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要谨防四个误区
2016-12-05陈彤
众所周知,中国家长都望子成龙,而且不肯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特别舍得在教育上花钱。如果把钱花在孩子身上算投资的话,那就需要借鉴商业投资的方法,估算一下投资的效率和投资的回报,否则就有盲目投资之嫌。本期,我们邀请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范忠和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教育投资最大方
周向明(9岁男孩的爸爸):国家放开二胎政策,我和周围的同龄朋友都很为难。要说,谁不想多要一个孩子啊?多子多福嘛!孩子还有个伴儿,一举两得。但是,多一个孩子就得多一倍的教育投资,现在养孩子的成本又那么高,不得不掂量掂量。我儿子今年才上小学三年级,粗略估算就已经花了30多万元。
主持人:小学、初中是义务教育,不怎么花钱,您的教育投资都投向哪里了?
周向明:兴趣班、课外班啊!我儿子上学之前就报了好几个兴趣班,什么美术班、游泳班、英语启蒙班,学费都很贵。他到了入学年龄,为了他更好地发展,我送他上了私立的双语小学,一年的学费就4万元。游泳班一直上着,三个月一期,每期2000元。至于衣食住行、旅游等费用,根本算不清。
沈骥(6岁女孩的妈妈):现在养孩子的成本真是太高了!我女儿学钢琴一年来,花钱少说也有5万:买钢琴2.5万元,一节课学费300元,每个假期还要去北京找名师上课,参加音乐夏令营集训。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不惜血本!哪个家长不望子成龙?我的闺蜜中有想生二胎的,可我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念头,生得起养不起啊!
主持人:教育费用的确是中国家庭的重要支出项目。有统计显示,在中国家庭的费用支出中,教育、买房、医疗排在前三位。我的一个朋友戏言:“在中国,三种人的钱最好赚:第一,孩子;第二,球迷,特别是爱喝酒的球迷;第三,女人。不信?数数每天的电视广告,都是冲谁来的,就明白了。”虽是戏言,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当下社会消费的潮流。
殷晓美(8岁男孩的妈妈):对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教育是“刚需”。房子可以小一点,衣服、化妆品可以少一点,但孩子的成长耽误不起啊,一次落后,步步踏空。我儿子的同桌入学前没上过英语班,一上学明显跟不上,爸妈慌了,每天下午接孩子去补习,可收效甚微。老师说,孩子错过了语言敏感期,再补也是白搭。但是家长不甘心,只好找更贵的补习班。听儿子说,他的同桌现在还是回回考试英语不及格。有时候,家长的钱就是这样打水漂的,但是家长没别的选择。
李雪(6岁男孩的妈妈):我觉得,家庭教育投资其实是一种药,治疗家长教育焦虑的药。每当家长听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广告,焦虑症就得犯,就得吃上一片药,看看孩子哪方面还需要投资,去朋友圈看看别的家长正在偷偷摸摸地培养孩子什么特长,然后不甘落后地追随。我这样说可能太刻薄,但谁能说这不是事实呢?再说,我不是在嘲笑别人,而是在数落自己。没错,我就是一个教育焦虑症患者,我花在儿子身上的钱大多数没用,甚至还有反作用,但我停不下来。家里的积蓄花光了,我就向父母借,向朋友借。老公说我疯了,我承认,而且我也快把儿子逼疯了。来参加座谈会,我就是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焦虑?有没有办法根治?
主持人:您的教育投资都投到哪些方面?
李雪:别的家长投到哪一方面,我就投到哪一方面。我给儿子报过绘画班、作文班、古筝班、跆拳道班、轮滑班、围棋班、英语班、奥数班。还有好多,我都记不清了,反正大多是可能对儿子小升初、中考、高考有帮助的。跆拳道班、轮滑班之类则纯属跟风,现在看来没什么用。
主持人:儿子喜欢上这些兴趣班吗?
