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学的眼光看待高考复读现象

2016-12-05张凌山贾安琪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社会学

张凌山 贾安琪

摘 要:高考复读现象作为存在于当下备受诟病的中国教育体系之下,其所衍生出来的游离于正规划分的教育之外的特殊的教育现象广受人们的关注与评论,但是如何从这些杂乱无章、众说纷纭的讨论之中找出对此现象深刻、客观的看法是很困难的,因此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认识、看待、描述和剖析。

关键词:高考复读 社会学 冲突理论

一、高考复读的现象概述及原因

高考复读现象作为在当下教育中一个突出的话题被人们所广泛关注,同时不同的人群、地域、阶层对此现象的看法也是纷杂繁复、差异甚大,想要得出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同的结果或者进行一些富有成效的改革及其改革方向都是充满争议的。因此,要想比较清晰客观的看待这一现象就必须剔除不同观点背后的认识偏见、混乱逻辑、认知差距以及自身利益的纠葛,从较为超脱客观的层面出发,去看待解析,于是社会学的视角便显现其优势。

高考复读是指参加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上大学而选择继续读高三以求参加来年考试的现象。“高考复读现象是伴随高考制度产生的,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三十余年。高考复读教育不属于我国正规学历教育体系行列,是在我国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催生出的,因此天生具有边缘化的特点。”

首先从就高考复读的原因而言,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就业压力增大,工作单位在招聘时学历方面的就业歧视。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由此就业压力随之增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出现了追逐学历和名校的倾向, 面对这样的隐形就业歧视,使得一些被非名牌普通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学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未雨绸缪, 纷纷放弃已经到手的就读机会, 择机想来年录取更好的高校以免毕业后就业被淘汰。

2.“复读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复读群体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随着复读热潮持续高涨,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复读经济”, 即由复读这一社会现象为源头而产生的一个经济产业链,包括复读学校、补习班、教辅资料、住宿饮食提供等方面。这一产业链发展迅速,相应的其衍生价值也越加巨大,相关利益群体也越发增多,这就为学生复读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方面的保障,使像“无头苍蝇”的考生们找到方向和依仗,并可能通过游说、宣传等方式在政府关于复读的决策上发挥影响或者在民众中宣扬复读的好处而影响学生的选择。

3.来自学校的变相鼓励是学生复读的重要因素。相当一部分高级中学在复读盛行的现象中扮演了主导作用。由于高考复读市场缺乏市场管理和规范化,教育部门也只是对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校的招生、经营无法强制管理。因此,高考复读学校间的竞争此起彼伏。一方面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各种公办、民营私立高中大办复读班。另一方面,学校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和社会认可,创立“品牌”,吸引优秀学生,高考复读学校和办学机构竞争激烈,花样翻新,使得造成原本正常的、依据考生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复读演变成一场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

4.来自家庭的名校意识。家庭对于985、211之类学校的青睐和向往,社会对此类学校学生的另眼相看,这样的意识和趋向在无形之中干涉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和自我能力的评价,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把名牌高校看成了惟一或者最佳的选择。因此,在家庭的名校情结和此情节对学生自身的影响之下形成了非名牌大学不上的思潮。

5.来自个人的主导因素不可否认。影响高考复读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四点。高考成绩未达到录取分数线;达到分数线但志愿填报而未录取;达到录取线并被录取但不满意录取学校或专业而放弃入学机会;已录取入学但因各种原因退学重考。当然也包括个人兴趣、学校所处地域、交通便利程度、男女比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最终造成了高考复读这一现象的产生。

二、高考复读现象的时间趋势与地域趋势分析

其次从高考复读的现象来看,需要从时间趋势和地域趋势两个维度加以观察分析。

就时间趋势而言,近年高考报名中复读生的人数和比例从总体上看都是处于下降趋势的。但是下降趋势不大,局部地区仍有上升。此种情况形成之原因有考生总体数量呈下降趋势,而录取人数并没有明显减少甚至增多,这便使得录取机会增多,被录取考生在总体中的比例提高。还有对复读生的一些招考限制逐渐取消,在录取中将复读生与应届生一视同仁。对报考专业、年龄要求的限制减少消除客观上有利于复读群体。

就空间趋势而言,城乡之间复读生的比例差异极大。据一份调查表格显示,在农村地区的复读生占有复读总体的八成,相较之下城市与城镇加总也只有两成的份额。在东西部之间这样的差异也是有鲜明的表现。由于教育水平差异、教学设施拥有等硬件方面的不同以及教育观念、人才理念等软件方面的差异而使得东西部之间在复读现象之上差别甚大。一般而言,东部地区复读现象较少复读群体较小而西部地区复读现象很多而且相对人数较多。

三、高考复读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对于社会的性质,有许多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假设,主要有以下四种——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在此,我将主要以社会冲突理论来看待和分析高考复读这一现象。

