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2016-12-06王玉静

长江丛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模态话语符号

王玉静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王玉静

文章分析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起源和国内外的发展,并以多模态理论为视角结合实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背景导入阶段,文本解析环节和概念阐释的过程中恰当应用不同的非语言模态构建一个有趣、高效的大学英语课堂,这也是今后课堂话语研究的发展方向。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一、前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已经与大量信息技术产品。

例如:手机和电脑等融入一起密不可分。通过这些产品的广泛使用,人们日常交流信息的方式也由单一模式发展成为多元化的交流模式。除语言符号以外,声音、动作、图像、色彩等其他符号也在不同的交际模式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非语言因素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多模态交流越来越普遍,这种社会变革同时也给大学英语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挑战。

过去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只重视单一语言文字的使用,忽视了用非文字模态进行信息的输入,这使得教学手段单一,信息呈现方式枯燥,信息量的传递很有限。教师应该在语态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改变以前只重视语言文字信息的输入这一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己的综合教学水平,创建一个顺应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多模态高效课堂,使学生从中受益。

二、多模态话语理论概述

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是一种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它不同于其他的话语分析:它认为各种符号文本(text)的意思都是多种感觉模式下产生的,而不仅仅为文本中语言自身的符号意思集合。多模态话语分析基于 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相对比较前沿性的一种研究领域。它从皮尔斯等人的符号学理论中吸取了媒介、对象、解释三位一体等理念,同时又接受了系统功能语言学里语言是社会符号(social semiontic)和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的观点,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例如: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也和语言共同构成传递意义的社会符号[1]。O’Toole 和 Kress &Leeuwen 把多元功能理论延伸到图像上,提出视觉语法的概念。二者认为图像符号亦是常见社会符号,正如语言符号一样,“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领域,同样的意义通常可由不同的符号来表达,共同的符号原则能在不同交际模式中起作用”[2]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有人利用该理论框架于教学研究,并且把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于不同的社会和工作场所。

在中国,李战子将该理论引入国内,并基于社会符号学进行阐释[3]。研究人员多是通过2007年朱永生发表在《外语学刊》上的论文《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式》才对多模态话语有所了解,研究起步较晚。他认为话语分析应该注意到颜色、图像、声音等其他意义形式,不应只局限于语言本身[4]。而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教师课堂话语研究是则是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总趋势和热点,因为它可以为教师课堂话语分析提供了一个更加综合全面的研究平台。张德禄根据多模态话语交际框架,从三个角度(为外语教学提供情境和便利,为外语教学提供辅助条件,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通道话语意义表达方式)探讨了在现代媒体技术条件下外语教学实践中模态的选择[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课堂多模态的重要性,他们开始采用多模态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多样化的课堂学习氛围。然而,对于一定的话语以什么模态和媒体表达最为有效,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三、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的构建

在20世纪90年代,New London Group 提出多模态化教学的概念。它提倡利用各种符号资源来习得语言和文化,倡导使用网络、声音、图像、角色扮演、师生距离、动作、手势等不同的手段协同产生表意功能,从而实现较好的教学目标,它是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将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目的旨在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将多模态快恰当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力,优化我们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下面笔者将通过实例来分析如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课前话题导入部分、概念阐释和文本解析过程中有效使用多模态理论构建高效的大学英语教学课堂。

(一)在文本背景和话题导入时运用多模态话语,激发学习兴趣

正如人们平时在长跑前经常先要做下热身运动一样,每次老师在开始一篇新的课文讲解之前,并不会直接去分析文本内容,而是在首先对要讲的文本主题进行必要精辟地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自然过渡到文本的习得。如果教师在引入话题时只是单纯地使用语言符号枯燥的讲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课前导入环节有效的使用多模态话语进行教学活动是十分必要而关键的,本院一位曾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的大学英语教师A在观摩课上讲授“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一课时对课文主题进行导入就很成功地运用了多模态话语理论。

