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架视域下矛盾修饰法的语用分析

2016-12-06

长江丛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深层框架矛盾

谢 梦

框架视域下矛盾修饰法的语用分析

谢 梦

矛盾修饰法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机制。矛盾修饰法的理解受人类认知能力的制约;也受不同语境条件的影响。本文旨在从框架的角度微观地探讨矛盾修饰法的意义建构过程,认为超常搭配的语言投射的框架在不同语境中相互作用、动态变化,试图揭开其认知理据的神秘面纱。

矛盾修饰法 认知机制 语境

一、前言

生活中到处充满矛盾,比如物质利益、心理情感、人际关系,甚至于人类,其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描述以上各种异常情形通常选用违背常理的语言,即矛盾修饰法。矛盾修饰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凸显出对这一辞格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矛盾修饰法的定义与特点

“oxymoron”(矛盾修饰法)源自十七世纪中期的古希腊,解释为“pointedly foolish(明显的荒谬)”。矛盾修饰法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认为矛盾修饰法是 “a deliberate combination of two words that seem to mean the opposite of each other” (2014:1806),即“两个截然相反的词组故意连在一起的修饰格”。著名语言学家G.N Leech在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一书中描述到:“The yoking together of two expressions which are semantically incompatible, so that in combination they can have no conceivable literal reference to reality(Leech,1979: 132).(这种修辞手法语义上看来不符合逻辑但实际上这样的组合却能达到其他修辞手法没有的语言效果)”。从上面的两个定义分析得出矛盾修饰法是由截然相反的词搭配在一起产生不符合逻辑的语义。表面看来,矛盾修饰法是非常规搭配,语义相互矛盾,但实际上这种矛盾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矛盾修饰法是两个表面对立的词结合修饰同一事物,呈现事物的“对立性”与“统一性”。心理语言学家认为矛盾修饰法不仅是人们思考与行为模式,同时也是人们经历的组成部分。人们在理解和运用矛盾修饰法的同时也将其经历通过文字直观呈现的过程,即经历的概念化过程,读者能识别这些概念包并认可这种经历,证明了矛盾修饰法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机制。

(二)框架与框架转换

框架一词最先引入计算机领域,Minsky认为人类的知识是以数据结构(data-structure)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的,称之为框架(frame)。后来Fillmore将框架的概念引入语言学中,并赋予其定义“认知结构…其知识是词语表达概念的先决条件(1992:75)”。Taylor(1995:87)进一步对框架的定义进行了更新“连接一个语言形式所设计的多个认知域的知识网络”。框架理论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框架理论用于话语分析,形成话语的框架观。框架的意义在于对给定社会文化人群在特定情境中的可能预期做出说明。如“苹果”一词的框架最初激活“水果域”这个概念包,随着科技的发展,“苹果”的框架得到了更新,不仅涵盖“水果域”,更包括“电子产品域”,这跟人类的认知能力息息相关。

建构理论认为,语用者借助话语信息以及个人经历和兴趣在交际过程中构建表征句子意义的框架,这些框架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话语的展开相应发生变化,我们称之为框架转换。转换的过程包括旧框架内信息表征在语境作用下向新框架进行映射,新框架可能包含旧框架的部分结构,亦或对旧框架的信息进行整合,对已有的信息进行重组,使之形成新的框架。话语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用者从自身长时记忆里提取合适的框架对话语意义进行重组建构的动态过程。

(三)矛盾修饰法的框架转换机制

矛盾修饰法是由两个表面上意义相悖的词组合在一起,每个词在语用者的长时记忆中都有其对应的框架,在话语继续往前推进时,前一个框架与后一个框架的内容相冲突,必定会引起框架之间的作用与相互转换,因此矛盾修饰法用框架转换理论来分析,能更加直观地呈现这一修辞格的意义建构过程。矛盾修饰法的框架转换遵循以下三种认知机制:取代机制、依存机制和创新机制。

1、取代机制

当两个对立的概念包(A、B)分别投射到读者的大脑,读者从其长时记忆中抽取对应的A’、B’两个框架,在语境的引导与作用下,两个旧框架中的对立信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其中一个框架的信息与语境完全契合,该框架的信息取代并覆盖另一个框架,形成新的取代式框架。下面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机制是矛盾修饰法意义建构的惯用机制。

(1)Every accusation against him has been proved, and they have been indorsed and reinforced by his own eloquent silence, till at this day he stands forever convicted- Mark Twain.

在《竞选州长》一文中,马克·吐温的政敌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诽谤,可他对于这些莫须有的诽谤却束手无策,只能三缄其口,而他的沉默正好给对方可乘之机,声称他的“有说服力的沉默”就是对指控的认可。实际上,根据语义的理解,“有说服力的”通常指“用理由充分的话语让对方心服”,强调话语的输出,但文本中的“silence”框架凸显出“话语的零输出”,且与“eloquent”框架所覆盖的意义背道而驰,这种巨大的反差是矛盾修饰法渲染的深刻效果,“对指控认可”的语境与“silence(沉默-默认)”框架完全契合,因此“silence”的框架直接取代并覆盖“eloquent”的框架,但是不得不指出来的一点就是“沉默”有其巨大的语言效果,正如鲁迅先生曾写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不仅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爆发的强大力量”。再看一例:

(2)“Dudley Field Malone called my conviction a‘victorious defeat’”(张汉熙, 1995:173)。

这句话取自于文章The Trail That Rocked the World,故事人物John Scopes在法庭上输掉了官司,赔偿一定的金额,但是他的学术得到了传播与发展。矛盾修辞“victorious defeat”类属于“胜利”与“失败”两个相冲突的框架,在法庭这一语境的调节下,事实虽取向“失败”这一框架,但是该官司的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学术的自由发展与进化证实“胜利”的框架凌驾于“失败”的框架之上,取代了“失败”这一框架的意义,因此这一矛盾修辞遵循了取代机制,正好与汉语中的四字成语“虽败犹荣”相匹配。