社会冲突理论的关键假设是社会是由利益相互对立的团体所组成的,强迫和争夺权力的企图是人类关系中经常存在的面貌,拥有权力的人或群体会使用多种方法去保持权力而没有权力的人或群体也会运用多种手段取获得权力。社会各部分远不是像社会功能理论那样在整体中顺利发挥职能的单位,而是在相互冲突之中。秩序也不是事物的自然状态,而是社会各部分不断冲突的一个产物。总之,冲突论观点认为,社会行为必须从不同全体争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角度来分析。

高等教育显而易见是一种的社会资源,并具有足够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便更是如此。“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分配的前提是基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意味着我们常常面对着相互冲突的要求……当需要制度在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之间进行裁定时,这种不确定性就反映到了集体的准上并开始影响到公共政策。”

同样,教育资源也是有限的,对于这样的资源的获得与拥有的人群必然是要大于资源能够满足的人群数量的,这样便造成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但是在已经存在的高考制度性框架之下,希望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群体可以通过增加获得机会而去尝试达成享用资源的目的,这就是复读现象的出现。

从经济学上的产品性质来看,教育同医疗、社会保障等为公共品,属于国家公共资源系统,也就是说教育除自身的稀缺性之外还有其社会属性即公共性。虽然高等教育资源可能不能完全符合公共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性,但是可以看做是准公共品。“公共”即意味着开放、机会同等,也是要最大程度上满足满足民众的需求。对机会平等弗里曼德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机会平等的真正含义,即前途向人才开放,只要他的才能足以胜任,他自己认为值得,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任何社会地位而应不受到随意的干涉。这样的看法是从应然的角度出发,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与正当行,也是制定制度是应该遵循的法则。就高考复读而言,对于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准公共品,在不同的人群中分配时就必须要有机会的平等。对此,罗尔斯也有过这样的表述:教育作为社会的基本善或价值,应平等的分配,除非这种不平等对所有人都有利。

“机会的平等性不仅体现在初次分配时每个人获取资源和利益的平等机会,即教育资源完全向全体开放,还应拓展到对在某种制度背景下由于自身能力或其他原因竞争失利的个体或群体的机会补救,即机会的再次给予或多次给予,包括对有重新选择欲求的个体的尊重和满足

因此,机会的实质平等指的是机会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时都平等地考虑了每个相关人的利益,而不是在牺牲少数群体的权益的基础上保全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制度框架里,公平是应具有人道意义的,即不舍弃少数。”

从社会冲突理论而言,对高考复读制度持不同观点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没有拥有这样优质教育资源的人群,并且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也没有机会获得的群体,比如在智力方面稍微欠缺且不够努力,但仍然对获得优质资源抱有较大期冀,自然对高考复读制度充满抱怨与负面的看法,想竭力改变这样的局面甚而改变整个教育体制,破坏原有的制度性约束,来使得自身有机会去接近获取优质资源。二是当前还没有获得优质资源,但是可以凭借高考复读这样的制度性安排去尽量的接近优质资源,获得机会,并对此持有乐观态度的群体。这个群体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支持高考复读制度,但也对此存在不满,因为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女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智力去重读高三,这一方面会使子女有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家庭经济的压力,同时还要面临这样的努力尝试可能失败而无法得到这样资源的机会。因此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支持高考复读政策,但同时也要求对这一制度作出改革以减少自身群体获得的可能性。三是完全可以依靠群体自身的力量就可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子女出众的考试成绩或保送名额,甚至还有各种加分,因此他们对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预期最高。但是由于高考复读政策的存在,大量的第二类群体可以通过复读来增加获得机会,在优质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必然会挤压此类群体的获得机会或可能获得人群的数量。因此这一群体对高考复读政策持很负面的看法,想尽力的去破坏这一现存的制度,竭力维持自身在获得优质资源方面的最大可能性。同时这一群体一般为社会中的各种资源既得集团,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引导大众舆论、参与政府政策制定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身的观点和诉求。

在笔者看来,就权利层面而言,教育机会对每个公民来说也是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就高考毕业生选择复读的行为而言,是为争取更好的发展而再次受教育的机会,或教育的二次机会,作为自由选择权利是不应该被限制和剥夺的。法律和规章应该尊重公民有多次选择同一阶段教育的权利。

就公平层面而言,制度最大的善就是能提供机会平等,而不应奢求结果平等,这是不可能被实现的,同时在通往结果平等的路上必然会造成更多的不公平。所以高考复读现象就是在高考复读制度下产生出来的一种正常的表现,这种制度需要改变的是要提供更公平的机会,对于不同地域、民族、经济状况的群体,尽力保持所有群体平等的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结语

高考复读制度作为现行的一个运行较为良好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多个群体利益诉求,也作为一个不同群体之间的妥协的规范性机制,事实上起到了重要的平衡和矛盾消解作用。该制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所以既不能武断的一刀切式的取消,也不能不加变化的存留,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群体呼声和利益诉求的转移作出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创制,这才是解决冲突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7.

[2]王锴、谭才锋:“试论高考复读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局限”,载《教学与管理》,2014年6月.

[3]霍翠芳:“论教育机会的再分配-我国高考复读政策的悖论及其消解”,当代教育科学,2011第九期.

猜你喜欢

社会学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介绍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法律论证:一种社会学进路的阐释
教育治理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