A教师在观摩课上使用了简易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和点读笔等。在课文背景知识导入部分,她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生活中的小创意图片,并且问学生这些图片有什么共性,反映了什么问题。之后,她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小视频,视频是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生前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讲话。观看完图片和视频之后,A老师让学生分组归纳这些人物的共性特征和品质,并结合自己身边校园的事例来说明创造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点出主题:当今大学生要永远在创新的道路上摸索行。随后,A老师趁热打铁,将课文中有关创造力的词汇归类让同学们记忆,从而很自然地开始了课文文本的讲解。在讲解课文时,这位老师还运用了丰富的手势、表情、语音语调和眼神模态来讲解文中的抽象概念和长难句,这些模态的使用增添了吸引力和趣味性,化难为易。学生们通过小组学习分组讨论,也起到了锻炼听说能力的效果。因此,为了课前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灵活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十分重要。。

(二)在文本分析过程中引入其他模态,深入浅出,生动易懂

作为一名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也十分重视运用非语言模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授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一单元Text A 一篇名为“Something For Stevie” 的课文时,在讲授课文第三部分(第6段至14段)时,文章的内容为几个不同人物的对话,文中对于每个不同场景中的人物心里和动作的描写很细腻。于是,笔者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文中人物进行对课文进行情景再现,并指导他们在对话时使用正确的语气和表情,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还是一个很好的口语练习机会。又如,在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描述了了一位唐氏综合症患者的外貌特征。期中有一句描写主人公的句子“Stevie was short, a little dumpy, with the smooth facial features and thick-tongued speech of Down’s syndrome.”,同学们阅读到“smooth facial features”这一描述时感到无法理解其含义,更是翻译的五花八门。这是由于他们不了解唐氏综合症患者特有的外貌特点使得他们无法正确理解这个句子,于是笔者将几张唐氏患者的图片呈献给学生,很直观的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smooth facial features”这一表达实际上是说Stevie 鼻梁低,脸部轮廓平而宽。再比如,文中第二段提到了“theYuppie snobs”,这里所说的雅皮士究竟是怎样的人?为了让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说雅皮士是一群势力的家伙,笔者使用PPT和视频向同学们解释了这一专有名词。

语言是社会符号中一种典型的符号系统,它之外的其他符号系统,如绘画、舞蹈、音乐、雕刻等与语言符号交织在一起,为交际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意义资源。

(三)在概念解析环节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化难为易

大学英语精读课本所选文章题材广泛,难免会涉及到一些生僻、抽象或专业性较强的概念和理论。为了能够将这些晦涩的概念给学生讲的清晰透彻,使学生可以直观把握抽象概念,课堂中使用多模态话语理论授课就显得必不可少。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也是社会交际活动。这一活动中语言符号不是唯一能表达意义的资源,其他多种非语言符号模态如空间距离、手势、姿势、眼神、面部表情和声音等都参与了意义的生成和构建。在本学院第10届教师教学大赛中,有一位参赛选手就很恰当而巧妙地利用了多模态理论,把“behaviorist psychology”(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个比较专业抽象的概念解释的生动易懂。该参赛者讲解文本内容时,遇到了“behaviorist psychology”这样一个表达。为了使学生们充分明白这一专业术语,这位老师没有单一使用枯燥的语言符号来诠释,而是引入了一组幅鹦鹉学舌的卡通图画和一段二战时期美国士兵为来亚洲协助作战前进行短期的汉语语言操练的视频来讲解这一概念。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视觉模态下自行观看PPT,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这位选手很擅长用起伏多变的语音语调给图画中的鹦鹉配音,并且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惟妙惟肖地呈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一概念,再协同手势,面部表情,距离模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明白易懂。由此可知,在课堂上科学合理的运用多模态模式可以有效化解疑难概念,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理解所学的内容。

四、结语

多模态话语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由于大学英语课本的文章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学生阅读起来容易疲惫厌倦。因此,改变以往单一语言模态为主的授课模式,建构多模态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背景导入部分、概念解析和文本分析过程中引入视频、图片、舞蹈、手势、眼神、语音语调等多种模态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今后,如何根据具体的课程特点和要求,科学合理地应用多模态来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我们应该探讨的内容。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8.

[2]Kress G.& Leeuwen T.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Arnold,2001.

[3]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学,2009(4):15~20.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名称:独立院校英语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编号:2016-qn-217)。

王玉静(1982-),河南安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教学。

猜你喜欢

模态话语符号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学符号,比多少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符号的由来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