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里的中国人
2016-12-05朱昌元
书信里的中国人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乐天教授,长期致力于农村、城市社区研究。1988年,张乐天回老家浙江海宁祝会村调研,当老村长把村里几乎所有老账单、旧文件等摊在他面前时,他喜出望外。作为社会学学者,他深知这些泛黄的资料的价值,他说:“理解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理解这段时期内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从此,张教授迷上了“收废纸”。他不辞辛苦地在农民家的储藏室、稻草堆,甚至猪圈、牛棚里“挖宝”,寻找旧账本、旧笔记、旧书信。自2012年起,他已经收集了20多万封被人们当作“废纸”扔掉的旧家书。书信里那些普通的中国人,连同他们的家长里短,都成了某个时代的印记。比如,在400多封寄给上海的曹之明的信件中,我们了解到曹之明是从浙江黄岩到上海工作的,他曾托朋友帮忙出售自行车,还有友人向他打听国库券价格。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特征依稀可见。
张教授说,在他的收集里,还有两个北京运输队的年轻人从1959年到1961年的恋爱书信。“当时看到这些信我很震惊。那是三年困难时期,很多人饭都吃不饱,这两个人却爱得那么热烈。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字里行间展现出的对于爱和美的追求,是非常动人的。”
相关主题:以小见大/历史/时代旧物件,是凝固的历史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最普通、最真实的生活,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水平和运行状态,好比四肢边缘的微细血管也全都与心脏相连相通。旧照片、旧家书、旧账本……凡此种种,真实记录着当时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活气息浓郁,细节特征鲜明,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是凝固的历史。
【名言】●
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淮南子·说山》
历史离去时,有时也十分有情。它往往把自己生命的一切注入一件遗落下来的细节上。细节常常比整体更具魅力。如果你也有情,就一定会被这珍罕的细节打动,从中想象出它原有的那个鲜活的生命整体来。
——作家冯骥才
【故事】●
商朝太师箕子发现纣王生活越来越奢靡,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探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已改用象牙筷了。”箕子说:“用象牙筷,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普通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相关主题:创新/价值/文化/历史独具慧眼,另辟蹊径,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复旦大学张乐天教授可以说是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发现并挖掘“废纸”的独特价值,从旧家书、旧账本等废旧材料中还原生活、提炼历史,让人清晰地看见时代的印记。鲁迅、梁思成等文化名人也都曾大声疾呼保护民间文艺、古村落、古建筑。他们正是具有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才从这些事物中发现历史的信息和文化的传承。
【名言】●
遇到难题时,我总是力求寻找巧妙的思路,出奇制胜。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一个具有天才的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
——法国作家司汤达
在自然科学中,创立方法,研究某种重要的实验条件,往往要比发现个别事实更具有价值。——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
【故事】●
清代蒲松龄寒窗苦读多年,却屡试不第,于是他放弃了考取功名的念头,决定开始另一种生活,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他置办了一些桌椅,在家门口支起了一个茶摊,每天给过路人提供茶水,不收分文,而是请他们讲些传奇故事。蒲松龄耐心听并记录下每个人讲的故事,晚上回家将之整理成文。人们知道蒲松龄有这个习惯后,都乐意来喝茶,分享自己听到的奇闻轶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蒲松龄整理的故事越来越多,他以这些故事为素材写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相关素材】●
英国一家报社曾举办过一项奖金丰厚的征答活动,题目是:假设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人类兴亡的科学家——防止全球性原子战争、保卫地球的原子专家,可以变不毛之地为森林的环保专家,可以解决人类温饱问题的粮食专家,但热气球上只能承载两个人,必须丢出一人,丢哪一个呢?
人们分析了三位专家的研究领域,给出了各种答案,最后却是一名小男孩拿走了丰厚的奖金。他的答案是:把最胖的那位丢出去。一个假设性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小男孩没有像多数人一样从专家的研究领域去分析,另辟蹊径的思考使他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