑国家信息优势,为网络空间军民融合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应科学统筹军民网络信息资源,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融合发展的整体效益,形成良好发展态势。一是融汇“需求源”。需求是融合的目标牵引,要通过军地双方需求信息的对接,把战场“缺什么”与市场“有什么”、地方“需要什么”与军队“能做什么”及时对表,找准同步提升军事和经济效益的增长点、解决制约自主创新和安全发展瓶颈的关键点。二是共享“大数据”。充分利用测绘、气象、水文、能源、医疗、监测、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既有资源,建立完善信息共享平台,推进作战数据库建设,实现军地信息数据同步更新、互补共用。三是联用“空天网”。太空是搜集情报信息最主要的领域。据统计,美国在用卫星540余颗,我国也有140余颗。去年,吉林省政府牵头研发的“吉林一号”对地观测卫星,目前在轨4颗,年底前计划再发射10颗。可采用平时租用、战时征用等方式,充分利用地方空天技术资源,为军队提供情报侦察和战场监视。四是接通“情报链”。利用军地双方网络资源,及时互通涉及军地的情报信息。如利用部队边防监控网,为地方边防管控提供信息;利用地方公安“天网”系统、民用船舶观测信息系统等,为部队掌握重点地区实时信息提供帮助。五是共管“频谱源”。目前,我国各省区均建有无线电管理机构,具备覆盖全国、全频管控的能力。可通过网络互联,使军队实时获取电磁环境信息,提升频谱资源统筹、电磁环境感知、用频秩序管控等能力。

二、在共享科技成果上求突破

历史上,军事技术常领先于民用技术,但进入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时期后,开启了商业革命先于军事革命、社会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军队信息化水平的新篇章。网络信息具有极强的基础支撑、渗透辐射和军民通用性,是促进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全面提升的倍增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引发新的网络电磁空间革命,无人机、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系统将给情报、侦察、体系对抗带来颠覆性变化,前沿技术的跨界融合将更加频繁,军地合力创新的前景将更加广阔。应坚持以国家和地方基础信息网络支撑军队信息化建设,以军队备战打仗的技术、人才和物资巨大需求拉动地方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打通军民需求对接、信息交互、技术转化等融合链路,构建寓军于民、以民助军、一投双效的共享发展新格局。一是构建协同创新体系。针对我国军事技术领域相对封闭、壁垒森严的体制性障碍,主动调整融合体制,建立完善军民通用标准,打破军民技术壁垒,构建向全社会开放的军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体系。尤其是在目前“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关键时期,军队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了解掌握网络、信息、电子等行业规划制定情况,争取融入其中。二是突出重大项目研发。各国普遍重视发挥重大项目对军民融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以及我国的“两弹一星”计划,都是军民合力带动国家整体科技创新的成功典范。应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瞄准科技前沿,盯住量子信息、纳米电子、生物存储等新兴领域,围绕网络空间预警、“北斗”推广应用、网络防御训练设施建设、智慧海洋建设等国家重大专项,统合运用军地优势资源和精强力量协力攻关,办好几件大事,取得突破性成果,引领网络信息军民融合步快行稳、登高致远。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针对“民参军”项目多口审查,审批周期长,技术转化慢等现实问题,降低民用技术准入门槛,实施军地相关部门联合办公,简化审批流程,明确审批时限,提高科技创新项目审批效率。提高研发效率,依托国家主导的科技孵化产业园,将信息网络产业与军事应用无缝对接,建立新技术从图纸到实物、再进入实际运用的快速通道,将科研、试验和应用无缝对接,缩短研发周期,催生作战能力,带动经济发展。四是健全风险管控机制。把科学评估、严格管理和考评验收统一起来,全面分析可能出现的技术缺陷、安全保密、经费管理等问题,制定措施办法;及时对融合项目的规划、对接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军事功能和质量效益,有效规避风险。

四、在共同维稳维权上求突破

目前,美国竭力推行亚太“再平衡”和“第三次抵消”战略、强化对我遏制围堵,伙同西方社会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和“颜色革命”,利用网络歪曲事实、煽动蛊惑、渗透破坏;“三股势力”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内外勾结、兴风作浪,危害程度进一步升级。网络空间开放、多元、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应成为军地共同维稳维权,开展舆论、法理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一是突出舆论管控。我国拥有全球人数最多的网民,群体结构之复杂、思想激辩之多元、意识形态斗争之激烈前所未见,尤其个别“大V”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如攻击党和政府、曲解历史、辱没英烈、谣言惑众等,对社会稳定产生极大影响。要联合搞好舆情控制,及时发现和抵制不良信息,消除恶意炒作涉党、涉政、涉军信息的负面影响,让网络环境清朗起来。二是注重宣传呼应。凡是涉及国家主权和海洋、太空等重大权益,军地应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转变,动员引导各类媒体和民众分层发声,积极响应,军队以强大战力和军事威慑行动为外交助威,地方以优势宣传媒体和民意基础为军队造势,联合塑造有利的维权态势。如今年在应对南海仲裁问题上,军地主流媒体网站和民间密切配合、军事演习与外交活动相互呼应,塑造了比较有利的舆论态势。三是发挥传统优势。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前,组织军地网络力量对乌克兰实施高强度网络攻击,其强度是2008年俄格战争期间的12倍,从而获得制网电权。从本质上看,我们开展网络空间维稳维权斗争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生存与发展利益,其正义性和群众性不容置疑。人的决定性作用不会改变,人民战争并没有过时。应当发挥人民战争的传统优势,激发为国思战的精神动力,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网络战潜力,完善网络信息力量动员征用租用补助补偿机制,创新网络人民战争的战法与手段,夺取网络空间斗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五、在共育技术人才上求突破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我国网民虽有7.1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员约500万,但地方网络安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军队网络战力量严重不足,新型预警探测与电子对抗力量缺乏,亟待培养补充。一是广泛招揽英才。美军近年来联合地方部门举办各类网络攻防竞赛与对抗演习,通过实战化竞争对抗甄选、培养、锻炼未来的网络技术精英。应注重利用网络技术竞赛、游戏挑战赛、民间组织活动、技能展示等方式,发现和掌握国家各领域和民间网络“高手”、“奇才”、“怪才”,采取特殊政策使其为我所用。二是联合培养专才。着眼形成网络空间高精尖专业人才群体,加快军地院校网络安全学科专业和院系建设,充分利用地方科研院所、企业技术资源优势开展专业培训,联合培养网络技术研发、信息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网络宣传、网络法律等各类专业人才,打造网络空间安全军民两用人才队伍,加强军队网络战力量。三是组建专业队伍。世界已有46个国家成立了“网军”,其中美军已建立了133支网络战部队,并提升了网络司令部级别。台湾也计划组建“网军”,预计2019年底前形成作战能力。在加强战略支援部队和网电对抗部队建设的同时,应积极在行业系统和民间网络人才中抽组专业力量,组建网络攻防、信息保障、频谱管控等民兵预备役队伍,为实施网络战提供任务补位、力量补缺和技术补差。

(责任编辑:邱蜀林)

E25

A

ISSN1002-4484(2016)11-0063-03

猜你喜欢

军民网络空间网络安全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我国拟制定网络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