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有“独”钟——“独立寒秋”与“百年多病独登台”之比较

2016-12-05浦江中学文心全

中学生天地(C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寒秋文心沁园春

■浦江中学 文心全

情有“独”钟——“独立寒秋”与“百年多病独登台”之比较

■浦江中学 文心全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独立寒秋”与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皆有一“独”字,但意境与情感大相径庭。我们可以从意象与背景分析入手,理解作者的情感取向。

※析意象品“独”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秋”不但

是一个季节的名称,还是一个很具有情绪化色彩的词,古代文人用秋天来为“悲”定性,“悲秋”传承下来,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塑造的抒情主体独立寒秋,但空间背景很辽阔,诗人选取的意象皆生机勃勃。湘江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山”之红,“层林”染透,犹如燃烧的火焰,这正是诗人热血沸腾的写照。湘江水“碧透”,宛如一块硕大无比而温润的美玉,清澄透明,这与诗人救国救民的纯净心灵相契合。“红”与“绿”的色彩结合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情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幅奋力搏击的图画,体现了力量的遒劲与态度的豪迈。虽然时值深秋,但诗人在如此情景中的“独立”,冲淡了秋的萧瑟与凄凉感,使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为高大。正如孔颖达所说:“君子于衰难之时,卓尔不群,不有畏惧。”可见,“独立”二字体现的是毛泽东昂然屹立的形象。

杜甫登高所见的是萧瑟的秋江景色:猿声凄厉,天高风急,秋气肃杀。“鸟飞回”伴随的是痛苦、失望、悲叹的情感,“渚清”之“清”写出了沙洲之冷清,“沙白”以冷色调写出景物的苍白,“落木”之“萧萧”,尽显秋之萧条。冷清、惨白、枯黄,这几个色彩词语,奠定了萧条、肃杀的基调。杜甫就是在此意境下“独登台”,加之“百年多病”,不能不让人怆然涕下。因此杜甫的“独”包含了独知人生之悲怆与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可见杜甫独立于天地间,是何等凄凉。

※知人世悟“独”情

知人论世是读诗词的重要方法,诗人的写作意图与情感表达都是人情世事的丰富体现。对毛词和杜诗中“独”字的解读亦可从人物与背景的角度去分析。

毛泽东于1925年创作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那么,那时那人与“独”字有何关联呢?1925年初,毛泽东从上海回到家乡,一边养病,一边大力组织发动了以韶山为中心的农民运动,不仅筹建了农民夜校,而且还创建了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在夏荒时节,又发起了“平粜阻禁”斗争。

毛泽东的活动自然引起当局的关注,当时的《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明确记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乡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粤。”试想,在如此险恶的形势之下,毛泽东来到赵恒惕眼皮底下的长沙,从常理上说,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无谓的牺牲,他不能再“携百侣”重游了。但是,作为一个心怀壮志的革命者,面对敌人穷凶极恶的追杀,依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临寒秋而“独立”,就像柳宗元《笼鹰词》中的“独立四顾时激昂”一样,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勃勃英气、飒爽英姿以及蔑视敌人的非凡英雄气概、昂扬的革命斗志。因此,“独立寒秋”不具孤独之意,而是塑造了一个眸凝秋水长天、思接国家命运,气质非凡、卓然而立的革命者形象。

《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割据又乘机而起,相互争斗,抢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诗人在四川失去依靠,漂泊到夔州,饱经风霜,历经战乱,此时已56岁,垂垂老矣。世道艰难,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壮志难酬,加上与他患难与共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又相继去世,杜甫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独登台”。因此,诗中流露出羁旅异乡、举目无亲、世乱年衰、日暮途穷的悲怆情绪,令人不忍卒读。我们如果掌握了杜甫的境况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就能更好地解读“独登台”所蕴含的情感。

猜你喜欢

寒秋文心沁园春
当一首老歌从耳畔滑过
沁园春·赞中原
诉衷情令·夜花吟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冬天来啦
七绝·寒秋(新韵)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