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发现诗与人

2016-12-05

南风窗 2016年25期
关键词:殿堂迪伦鲍勃

2016年见证了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节点: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获颁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某种程度上带有政治意义,这是一个文学殿堂精英的无声宣告,诗歌或是文学,被重新放置到一个与人,与普通人紧密相关的位置。与历史上任何时候一样,文学绝非仅关于文学,语言绝非仅关于语言。文学领域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往往预示着革命性的时代变革,比如100年前的1916年,胡适的新诗雏声开始,很多人在嘲笑他的作品《两只蝴蝶》幼稚非常的同时,并没有想到接下来翻天覆地的百年变化,就从新文学革命开始。

鲍勃·迪伦的获奖,被认为是他对于世界民权运动的贡献。人们可能早已忘记,诗歌的经典曾经属于且只属于人间—在中国,《诗经》是民歌的合集,而在西方荷马就是一个游吟盲诗人。诗歌本来就是普通人表达自己的喜怒哀惧,歌颂自然、歌颂爱情、歌颂丰收,哀哭失去、哀哭别离、哀哭灾难的管道。它曾在某个时间段中被禁锢在殿堂里—在精致的瓮中,在村野樵夫触摸不到的空间里。很多人至今认为,诗歌,只和诗人有关,而诗人,则是一群受过特殊训练的艺术家。诺贝尔奖的颁发有一种特殊的隐喻意义,是对整个世界的民权重新回归,知识精英下沉趋势的一个反映。

与此同时,在中国,我们看到了诗歌传播方式随着工具的变革有了质的变化,它在新媒体的传播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塑造着社群,也重新定义着诗歌。诗歌公众号的扎堆问世表明,世界在变得扁平的同时,诗歌与人的距离重新变得靠近。

是时候我们问一句,诗歌对于我们自己,意味着什么?答案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不可绕开的必然是,它令我们重新找回作为人的那个自己,不是社会面具下的自我,不是后工业社会被异化的自己,是真实的、自然的、与人深度联结的那个真我。它在呼唤着你我,寻找生命的深度、广度和应有的意义。

猜你喜欢

殿堂迪伦鲍勃
叩访尘封的殿堂
“上海1934”闪耀首尔艺术殿堂
这些大要案为何摆上了议决国是的殿堂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鲍勃·迪伦
火烈鸟鲍勃可忙了
Barovier&Toso灯饰殿堂
你好,我是鲍勃
鲍勃·迪伦歌词中的社会正义表现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