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园
——基于博弈理论的协同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2016-12-05曲伟
曲 伟
(华北电力大学 科学技术处, 河北 保定 071003)
·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管理·
高校科技园
——基于博弈理论的协同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曲 伟
(华北电力大学 科学技术处, 河北 保定 071003)
高校科技园为产学研耦合提供了平台,科技园内的企业只有通过协同创新和聚合整合,才能够让科技园发挥应有的作用。协同创新就是要使相互独立的部分进行整合,这不但需要提升科研成果质量,还需要政府进行制度创新,为科技园的发展营造更加适宜的制度环境。影响科技园发展的区位条件、融资环境、合作模式以及服务质量等都能够在协同创新的质量上得到表现。目前科技园在发展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行政味道浓、创新能力弱、认识有偏差、文化氛围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推出差异化的制度设计,促进科技园内资源整合力度,强化科技园的聚集力、创新力和辐射力。
协同创新; 聚合整合; 差异化制度; 高校科技园
0 引 言
高校科技园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距离。高校科技园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这是产学研高效整合的一次制度创新。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并至少使得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降低的制度变迁就是帕累托改进。高校科技园在政府提供的平台上,将分散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在这种帕累托改进过程中,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可以便捷地实现转化,企业可以找到可资转化的对象,社会可以从这种转化中得到更多的福利:消费者可以享用创新产品而使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所有资源在该平台上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整合。大学科技园以利益为纽带将各个主体整合在一起,通过理顺各个主体间的关系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活力,在协同发展中各个主体间相互支撑、互为条件。因此从协同角度出发,深刻理解协同创新理念,化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协同创新的突破点,提升协同发展的水平就显得尤其重要。
1 协同创新理论与科技园的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安索夫首先提出的[1-2]。安索夫认为,创新是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相互独立的部分进行整合后而表现出来的原先各自在独立状况下不能达到的新状态,原先独立的主体相互间进行整合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3]。安索夫的协同创新理论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个层面[4]:前者即原先独立的主体在整合后通过取长补短彰显优势,从而达到单独存在时不能达到的目标;协同效应即原先独立的主体整合后原来的优势特征进一步得到强化。图1中展示了两个独立的事物X和Y之间产生的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
图1 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示意图
图中U1~U5为效用线,越是位于右上方的效用线表示效用水平越高。X与Y两种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替代。AB线和AC线为预算线,即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完成X和Y两种事情,AB线和AC线上的点表示资源全部用完情况下X与Y两种事物的配比。A′C′平行于AC,图中从AB线变化为AC线可以视为通过两步完成:其一是AB线旋转为A′C′线;其二为A′C′线平移为AC线。前者是在降低Y事物的情况下换得X事物的增加,可以视为用X的优势替代了Y的劣势情况下取得的互补效应,后者是在X和Y两种事物同时同比例上升情况下达到的状态,可以视为X和Y两种事物的协同效应。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AB线旋转为A′C′,事物X的数量增加而事物Y的数量较少,X对Y进行了替代,在X以自身的优势替代了Y的劣势后,新的X和新的Y的组合通过优势互补达到了一种新的状态,从图上可以看出,X增加的数量为XPXQ。后者是X和Y通过协同发展后通过整合优势而达到的一种状态,在新的状态下X和Y的数量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在U3对应的T点XQXT为正,于是XPXQ+XQXT使得X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这是协同创新所追求的效果;在U4对应的S点,XQXS为负值,XPXQ-XQXS
2 大学科技园的制度创新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的发展历程
大学科技园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的新模式[5]。在探索大学科技园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其制度创新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筹资金、自负盈亏[6]。这时期国家对科技园没有出台正规的扶持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主要围绕“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这个主题进行的,为了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国家开始推出扶持科技园发展的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但这时期的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开始出台有关金融工具、人才待遇、税收优惠以及外汇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度设计开始变得精细化。优惠的政策促进了科技园的发展,很多有实力的研究型大学开始组办科技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建成了很多大学科技园,包括东北大学科技园、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科技园、沈阳工业学院科技园、南京大学工业园等等,在此期间涌现出一批知名品牌,包括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以及东大阿尔派等,大学科技园将科研成果高效地转化成为了社会生产力。在大学科技园发展进程中,在相关制度设计上由最开始的“四自”到后期的精细化制度设计,国家在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问题上给予了更多重视。每一次制度创新都对科技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科技园从首批建设的22个已经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大学科技园能够使最新科技成果迅速社会化,尽量缩短科研成果产出到将其变成社会生产力之间经历的休眠期,让更多能够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产品成为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使社会、高校和企业都受益,这也为高校发展开创了新模式[7]。