从以上实例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偏正式结构的矛盾修饰法其意义建构采用取代机制,因为偏正式结构的矛盾修饰法中一个概念包代表的是表层意义,另一个概念包代表的是深层意义,表层意义是用来辅助深层意义的激发,因此根据人类的知识经验,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这类矛盾修饰法,只要能够分析出哪个概念包代表的是深层意义,就能很快地对话语进行分析与理解。

2、依存机制

当两个对立的概念包(A、B)分别投射到读者的大脑,读者从其长时记忆中抽取对应的A’、B’两个框架,在语境的引导与作用下,两个旧框架中的对立信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两个框架中的信息与语境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信息之间也类属于并列结构,因而形成新的依存式框架。

(3)Every white has its black, and every sweet has its sour.

在这句谚语中, 前半句使用了一组反义词“white”与“black”; 后半句使用了一组对立词“sweet”与“sour”,在人脑中“白”与“黑”,“酸”“甜”具有同等心理位置,并列存在于人的知识框架中,因此在意义建构中,每一对框架相互依存,不分主次,但其强烈的对比表现出世界万物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的哲学观及人生就是酸甜苦辣交织而成的百味体验。因此该句译成“白中有黑, 甜里带酸”。

(4)The mother is undergoing the joyful pain and the painful joy of childbirth.

上例中,“joyful”与“pain”扮演了同样的角色,在人脑中激发出“喜悦”与“痛苦”两个框架,在母亲的分娩过程中,母亲期待宝宝的降生,这种喜悦的心情可以用“joy”凸显出来。众所周知,分娩的过程十分艰辛,非常疼痛,但伟大的母亲能承受这种痛苦,用其强大的力量孕育新生命,这种痛并快乐着的心理用“喜悦”与“痛苦”两个并列的框架很好地进行了诠释。并列框架在其意义建构过程中,相互依存,最终形成“幸福地折磨或痛并快乐”的依存式框架。

3、创新机制

若矛盾修饰法两个概念包不具有以上的偏正式结构或者并列结构,其对应的输入空间违背常规的认知方法,读者无法从表面上对输入的两个对立的概念包进行信息整合,因此需要选择彼此能够契合的特点进行重新整合构成新的框架,此框架依赖的是创新机制,生成创新框架。

(5) New York has the poorest millionaires, the smallest great men, the haughtiest beggars, the plainest beauties, the dolefulest pleasures of any town I ever saw.

实例(5)中,概念包“poor”投射出的框架“no money”与“millionaires”投射的框架“a large sum of money”相互冲突,无法兼容,所以采用取代机制或者依存机制都无法对话语进行理解与分析,在这种情况下,“poor”激发出其深层框架“not good”,同样地,“millionaires”也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的表征,而是需要挖掘读者大脑中的深层框架“精神层面的百万富翁”来与其修饰语“poor”相契合,两个深层框架相互碰撞,生成新的框架“心灵最空虚的百万富翁”,摆脱传统的理解模式。该句可以译为:纽约拥有心灵最空虚的百万富翁, 最渺小的伟大,最高傲的乞丐, 最丑陋的美女, 最低矮的摩天大楼,最悲哀的娱乐,比我所见的任何城市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6)Oh, I love London society; I think it has immensely improved. It is entirely composed now of beautiful idiots and brilliant lunatics. Just what society should be. (Oscar Wilde: An Ideal Husband)

显然,例(6)中的矛盾修饰法也是由两个对立地不可调和的概念包组成,“beautiful”与“idiots”以及“brilliant”与“lunatics”之间都是非常规搭配,无法从话语表面用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解读,因此,需要激发概念包的深层结构,“beautiful”一词用来修饰人或事物,都是指美好的一面,而此处用以修饰“idiots”(傻子)给人以啼笑皆非的感觉,所以不妨透过现象看本质,“beautiful”的深层框架“外表光鲜亮丽的”被激活,故译为“光鲜亮丽的傻瓜”以及“才华横溢的疯子”更能满足语境的要求,突出对伦敦社会的讥讽。

二、结语

非常规配置的矛盾修饰法因其结构不一样在意义建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认知机制。矛盾修饰法的两个概念包呈现偏正式结构,采用取代机制进行分析;若两个概念包并列分布,其意义相互依存,则采用依存机制;当两个概念包相互对立,无法兼容,则需要激发概念包的深层结构,生成新的框架,采用创新机制解决了这一类矛盾修饰法意义建构的难题。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越来越多的英语教材与广告用语中,矛盾修饰法的例子层出不穷。分析矛盾修饰法的意义建构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且能够让读者体会矛盾修饰法的美感,因为矛盾修饰法往往会给读者带来“出乎意料、跌宕起伏”的心理认知。

[1]Fillmore,C.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 Quaderni di Semantics,1985.

[2]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Leech,G.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New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79.

[4]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5]文旭.框架与话语理解[J].外文研究,2013(1):27~33.

[6]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孙毅,王晋秀.汉英对比视界中矛盾修饰法的哲学底蕴疏议[J].外语研究,2012(2):41~45.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级一般项目“认知视角下矛盾修饰法的语用研究”课题成果。

谢梦(1981-),女,汉族,湖南益阳人,讲师,研究方向:翻译与认知语用学。

猜你喜欢

深层框架矛盾
深层承压水污染途径及防治研究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模拟研究
框架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深层搅拌桩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矛盾的我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爱的矛盾 外一首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