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稷下学宫学习的风气研究

2016-12-06赵凌澜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风气弟子学子

赵凌澜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稷下学宫学习的风气研究

赵凌澜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稷下学宫,一座掩埋在久远的历史风尘中的历史“名校”。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几乎网罗了整个时代的英才汇集于此,议论天下风云,培养天下英才。这里不光是百家争鸣的主要阵地和战场,也是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稷下学宫中学生质朴的学习风气也为后世的读书人所效仿,他们认真谦虚的学习态度,严肃紧张的学习氛围,务实广泛的学习内容,兼济天下的学习动机都值我们进行探讨。

稷下学宫;学习;风气;现代大学生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人才成为各个诸侯国最渴望的财富。齐国都城临淄城外,有一个汇集了几乎整个时代的精英作为师资的超级大学——稷下学宫。无数知名学者汇集于此,议论时政、著书立说、广招弟子,聚众讲学。作为百家争鸣的主战场,在这里思想碰撞的火花,闪亮了一百五十年之久。稷下学宫这个人才的聚集地,有强大的齐国的重视和支持,加上一流学者的云集,很快就成为了一所有着自身特色的超一流大学。

齐国创立稷下学宫后,采取开明的文化政策,在思想上兼容并包,让各学派充分发展,自由争鸣。各学派为了弘扬自己的思想并为统治者所用,所以都致力于充实自身学说,招收弟子扩大学派规模。其中有道法结合,以道论法的黄老学派,这一派的主要学者有彭蒙、告子、环渊;有提倡谦谦君子,仁治天下的儒家学派,主要代表有孟轲、荀况;还有以稷下元老淳于髡为代表的杂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倪说和田巴为代表的名家等等,可以说是各路精英汇集。由于各种先进思想的汇集碰撞,稷下学宫的教学硕果累累,培养了大批治学、治术的人才。自此,稷下学宫也是精英文化的集结地,它容纳了那个时代的多科学术领域最高水平的文化积淀和一些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文化成果。

稷下学宫作为中国古代的著名高等学府,在其存在的150多年间,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虽有名师引导,但学生的主动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稷下师生学习的风气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1 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

学宫中学派林立,儒、墨、道、兵、农、法、名、轻重、阴阳等不同学派的大师在治学上各有千秋,但是在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却有一致的观点。这在《管子》一书的《弟子职》一篇中有详细的体现:“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对待老师和学习的态度上,应该温和谦恭,只有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才能真正的理解老师所说道理的意思。在见到他人的善事善举时,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去亲身实践。听闻看见别人有合乎道义的言行便应该心悦诚服。学习时也要态度温和,讲求恭敬孝悌。不能因为自己有学识和蛮勇而骄横。还要保持自己的志向端正,没有邪妄的念头。行为上也必须要正直。

这体现了稷下学宫的不同派别的老师和学生对“道”、“义”、“善”的共同追求,以及对于学识的虚心主动学习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和为人处世的问题,稷下师生都非常谨慎认真,力求做到志向追求纯洁,在实践中也要身体力行,为人处世保持正直。有了这种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作为学习的前提,良好的学习风气便有了保证。

2 严肃紧张的学习氛围

稷下学宫中的学习是紧张有序的,根据《弟子则》中的记载,稷下学子都是“夜寐早作”起床后先打扫,然后服侍先生起床,整理好教室后才开始一天的学习。

先生进入学堂后,弟子进出课堂都要毕恭毕敬,就像会见宾客那样。听讲时,弟子们要端正的面向老师而坐,保持严肃。先生传道授业以年长者为先。讲完一遍后则不再按原来的顺序教课。第一次诵读要起立,以后则不必。课堂上如果学生有问题可以拱手示意向老师提问。除了学习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也要时刻注意。客人来访、服侍老师用餐、打扫、打火炬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直到服侍老师休息之后,学生们的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还没有结束。“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长其仪。”在先生休息之后学生还要找到自己的学友,相互讨论今天学习的内容,切磋学艺,温故而知新,相互促进。因此#后世学者对此也是称赞有加:“侍长以后,又复朋友切磋,互求长益,弟子之教严正如此。”

《弟子则》对学生学习上的要求是“朝益暮习,小心翼翼”,日复一日增益自己的学识,并且每晚加以温习,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的学业。由此可知,在学宫中的学习氛围是非常严肃紧张的。