2.2 科技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园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产品,其发展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1) 园区区位。高校、政府和企业是科技园得以发展的三个支撑。政府在科技园的选址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合理的布局能够让科技园在相同甚至更少的投入前提下产生更大效果。科技园需要依托研究型大学,而这些历史悠久的大学一般都位于老城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用地是高度缺乏弹性的资源,科技园选址需要政府鼎力协助,否则就会加大科技园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降低科技园的影响力。
(2) 融资环境。发展科技园需要注入较多的原始资金,科技园内都是创新型企业,具有高投资、高回报、高风险特点,凭借这些新兴企业自我积累资金,很难达到较高发展速度。所以政府需要介入科技园的发展,为科技园创造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在此期间要构建起较为完善的风险担保机制,让园区企业能够顺利拿到启动资金,让园区企业能够稳定发展。
(3) 合作模式。高校是科研成果的发明者,政府是使科研成果得以社会化的制度提供者,企业则是将科研成果进行孵化的主体。三者之间合作需要三者从中受益。企业了解社会需求,可以为高校提供最新的课题,使得高校科研工作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政府扮演的角色则是提供服务,解决产品生产、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提供新产品信息,实现产品的供与求之间的信息对称,降低市场风险,缩短资金回笼周期。
(4) 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体现在园区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培训机构以及法律环境等诸多方面,既包括硬件服务也包括软件服务。高新企业在科技园中发展,需要科技园为其提供周到的服务。只有当科技园的聚集力达到了一定程度,更多的高新企业在这里能够通过聚合整合实现创新集群[8],从而释放出较强的辐射效应,才会进一步提升科技园的影响力。服务质量决定了科技园的发展状态与发展方向。
3 帕累托改进目标下的资源聚合与两个事物间的行为博弈
3.1 资源聚合与帕累托改进
高校科技园将很多资源聚集在一起,只有实现较高水平的整合才能够使得聚集在一起的资源进行协同创新。图2表示了M与N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互替代以及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图2 替代关系与帕累托改进
图2中的曲线M0P1P2N0为生产可能性曲线,即在资源完全充分利用条件下M与N两种事物的产出情况,在P1点的时候,与M的产出量M1与N的产出量N1对应,在P2点的时候,M的产出量M2与N的产出量N2对应。两种情况下M和N的量虽然不同,但都能充分利用所用资源,不存在资源不够用的问题,也不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所有点表示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曲线以内的点则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图2中的点Px表示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这时候Px点经过调整向右移动到P2点或者向上调整移动到P1点,都能够在M或者N任何一方的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使得另外一方的情况得到改善,如果Px沿着PxP1移动,N的产出数量保持在N1而M的数量则能够从M2提升至M1。同样,如果Px沿着PxP2移动,则M的数量保持在M2而N的数量则从N1扩展为N2,经济学理论中将这种在利益相关者的收益不降低而自身的状态得到改善的过程称为帕累托改进。图2中在P1P2方向上有更多的N替代M,根据边际收益递减原则,虽然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都能够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但在沿着P1P2方向变动的情况下,随着N的数量增加其边际效用在降低,而M由于数量在减少而边际效用在增加,这就会导致只有用更多的N才能够替代相同数量的M,即用N替代M变得越来越奢侈。在资源聚合整合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这种“奢侈问题”,就说明这种整合存在着效率损失。多种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目标就在于谋求帕累托改进,只有在得到帕累托改进的情况下,具有资源整合可能性的利益相关者才有足够的聚合整合愿望。高校科技园区需要整合多种资源,可以实现高水平的资源共享,不同资源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创造发展条件从而能够创造帕累托改进的情况下,利益驱动就成为资源聚合整合的重要前提。
3.2 两个事物间的行为博弈分析
只有整合在一起的两个事物能够为对方创造发展条件,两个事物才有足够的愿望进行整合。利益相关的两个事物之间整合的时候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考虑问题的,但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只有为对方创造帕累托改进才能够在两者之间实现整合。图3展示了两个事物之间的博弈过程。
图3 两个事物间的行为博弈
在图3中以K和Z为原点的两个坐标系放在一起,图中的曲线K1K1、K2K2、K3K3是K的效用线,离开K点越远表示效用水平越高,同一条曲线上的点效用相同,Z1Z1、Z2Z2、Z3Z3是Z的效用线,离开Z越远表示效用水平越高。从图上可以看出,只有K的效用线和Z的效用线相切的时候,才表示K和Z在某一点上实现了均衡,如图中的E1、E2、E3等都是K和Z达到均衡的点。但是越靠近左下角的均衡点表示Z的效用水平越高而K的效用水平越低,越靠近右上角的点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所以在K和Z谋求整合的过程中存在博弈,任何一方都希望在整合中使自身的效用水平得到提升。于是双方都需要做让步,向图中的区域甲或区域乙靠近,在这两个区域内的均衡点不会使得一方的效用水平过高的同时另外一方效用水平过低。如图中的W点或者V点,虽然K和W在这样的点上具有相交点,但这并不是理想状态,W或者V都会通过向“区域甲+区域乙”的区域中心位置处移动(如图中的J点或者L点),通过这种移动,K或者Z的效用水平都得到提升。图中区域甲中的点,Z的效用水平较高,而区域乙中的点,K的效用水平则较高,只有接近分界线WV的点才能够同时提升K和Z的效用水平,所以WV线也就成为了K和Z的合作愿望线。高校科技园内聚集的各种资源,只有在WV线附近才能够实现高效整合,合作后的各种资源都能够从这种整合中受益。
