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佩克“冻产”难敌竞争大势

2016-12-05沈旭晖黄思为

南风窗 2016年25期
关键词:产油国欧佩克沙特

沈旭晖+黄思为

如果参与协议的各国只能在数月内维持石油冻产协议,随后不甘市场被美国攻占,纷纷再度增产出口,那么国际油价恐怕又要下跌,传统产油国增收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从4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中文称“欧佩克”)商议冻结成员国原油产量,到9月底在阿尔及尔会议上初步达成一致,再到10月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代表聚首伊斯坦布尔,以及最近的欧佩克专家会议,欧佩克今年就原油冻产问题持续磋商,是该组织在长时间里试图就石油生产问题进行国家间合作、重振国际原油市场的最新努力。

然而,随着美国页岩油冲击中东在全球的原油市场份额,“中东发烧,全球吃药”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美国、沙特、俄罗斯、伊朗、伊拉克等主要产油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不亚于它们在伊拉克摩苏尔、叙利亚拉卡等地打击“伊斯兰国”时的勾心斗角。

价格战未能阻止美国蚕食

欧佩克商议“冻产”的一大背景,是过去两年里随着“新兴能源大国”美国不断蚕食石油市场份额,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已经到了令个别产油国日常开支难以为继的地步。

在历史上,美国的石油开采量一度有限,美国就依赖从海湾国家等传统产油国进口石油;后者往往能通过控制石油出口量来对美国进行战略制衡,如上世纪历次“石油危机”即是例子。但是,自2013年美国本土“页岩油”开采技术取得突破,国际原油开采市场的格局就发生了剧烈变化。

顾名思义,“页岩油”开采是指开采页岩层中蕴藏的石油资源。传统的钻井开采方式对页岩层开采而言成本高昂且毫无效率,因此“页岩油”尽管在美国本土储藏量极为丰富,但一度不为国际原油市场所重视。然而,随着美国“水平钻探”和“高压裂岩”开采技术的发展成熟,广袤的页岩油层迅速变为可开采的石油储备,这就让美国从石油进口国摇身变为石油出口国。

至2014年,美国页岩油开采技术已经大幅削减了美国石油消费对中东产油国的依赖,美国甚至在2015年一度取代沙特成为世界最大的产油国。

对国际原油市场而言,美国作为重量级供应方加入,使得国际石油供应潜力骤升,油价自然应声下跌。理论上,欧佩克国家可以通过限制产量的办法来稳定石油价格,但是这一应对方式并不能将美国驱逐出世界原油供应市场,欧佩克的市场还是会被成本日益下降的美国蚕食。

为了保持市场份额,欧佩克国家就持续开采原油、压低油价,以期美国的页岩油开采商因为入不敷出而退出市场。在过去两年里,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价格已经从100多美元/桶下跌至不到50美元/桶。

然而,这一策略并未奏效。至11月初,欧佩克的原油产量连续5个月录得增幅(主要是受尼日利亚、利比亚和伊拉克的产量推动),而美国的石油钻井数却飙升至9个月高位,加上沙特与伊朗矛盾再度激化恐令“冻产”协议流产,导致国际油价一周内重挫10%,创10个月最大单周跌幅。

“降价保市”濒临绝境

须知,“降价保市”策略需要付出极大成本。常年低油价对石油消费大国(包括中国)而言自然是好事,但对欧佩克等纯石油生产/出口国来说,无疑是经济灾难。

这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当属委内瑞拉。该国在查韦斯时代践行“社会主义”,在本世纪初经济增速惊人。其实,查韦斯政府本身并无治国良方,一直依赖丰富的石油储备和高企的油价创收,再大量进口商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然而自油价低落以来,委内瑞拉的经济呈现雪崩式滑坡。因为国家收入大减,委内瑞拉的食品、生活物资进口都直线下滑,人们食不果腹,超市空空如也,社会几乎陷于崩溃状态。

委反对党联盟于去年12月赢得议会选举后,全力推动举行罢免总统马杜罗的全民公投。然而,“国家选举委员会”以反对派此前征集的1%选民签字存在造假为由,叫停了原定10月底举行的全民公投启动程序。马杜罗一面拜访教宗方济各,宣布将与反对党举行“探索性”对话,一面巡回访问阿塞拜疆、卡塔尔等国,寻求以冻产协议让油价止跌回升,甚至表示希望邀请美国参加欧佩克11月底的维也纳会议,以建立欧佩克与美国等非成员国及“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公司”的联盟。