3 广泛务实的学习内容

在学宫中,学派林立,学生到稷下学宫后,可以自由择师,不限于跟随一个先生,其他先生讲学时也可以听讲请教,中途也可以换师。不必拘于某一家一派。而稷下先生们也很欢迎有更多的学生来向自己学习请教,例如有人就曾经称赞孟子“夫子设科,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这样灵活自主的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不同的学说,自己对比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稷下学子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不光在学术学习上有体现,生活起居、为人处世、各方面的礼节等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弟子则》中对于如何吃饭、如何服侍师长、如何洒扫等都有极其详尽的规定。广泛而细致的学习内容让稷下学子获得了广阔的学术视野、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虽然辩论之风在学宫中盛行,但是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拿来争鸣,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成为辩论者。在学宫中,辩驳和争鸣必须符合三个要求,一是争鸣和辩驳的内容必须与社会民生有关。争鸣和辩驳的目的直指经世致用,“言必及义,有用于世”,与社会发展、民生无关的事情都被剔除在辩论、争鸣的范围之外;二是争鸣和辩驳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言必当理”,辩论必须建立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反对空谈;三是能正确看待辩论的人,才会成为其他学者争鸣的对象。翟下先生们认为辩论主要是为了寻求经世致用的真理,不是意气之争,因此,“有争于气者,无与辩之”。

这都体现了稷下学宫学习内容的务实,稷下学子们学习的内容都是为了追求实现自己积极入世、匡正时弊、求实务治、经世致用的理想。

4 兼济天下的学习动机

稷下学宫所处的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年年混战,民不聊生。许多普通人的心中都有追求和平和宁静生活的愿望。作为没有钱、权和身份地位的平民百姓,充分的意识到自己力量的弱小。只有通过学习,获得才识进一步引起君王的注意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改变整个时代。这样的诱惑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巨大的。

因此出将入相,合纵连横,兼济天下的学习动机在稷下学宫中有着明显的体现。首先,稷下学宫的老师们虽然学派有所不同,但是都一致的将“善”作为目标“义”作为行动的指南,“道”作为学术上的最高追求。虽然追求的方式各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期望的都是能造福天下百姓,辅佐明君造就一个太平盛世。当然,稷下学子也有着同样的理想。

其次,稷下学宫的老师都把读书、修身作为改变天下民生和政局的一种方式,讲求务实。《鲁仲连子》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稷下学士田巴能言善辩,“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另一位稷下学士鲁仲连去见他,说眼下齐国敌军压境,“楚军南阳,赵伐高唐,燕人十万,聊城不去,国亡在旦夕”,你有什么良策妙计?如果没有,你那些高谈阔论不过象夜猫子叫,人人讨厌,你再也别说了。田巴听了,羞愧得“终身不谈”。(见《史记·寄仲连传》《正义》引《晋伸连子》)这个故事说明了,在稷下学宫,老师和学生学习的目标都是为了解决天下民生问题,不是简单的为了读书而读书。

最后稷下学宫荀子的学生李斯最后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帮助秦始皇结束了战国七雄的局面统一了天下。稷下学宫就此败亡在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衰亡,有很多具体原因,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稷下学宫的颓败,代表着一个思想激荡的时代的远去,随着秦朝的统一,带来的是焚书坑儒的悲惨场面……但是稷下学宫自由的精神已经深深根植在人们的心中,这也是稷下学宫的功绩之一。

5 结语

战国,齐国都城临淄城外,稷下学宫从历史烟尘中走来,又回归到那泛黄的历史相册中去。留给我们的除了震撼、感叹、惋惜之外,还有深深的思考。正如许多研究稷下学宫的学者们感叹,历史不再,那样的思想的大爆炸,学术自由已经不可复制。但是稷下学者,稷下学子的精神是可以由我们学习继承下去的。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时代的大门已经打开,终生学习的号角已经吹响。稷下学宫学习的风气,稷下学子学习的精神,是不是还可以在年轻学者的身上得以重现?

[1] 张杰.稷下学研究:稷下学宫的务实精神与田齐的兴盛.[J].管子学刊.2000.02

[2] 吴文哲.稷下学宫的产生极其历史作用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08

[3] 张鸿雁.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对我国高校办学的启示[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06

赵凌澜(1992—),女,硕士在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K231

A

1672-5832(2016)05-0202-02

猜你喜欢

风气弟子学子
杏林组曲·学子赋
风气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风气
仲云学子 不忘初心
风气
风气
家传豆腐脑助留美学子致富
弟子规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