4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与存在问题分析
4.1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分析
世界上的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是于1951年诞生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科技园,成为美国高新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随后以大学科技园拉动国家科技发展的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1970年欧洲有了剑桥科技园,1974年韩国有了大德科学城,1981年日本有了筑波科学城。各国都看到了大学科技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技园的数量开始翻倍增长。我国的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是1989年在沈阳成立了东北大学科技园,随后相继有了清华大学科技园和北京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企业孵化、人才聚集以及成果转化的基地,为此科技园成为创新创业企业的培养基,使得更多能够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企业在大学科技园中得以诞生,将大学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缩短研发到付诸生产的距离。在科技园内聚集的先进人才通过聚合整合发挥更大的乘数效应,科技园在此过程中自然也就承担起了研发职能和教育职能,研究成果着眼于生产一线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成果更加具有实用性,研发人员在科技园中可以看到何种科研成果是企业最需要的;大学科技园的这种教育功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科研经费的边际效用。
4.2 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行政味道浓,学校直接办企业
大学科技园存在政府、大学和企业三个主体,只有三者协同合作才能够促进科技园发展[9]。从目前情况看,三个主体存在着功能定位模糊和职能角色冲突的问题。大学科技园从本质上讲应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大学并不直接办企业。但从这一点上看,国内的大学科技园都是学校直接办企业[10],而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存在着差别,发达国家的大学科技园主要是通过市场驱动,为创业者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科学家仍然以学校工作为主,在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实体中只是兼职性质,从这个角度看,发达国家的大学科技园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科技园从一开始就带有非常强烈的行政色彩,在运营过程中也是以学校为主体,这虽确保了学校在大学科技园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但由于科技园的市场化进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转化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大学主办科技园,科学家从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分离出来后变成了职业的企业家,科研成果实践化与教学实践化就被完全分离。学校本来应该是一个纯粹的教学科研单位,专门从事科研成果商业化运营需要社会行为完成,学校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层面,让科技园成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耦合的平台[11]。
4.2.2 创新能力弱,收益来源单一
从大学科技园创办的初衷看,科技园的收益应该从科技成果孵化中获得收益,但是目前很多科技园的收益大多来自物业收入,在经营收益、知识产权收益以及市场拓展收益等方面所占比重较低。这实际上就不同程度地削弱了科技园区的知识含量,科技园的创新能力也进一步下降。这样在科技园对科技成果的孵化能力与运营方式之间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根据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经验,高校作为科研的主阵地,以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为纽带,把这些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的实体企业聚集在一起,科技园成为能人贤士的聚集地,科技园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从而进一步促进科技园的发展。在这种运行模式下,科技园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科技园对人才和成果具有更强的聚纳能力,从而也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4.2.3 认识有偏差,忽视中小企业
政府将科技园作为提升区域经济质量的引擎,所以在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强化了政府的引导作用[12-13]。将主要精力放在通过技术产业化构造大型企业创造高税收,从而忽视了大学科技园对中小企业的孵化功能,影响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高校是教学科研的主阵地,虽然在不断产出新的科研成果,但没有能力办大型企业,学校办企业往往从开办小企业的角度出发,难以使高新科技成果得以产业化,科技园主办方的认识偏差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原因。
4.2.4 文化氛围淡薄,缺乏创造活力
科技园不仅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发展大学科技园不仅体现在硬实力方面,也体现在软实力方面。硬实力是通过科技成果的创新力、引领力、辐射力等表现出来的,软实力则是通过吸引力、凝聚力等表现出来的。软实力需要建立在较强的硬实力基础上,在软实力的影响下,可以对具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企业形成较强的激励。但是科技园目前凝聚人才、凝聚企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企业缺乏活力[14]。一些科研成果在科技园中不能找到孵化母本。企业的目标虽然是盈利,但将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需要企业承担风险,在这一点上政府应该对科技园的创新性企业进行扶持,让企业有愿望大胆尝试。不同企业会关注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具有创新实力的大企业能够承担起孵化高新科技成果的责任,所以科技园与企业合作也需要分层,科技园要通过网络平台扩大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企业入驻科技园区,在科技园中营造更强的创业氛围。科技园的软实力得以强化,就能够增大科技园的品牌效应,进而提升大学的影响力。
