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信息技术与“真”语文教学的建构

2016-12-05陈正林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建构信息技术语文

陈正林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与“真”语文教学的建构,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阅读、写作、专题等方面,是信息技术和“真”语文教学建构的“焦点”。我们要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真”语文教学建构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常态“真”语文课堂教学是尝试建构的广阔天地。而“真”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建构提供了极好的实践基地。

关键词:信息技术 “真”语文 建构

《易经》的《丰卦》第五十五中说道:“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1]。”此话意在表明:信息与时代的建构关系。那么,在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的今天,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怎样信息技术与“真”语文教学建构起来呢?

一、时代赋予信息技术与“真”语文教学建构的机缘

建构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建构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一体的过程,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与“真”语文课程建构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同时找到支撑的理论依据。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二、大胆探索建构“真”语文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使“真”语文教学直观化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计算机提供的信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可以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不仅丰富多彩,同时还提供了最先进的信息组织方式,它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要求将文本、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有机地建构起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创设教学情景,让“真”语文教学更具真实性、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更富人性化。我们可以以“真”语文教学内容为核心,通过网络资源选择与之相关联的信息资料,加工建构后呈现给学生;我们还可以将各种发生的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比如,教学《苏州园林》,为求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我由信息技术老师协助编辑了《苏州园林》的光盘教学。在上此课时,我运用了录音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导入课文,我采用了《苏州园林》光盘的总体介绍,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进入新课。朗读课文时,1至2节运用了录音磁带;在分析“四个讲究”时,我把编辑好的画面配合 文字作为背景画播放,并录进背景音乐──古筝曲,增加了苏州园林的古朴的美感。《苏州园林》一课是说明文,其特征是“完美的图画”,多媒体教学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觉得《苏州园林》的枯燥,如同在欣赏美丽的画面,而我则充当了解说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掌握本课的内容。

2.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建构,使“真”语文教学过程探究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和师问生答为主,课堂教学的实质仍然是为了向学生传输“既定”的知识,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拥有学问并转化成一种能力。[2]

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建构,使语文教学过程探究化。当要教学某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收集建构与本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网络资源中去查找、去探究、去自主学习。

3.通过建构,使“真”语文教学信息网络化

在“真”语文教学中,要改变曾经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状况,要主要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得素材,从而自我改造、重组、建构,来创造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信息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学生在找寻资料过程,更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大开眼界,拓展了“真”语文教学活动的内容空间。

4.建构处理阅读信息,使“真”语文教学活动情境化

“真”语文教学活动最忌讳枯燥而又乏味,假如一堂没有“真”语文情感、“真”语文价值、“真”语文思维的课,就如一锅清汤寡水的火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能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那么就能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阅读提供必要的基础。 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跟王安石有关的背景材料:“王安石,北宋抚州临川人,宋神宗时,积极改革旧制,推行新法。新法实施,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他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今南京),以后,新法废除,他忧愤而死。其诗文揭露了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正是他坐的船停泊在瓜洲,因他怀念金陵,又不能回家去,才写下此诗。”让学生明确知道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因为这首诗的基本特点是情景交融,写景为抒情作铺垫,只有先体会到诗歌的真实情感,学生才会懂得写景的作用;其次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阅读的感受,强调语言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最后,要求学生在表述时从自己所掌握的阅读材料中去寻找信息,作为陈述的理由,这就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述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和电脑帮助学生阅读并处理阅读信息可谓“高效低耗”,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然后分析处理信息,并合理想象,深入体会诗歌意境。让学生闭目想象一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江南水乡春天的图画,其中有小河、小草、禾苗、杨柳等,画面里的景物很具有启发性。 文学欣赏的理论认为:一千个人的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再创造过程,想象为学生感知诗歌意境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多媒体画面成为了学生和诗歌进行双向交流建构的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文本,而是在想象中创造性地阅读。

信息技术与“真”语文教学的建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以上只是我个人在灌输“真”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浅薄的认识和体会,若有类似,陈某不胜荣幸。

参考文献:

[1]:思履:《四书五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2]:周泉:《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1日版

猜你喜欢

建构信息技术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