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姚古镇明清至民国文学活动略论

2016-12-06于亚飞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黄姚楹联古镇

于亚飞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黄姚古镇明清至民国文学活动略论

于亚飞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古镇文化探究——以黄姚古镇文学活动为例(YCSW2014055)

明清时期,黄姚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吸引文人至此集会、吟咏、唱和,留下了不少的古诗文与楹联,其中楹联文学尤为突出。民国时期,传说、戏曲说唱、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在黄姚地区广为流传;抗战文学更是黄姚地区近代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姚古镇;明清;民国;文学活动

黄姚古镇是我国著名的一座文化古镇,其悠久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开宝年间,兴建于明代中晚期,鼎盛于清代乾隆时期。黄姚古镇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黄姚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学者已经对黄姚的文化进行深度的研究,而对于黄姚的文学活动论述较少。本文将对黄姚明清至民国的文学活动进行探究,来深入发掘黄姚古镇的文化内涵,以期为黄姚古镇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1 明清时期

黄姚地区早期比较荒芜,至明代中晚期才渐成规模,黄姚的许多亭台楼阁都建于此时,如宝珠观和古戏台都是始建于嘉靖三年,文明阁、兴宁庙及带龙桥等都兴建于明万历年间,但此时黄姚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比较少,明代时期的文学活动文献资料难稽,仅有少量的楹联作品得以流传。尽管如此,明代黄姚的建设成为日后黄姚文学繁荣的重要基础。到了清代初期,黄姚古镇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政治组织上推行了“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派遣流官管理,促进了黄姚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其次,有大量的客家人迁居黄姚,如郭氏、林氏、梁氏、鼎元公莫氏及天佑公古氏都是这一时期迁入黄姚。政治的完善与人口的增加使黄姚的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黄姚建于明代的许多建筑在清初都得到了重修,并新建了不少祠、庙、桥梁,黄姚进入了兴盛时期,同时此地的文学活动也渐渐多了起来。黄姚经明清两代的建设,加上天然的地形,景色古雅秀丽,且随着黄姚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当地文人辈出,有清一代就有举人十余名,贡生、秀才则不可胜数。文人与胜景相遇必定产生文学的火花,这是古代文学活动的一大模式。

黄姚最初的文学活动就是由当地的文人歌咏黄姚清幽秀美的景色而来。黄姚八景秀美别致,为黄姚风景最佳处,因此很多文人都会到此游览歌咏。或独自一人赏佳景,作诗文以记之,或相约友人同遊胜地,赠答唱和展示文采。如当地著名文人——清乾隆举人林作楫就有多首对于黄姚景色的题咏,其《文明峡》诗中赞黄姚景色“不减环滁胜,甯文襟带间”,《咏宝珠观》诗中又称“宝珠观宇最巍峨,布袜清鞋喜屡过”,《带龙楼》一诗中林作楫又夸“黄姚文物冠南洲”,可见黄姚景色之美。除林作楫外,许多黄姚的举人、贡生等都留有许多关于黄姚景色的诗作,《昭平县志》对于这些人的诗作多有记载。文人相约黄姚、歌咏赠答的文学活动也有不少,如魁星楼下石刻《重阳登高联咏》就是多人同遊黄姚的文学创作,其跋中对这次吟咏有所记载:“丙辰重阳日,仿昔贤登高故事,载酒携朋饮于阁上,秋光如画、爽气宜人。倘不沾衣,何伸雅怀?即青山亦应笑人也,爱联吟数韵,以记其胜,庶无贻林涧之愧”,参加此次活动共有臧臣、少海等八人,可算是黄姚的一次文学盛会了。光绪乙酉年黄姚秀才邓寅亮与郭敦臣等五人也一同游览黄姚,并在宝珠观、文明阁等处作诗赠答唱和。

在这一时期,黄姚地区的文学活动基本上是传统的游览歌咏形式,作品则主要有诗、文和楹联三种体裁,诗文是我国文学的古老形式,黄姚地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十分丰富,大多都是赞美黄姚美景的,也有一些是歌颂太平盛世的,少数诗作中也寄寓了个人的感悟;文章的创作则比较少,多是一些碑记启文等,如林作楫《覆陆父母采访事迹启》、梁端章《重修文明阁记》等,但文笔也颇可观。[1]213并且黄姚这些文人也有作品集流传下来,如林作楫的《百花亭诗》,古绍先的《古述堂诗文集》,莫怀宝的《半个斋诗稿》等。[2]480楹联则是明清时期发展兴盛的文学形式,在当时楹联文化的熏陶下,黄姚地区的楹联创作蔚为大观,现存近两百副,堪称这一时期黄姚文学的代表,文明阁、宝珠观等各处亭台庙祠都有不少楹联作品,这些楹联作品内涵丰富,既有赞美黄姚景色的,也有表现黄姚宗祠、民俗等地域传统内涵文化的,如新兴门外联“山骨水腋有馀秀,清风明月无尽藏”就是夸赞黄姚胜景的。这些楹联不仅数量可观,在艺术上也颇可称道,用典、嵌名、集句化用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这些楹联的文学价值不容小觑。总的来看,黄姚地区的这一时期文学活动还是相当活跃的,作品也有很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诗歌楹联创作都十分可观。