5 大学科技园制度创新
为了促使科技园高效发展,需要有较为完善的制度支撑,这包括竞争制度、产权制度、培训制度、资助制度、优惠制度等[15],各种制度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科技园区的文化氛围,让科技园具有较高的创新力和持续性的竞争力。科技园建立在市场竞争机制基础上,避免行政力量的影响,竞争制度能够保障优秀的科研成果率先变成社会福利。产权明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投资与受益对称,能够对产权人形成持续性的激励动因,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科技园的发展。培训制度能够让科技园内的企业信息共享、知识共享,使园内人员素质得到整体提升,让科技园的成功运营经验尽快得到复制,提高科技园的整体水平。除了以上制度设计外,对园区建设进行自助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创新企业需要承担较多的风险外,还要扶持园区企业发展,首先为其输血而后让其逐渐有造血功能。税收优惠制度能够让园区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积累,从而有更多的实力创业和创新。
5.1 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发展
图4表示了制度创新与路径依赖间的关系。
图4 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发展
图中TR与TC分别表示制度创新的总收益与总成本,在TR与TC的对比中可以发现,S区域内TC>TR,T区域内TR>TC,在Q区域内TR与TC几乎相当。TR或者TC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斜率为边际收益或者边际成本,只有当制度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制度创新才有意义。在P区域内,由于TC>TR,维持原来的制度相对于制度创新而言收益会更加稳妥,甚至在TR与TC交点右侧的Q区域内,由于制度创新并不能创造更大的利益,于是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创新积极性并不会很高。从经济学理论角度讲,经济人总是会从制度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对比中寻求行为激励,在制度创新的净收益不高时经济人宁愿选择路径依赖。在新兴事物发展的早期,很难从这种事物发展中预测出清晰的收益,所以新兴事物获得较好的发展环境就比较困难。大学科技园就是这样的新兴事物,大学科技园中的很多创新性企业大多处于Q区域甚至S区域,所以制度创新缓慢就成为这些创新性企业成长的障碍。在完全市场条件下,有在科技园内的创新性企业发展到T区域的时候,利益相关者才具有较大的制度创新积极性,但在达到这种状态之前,一些具有发展潜力但没有发展条件的创新性企业已经淡出市场,这对大学科技园的持续发展自然会成为损失。从该层面看,制度创新是所有科技园的社会福利,有利于科技园发展的创新性的制度设计,能够让科技园自身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功能,对人财物的凝聚能力会进一步增强,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发展在互动中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5.2 差别化的制度创新与科技园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后,由于不同产品的弹性有差异,所以对制度创新的依赖性也是有差异的。以税收制度对产出的影响而言,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给相对于需求更加有弹性,买者与卖者各自承受的税收在比例分配上会更加倾向于买者,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产品课税,则通过税负转嫁的方式会有更多的税转嫁给消费者,卖者只是在表面上承担税负。相反如果需求相对于供给更加有弹性,则税负主要由卖者承担,这时候如果对产品课税,则绝大部分税收由商家承担。如果商家觉得承担的边际税负较高,生产产品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这自然会进一步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买家与卖家的税收分摊情况可以通过图5表示。
图5 买家与卖家的税收分摊
在图5中,D表示需求线,供给有两种变化情况:其一是从S11变化到S12,税收为l1,其二是从S21变化到S22,税收为l2。从图中可以看出,S21(或S22)相对于S11(或S12)更加平直从而更加有弹性,但两种情况相对于需求线都缺乏弹性,税收在买者与买者之间的分配比例以及两种情况下卖者承担的比例有所差异。在第一种情况下,税负为l1,即线段E2R,消费者(买家)承担的部分为E2M,企业(卖家)承担的部分为MR,而且MR远远大于E2M,由于这种情况下供给线相对于需求线更加缺乏弹性,所以消费者相对于商家而言在消费产品方面具有更多选择,所以税负主要由商家承担。在第二种情况下,供给线变得相对平直些,即供给线相对具有弹性,这时候的税负为l2,商家承担的税负为MN,消费者承担的税负为E2M,相对于第一种情况,E2M虽然没有变化,但MN 高校科技园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园中利益各方关系的协调也要本着协同发展原则,彼此都要树立服务观念,科技园中的任何一个主体都是其他主体的存在条件。但是优势的资源并不等于优势生产力,在科技园的发展进程中需要考虑园区区位、融资环境、合作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要明确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以服务社会为基本准则。科技园中的各个利益主体既然都是经济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存在博弈,每个利益主体都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问题,在发生冲突时可能会为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彼此合作的愿望就会降低,政府应该营造发展环境,强化合作博弈和降低或者避免非合作博弈。综合各种情况可以看出,科技园仍然存在行政味道浓、创新力不足、中小企业发展乏力等诸多问题,化解这些问题应该是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在科技园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要强调制度创新,并且要重点强化差别化的制度创新,通过资源整合扩大利益主体的收益水平,使得每个主体都成为科技园的受益者,也是科技园的贡献者。