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与中国人天下观的演进
2016-12-05张国刚
张国刚
春秋战国之际,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
中国古代的天下,细细分辨起来,有三层意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天下”即自己的家国,就是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的江山社稷(明清之际有人更提出朝廷与天下有区别)。这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的“天下”,与朝贡体系有关。除了中原王朝之外,周边蛮夷,也在这个“天下”之内。所以,唐太宗被四夷君长尊为“天可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赠日本友人晁衡的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大约反映了这种情怀。东亚文化圈的国家、与中华保持朝贡体系的国家,都是“天下”的内容。在东亚世界里,古代中国的国家政策以追求一种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为满足。对于东亚世界的成员,只要接受中华礼仪文化,就可以被纳入朝贡国的地位。因为古代国家的安全观,乃是以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同与异来确定,文化上的认同是界定国家安全与否的关键因素。
随着汉武帝开辟的“一带一路”的对外交往,西方—遥远的异域(古人叫“绝域”)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而使国人的天下观拓展到第三个层次:东亚+绝域。丝绸之路的发展,不断推进和丰富国人的“天下”观念。
其实,先秦时期的黄河流域就与葱岭以西地区有较密切的联系,而遥远的古希腊也具有对远东地区的模糊认识。昆仑山玉石的东输对于中原玉文化的兴盛有非凡作用,斯基泰人的东迁南下对于中亚和南亚的人种与文明有着深刻影响,两者更表明中原与西方的交通道路在远古时期便实际存在。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就在今阿富汗市场上发现了绕道印度而来的我国四川地区的纺织品和竹木制品,可见,汉代中国开辟丝绸之路和经营西域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远古中西之间早已开辟的民间交通道路的重新认识和拓展,但更重要的意义是中原地区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外部世界并延伸本土文化的活动空间。
此后各朝政府都延续了这种对外交往的传统,并于唐代达到顶峰,从而形成了地中海地区、阿拉伯地区以及波斯、中亚、南亚、东亚往来互通的交流格局。西方各地区的文化汇入中国,成为中国文化更新的重要助力,中国的特产(丝绸、茶叶、瓷器等)和发明(造纸术、指南正、火药、印刷术等)渐次西传,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西方诸地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进步。元代的欧亚大陆交通达到空前畅通,为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的交往创造了良好条件。
丝织品名副其实为中国的独特创造。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和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都发现了丝织物,意味着中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蚕丝织物的生产。古代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则与丝绸有密切的关系,以致后世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交流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而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的产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东西方之间已经沿着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交通路线开展丝绸贸易。被认为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阿契门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波斯的《旧约·以西结书》,有一段提到耶和华要为耶路撒冷城披上最美丽最豪华的衣裳。耶和华在形容世间最美丽的织物时两次提到“丝绸”,这意味着此时的波斯帝国境内已有中国丝绸。
公元前5世纪的希罗多德和色诺芬也说波斯人喜爱米底亚式的宽大上衣,而此种衣物的材料正是后来被希腊人称为“赛里斯”(Seres)的中国丝绸。这种轻薄衣料的来历令希腊人浮想联翩,如猜疑出产于羊毛树上,或推测得之于蜘蛛腹中。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同一时期丝绸也已传至欧洲,因为所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希腊雕刻和彩绘人像所穿衣服都极为稀薄透明,似为丝绸面料。汉唐时期,丝绸不仅是北方陆路交通线上的主要贸易品,也是中国政府赐赠西方国家的主要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