不仅委内瑞拉国运与油价攸关,就连海湾石油巨头沙特也未能幸免于低油价的打击,不得不暂停大型公共建设项目,并动用外汇储备换取现金,以维持国家经济运行和高额的社会福利。根据官方统计,过去两年沙特已经动用了1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外汇存底持续走低;沙特王室还向包括摩根斯坦利、汇丰集团在内的全球金融机构求援,融资规模达100亿美元,此举是沙特王室25年来首次。在国内,沙特人需要支付的水电费用等日常生活开支也在持续走高,皆因政府发放的社会福利大幅缩水。

欧佩克可能会在维也纳11月30日会议上宣布100万桶/日的减产。

以上种种原因,都让欧佩克意识到放弃“降价保市”、执行冻产协议的必要性,而冻产磋商中其实还有一个关键的非欧佩克国家加入,那便是同样饱受低油价之苦的俄罗斯。

本来,俄罗斯就相当依赖石油天然气出口,而在克里米亚危机之后,欧美经济制裁与国际低油价叠加,让俄罗斯经济陷入了长期衰退。正因为如此,早前欧佩克在就冻产计划进行初步磋商时,俄罗斯表现得非常积极。普京多次公开表态称,愿意与欧佩克一同协商提振油价,唯在“伊朗是否一并执行冻产计划”这一点上尚存分歧(沙特坚持伊朗也要加入冻产计划,俄罗斯不以为然)。

伊朗是因为前些年受国际制裁,被欧佩克视为异类,如今刚刚获得喘息之机,于情于理不愿参加冻产。伊拉克则是饱受战争荼毒,希望获得欧佩克冻产豁免(内战频仍的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已得到豁免),以筹措资金与“伊斯兰国”战斗,但它作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要是不参加集体冻产,对于整个协议能否达成影响很大。

尽管就是否豁免伊朗与沙特分歧尚在,普京还是声明已经准备好加入欧佩克正拟摊派的石油冻产计划(俄罗斯与沙特一样,采油已接近最大产能),而该计划有望于11月欧佩克部长会议中正式公布。

“冻产”难敌竞争大势

无论是欧佩克多数国家还是俄罗斯,都希望通过联合执行冻产计划来重振油价,提高本国石油出口收益,从而缓解国内财政危机。但这一构想最终能否实现,还属难料。

首先,石油冻产计划能否长时间执行,是比冻产限额更为关键的因素。如果各国只能在数月内维持冻产协议,随后(不甘市场被美国攻占)纷纷再度增产出口,那么国际油价恐怕又要下跌,传统产油国增收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其次,传统产油国的油井关闭和重启都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这直接导致这些国家不愿大规模关闭油田。而对美国页岩油开采公司来说,其调整产能的方式就极为灵活:因为页岩油井关闭成本较低,在油价低迷时可在较短时间内把产能较低的油井关闭、降低运作成本,然后凭借高产能的油井继续出口、维持市场份额,待油价回升之后迅速重启开采。换言之,美国先进的页岩油开采技术让美国石油开采供应商可以灵活应对各种价格环境,在国际石油市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就令传统产油国望尘莫及。

基于上述原因,美国或仍有能力通过开采技术进步,强化国际原油市场的竞争性,同时扩大美国原油出口的市场份额。这样一来,国际油价恐怕在长期并不会显著回升,而依赖石油出口创收的传统产油国,就始终难逃“石油财富缩水”的厄运。

不过,即便是美国页岩油出产商也不一定能高兴得太久:随着以“特斯拉”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大规模普及,以及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逐步并网发电,石油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重要性将会逐渐降低。

尽管现时仍不能断言何日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将被清洁能源取代,但清洁能源发展的大势始终难以逆转。而在这一领域,美国、欧洲也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与之相比,海湾国家、委内瑞拉和俄罗斯等传统产油国,无疑又输在了起跑线上。

猜你喜欢

产油国欧佩克沙特
来自沙特的新燃料
沙特为何锁定中国?
彪悍的沙特传统舞蹈:边跳边对自己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