政府在此过程中要更多地扮演服务员的角色,使平台更加完善,让科技园中的利益主体更多地自主抉择、自主经营,充当协同发展的生力军。 [1] 邹 波,周文萱,卜琳华.“三螺旋”创新协同效应理论分析[J]. 学术交流, 2013(11): 111-114. [2] 郭传杰. 科技协同创新的深层次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17-18. [3] 范群林,邵云飞,尹守军.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J]. 科学学研究,2014(10): 1569-1579. [4] 容和平,谭 博.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学习协同效应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4(4):123-127. [5] 闫 健.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7): 376-379. [6] 孟祥林,曲 伟.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策略研究[J]. 企业经济, 2014(4): 155-160. [7] 鲍金刚.试论高校实验室在大学科技园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262-265. [8] 王缉慈, 陈 平,马铭波.从创新集群的视角略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 147-154. [9] 刘 广, 余文博, 韩 啸. 大学科技园促进高校师生科技创新创业研究[J]. 价值工程, 2014(36): 241-243. [10] 樊秀萍,赵秋雁.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有限责任的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2008(1): 87-91. [11] 赵 妉.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 34(1):172-175, 179. [12] 顾 新,张义正. 大学科技园-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孵化器[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5): 64-67. [13] 陈兴禹, 王维才, 鲁奇怪. 关于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 93-101. [14] 夏 英,张 勇,贾 芳,等. 大学科技园: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05-108. [15] 杜云翔,吴福根,刘贻新,等.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大型仪器区域化共享平台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33(12):299-303.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Based on Game Theory QUWei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 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park(UCP)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the integration among producing, studying, and researching, the enterprises in UCP only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aggregation integration, can let UCP play a proper rol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o make independent parts integrate together,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which cannot be achieved in the original condi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target,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hat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must be improved but also that government must carry out the system innovation, so as to create a more suitable system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CP. Many things such as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financing environment, cooperation mode and service quality can a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UCP. Now the main problems during the UCP development include: administrative taste being stronger, innovation ability being weaker, understanding being deviated, culture atmosphere being light.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government should launch differentiation system design,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CP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UCP’s agglomeration ability, integration ability and radiation abilit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ggrega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l system;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2015-12-15 修改日期:2016-02-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Y053);河北省教育厅项目(SZ122024) 曲 伟(1975-),男,山西运城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建设,科技企业运营与管理、专利信息分析与应用。Tel.: 18298977429; E-mail:wcx803@163.com G 311; F 406.14 A 1006-7167(2016)09-0239-076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