李雪:开始喜欢,没几天就烦了,闹着要退班。有的培训机构不肯退费,只好把学费白扔了。这部分冤枉钱花了不少。
钱能买来前途吗
顾兴荣(12岁女孩的爸爸):李女士的教育投资不算疯狂,如果这算疯狂的话,那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疯子。我和妻子都是工薪族,还交着房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女儿说学校在暑假期间组织去英国游学,我和妻子毫不犹豫就交了费。20天时间费用2.3万元,很贵,但为了孩子学好英语,我们舍得。这笔钱是几家亲戚凑的,女儿把攒了几年的压岁钱也献了出来。够疯狂吧?我认为,只要是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花再多钱都值得。
叶文荃(15岁男孩的妈妈):问题是,家长的钱能买来孩子的前途吗?我为儿子报了许多补习班,也曾送他去美国游学,不但一点效果都没有,儿子还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如果给儿子花钱算教育投资的话,那我感觉是失败的项目,看不到希望。
主持人:家长的钱能买来孩子的前途吗?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请范教授为我们指点迷津。
范忠和(家庭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首先要肯定,家长投资孩子的教育是一件好事,说明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愿意为孩子的成才提供资金帮助。其次,凡是投资都有目标、方法和误区,教育投资也不例外。
主持人:我们先来谈误区吧。
范忠和:好的。我认为家长对教育投资普遍有四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盲目。众所周知,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孩子的智力类型、兴趣、潜力各有不同,家长培养孩子的特长,挖掘孩子的潜力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轻信广告宣传。要知道,逼迫孩子上不感兴趣的兴趣班,是对孩子的不尊重,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另一方面,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知识,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抢跑,是犯规,要被罚出跑道的。有些培训机构把奥数招生广告派发到幼儿园,用“5岁不学奥数就晚了”之类的鬼话欺骗家长,实在是荒唐,家长切不可轻信。
第二个误区是功利化。大多数家长的教育投资有明确的目标,即高考,以及对高考有帮助的中考、小升初等。即使是培养孩子体育、音乐方面的特长,也是为了中考、高考加分。这些都是短视行为。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兴趣班学才艺是为了让孩子给自己挣面子,就更不可取了。所有功利化的教育投资,都会遭到孩子不同程度的反抗,如果家长不断向孩子施压,无异于培养孩子的厌学情绪,对孩子的前途反而有不利影响。
第三个误区是单一化。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家长的教育投资往往投向孩子的智育、体育等方面,使得孩子的发展失去平衡。不可否认,当下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忽视体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家长的教育投资不应该单一地跟随高考的指挥棍转,而应该查漏补缺,为孩子补上德育这门重要的人生课。
胡沛然(16岁男生的爸爸):您说的德育课,指的是什么?
范忠和:德育在这里泛指孩子的品德培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意识、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孩子的成长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孩子某方面出现问题,原因都很复杂,背后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孩子学习成绩差,不一定是智力问题,多数是因为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损、责任意识不强或不愿意吃苦。如果家长再不断施压,只会让孩子厌学,使情况越来越糟糕。我认为,如果家长把教育投资向德育倾斜,就相当于给一座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家长在投资教育时应该有长远眼光。
花钱不如花时间
瞿永波(7岁女孩的爸爸):范教授所言极是,可是怎样投资孩子的德育呢?社会上有这样的培训班吗?
主持人:为什么凡事都要找培训班?家长不为孩子花点钱就过意不去是吧?
范忠和:家庭教育依赖别人正是家长投资教育的第四个误区。所谓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是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施加的影响,绝不能被异化成上各类兴趣班、补习班。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投资孩子的德育,不是投入金钱,而是投入时间和精力。
汤靖华(3岁男孩的妈妈):范教授能教我们几招吗?
范忠和:比如,对学龄前孩子,家长可以每天讲一个睡前故事,肯定大受孩子欢迎。故事要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生动有趣的,像《安徒生童话》《中国历史故事》等。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慢慢懂得了是与非、勤劳与懒惰、正义与邪恶、诚实和谎言,学会了勇敢、善良和同情。给孩子讲故事的好处太多了,不仅是德育,对孩子的语言发展、理解能力的发展也大有好处,等孩子上了学,学语文不费劲,甚至等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写作文都不犯难。
再比如教孩子干家务。家长不要心疼孩子,更不要以为干家务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孩子来说是训练动手能力,培养责任感,甚至可以是缓解学习压力的好办法。
汤靖华:带孩子旅游也算教育投资吗?
范忠和:当然算。带孩子旅游可以让孩子亲近大自然,开阔眼界,还能在艰苦的旅途中学会坚持和忍耐。如果孩子能接触到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就更好了,孩子能学会友好、同情、帮助等优良品质。但是我不建议家长带孩子参加豪华旅游,旅游越节俭越好,花钱越少越好,因为重点是让孩子在精神上有收获。
主持人:补充一点,家长不花钱,而是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会收获良好的亲子关系。一举几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