2 民国时期

2.1 民间文学得到关注与发展

民国时期黄姚地区受国家时势影响,文学活动既有新形式,也有新特色。这一时期内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新文化运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倡新文学,民间文学在此时得到很大的发展,许多民间传说、戏曲说唱、民间歌谣、谚语等形式登入了文学的殿堂,这些口头传播的文学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黄姚地区的民间文学种类丰富,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有不少。首先,黄姚地区民间流传不少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有些是关于当地景色建筑的传说,如葫芦岩传说、石跳桥传说、盘道石鱼传说等;有些则是反映当地的一些民俗节日,如“柚子灯节”的传说;还有关于黄姚由来的传说,如“黄姚”名字的传说、龙塘传说。这些传说经过了世代口耳相传存留至今,从中不仅能看到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也是展现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料。

黄姚地区还有丰富的戏曲说唱文学,黄姚民国前后就流行桂剧与彩调,据《昭平县志》记载,这些戏曲形式均由外地传入,采用西南官话演唱。当地那座历史悠久的古戏台就成了这些戏曲文学的表演舞台,逢年过节,都要表演以示庆祝。民国十一年在黄姚镇成立“黄姚栏班小社”后改称“珠江春剧社”,请著名桂剧师傅传艺授徒,演出了《六郎斩子》、《黄鹤楼》、《三气周瑜》等200多个剧目;说唱、说书在当地也比较流行,说唱就是边说边唱,多有唱本依唱本或说或唱。唱本有《肖永伦》、《高文举》等。说书则是只说不唱,俗称“讲古仔”,说本有《薛仁贵》、《五虎平南》等,内容多取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2]481戏曲说唱文学在黄姚的流行说明当地人民娱乐生活的丰富,黄姚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小镇,人民在农忙之余以看戏来娱乐、调节生活。

此外,黄姚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歌谣、谚语,黄姚地区歌谣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县志载,四百多年前黄姚人民就在古戏台演唱歌谣。歌谣谚语多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人民生活、劳动中的结晶。黄姚地区现在流传的有山歌、婚丧仪式歌、街巷小调等形式,如吃茶歌、迎亲歌等,这些歌谣都是人民生活中民俗活动的艺术化形式。而黄姚的谚语则多是关于农事、气候的,是人民群众在劳动中的经验总结。这些歌谣、谚语对我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2 抗战文学活动

抗战时期黄姚地区文学活动更加繁盛,由于桂林的陷落,桂林文化城的许多文化名人撤退至黄姚镇,黄姚承桂林文化城之余绪,一度名人云集,文学活动也十分可观。黄姚地区这一时期有关抗战的文学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人一报”展开的,“一人”即欧阳予倩,“一报”即《广西日报》昭平版,笔者已有专文详论,再此略作补充。

虽然有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学的反对,但此时黄姚地区的文人古体诗创作依然不少,当地的著名文人如严直方、韦瑞霖、罗养儒等不少文人都有古体诗作,由桂林文化城避难至此的文人也多有古体诗作,但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再是清代时的游乐唱和之作了,而是具有浓重的时代感,如罗养儒《抗日即事》“浮沉身世兵戈里,破碎山河落照中”,韦瑞霖《大风坳顶》“遥念鄂中敌正炽,羽书驰急不胜愁”,面临国土沦丧、战乱频仍的社会状况,这些文人诗中多有家国之恨,并有极强的战斗性。除了古体诗之外,黄姚地区的新体诗创作也有一些,如黄姚中学学生范友唱创作的《喝粥歌》在黄姚中学广为流传,表现了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也展现出了学生们顽强的意志以及苦中作乐的豁达情怀。[3]158避难至黄姚的著名文人高士其先生,在抗战胜利即将离开黄姚时也作了一首新诗——《别了,黄姚》,表达了对黄姚的感激与眷恋,这首诗不仅是高士其先生一个人的心声,也是所有避难至此的文人的心声,黄姚是他们在乱世危难中一个平安的栖身之所。

民国时期黄姚的文学活动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与国家命运的影响,呈现出了新的特色,传说、戏曲说唱、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形式受到关注,这些文学作品中保留了大量的地域民俗传统的宝贵资料。抗战文学活动对黄姚的意义也十分重大,不仅教育了当地的人民,而且给当地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财富,对黄姚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1] 李树楠主修,昭平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

[2] 申远华主编.昭平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 罗世江,李达球主编.昭平风物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于亚飞(1990-),男,河南濮阳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I109

A

1672-5832(2016)04-0197-02

猜你喜欢

黄姚楹联古镇
夜黄姚
记住黄姚
古镇黄姚
黄姚
孔府的年节楹联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我与楹联缘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