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新途径
2016-12-05彭昱忠元昌安宁英烈
彭昱忠, 元昌安, 宁英烈
(广西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新途径
彭昱忠, 元昌安, 宁英烈
(广西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依托学科优势,组建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基地,根据“一个目标,两个方面,三条主线,四位一体”、“项目驱动,梯队式和螺旋式发展” 、“循序渐进,逐层推进”等思路和策略,初步建立了以项目驱动的科技实践和创新训练体系,实践和探究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拔尖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有效实现途径和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期望能为地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学生创新基地; 项目驱动; 拔尖人才; IT人才;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0 引 言
高等教育,在我国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逐步迈入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变化过程是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精英教育[1-2]。发展部分精英教育,培养拔尖人才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钱学森之问”更是掀起了大众化教育时代开展拔尖人才培养的热潮[3-7]。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根基。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是21 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环节[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党的十八大都分别明确强调了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为适应新形式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作为我国高教机构的主要成分,地方本科院校也应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使命,不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实践和创新的拔尖人才。本文以广西省属高校广西师范学院智能信息处理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基地(校内称创新工作室)为例,探索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拔尖创新型IT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和模式。
1 本科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内涵
本科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和一般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相比,是介于两者中间的既非纯学术研究、又非纯技能应用,但却都有所兼顾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它除了应具有创新人才共同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心理和素质特征,以及具有应用型人才共同的能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之外,还需具有较好的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9]。社会不断变化,使得当前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拔尖人才的类别都充满着诸多差异,但总的来说,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属于高层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除拥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外,至少还必须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厚的知识底蕴、宽广的专业视野、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具有成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和引领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总而言之,本科拔尖应用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教育基础、有效的思维能力,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工程能力和研究能力,有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良好的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能力;有较强的专业素养、批判精神、创新意识,有勇于挑战与克服困难的精神,有良好的品格修养和团队精神,有较强的交流与协调能力[10]。
2 地方普通院校拔尖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我国部分重点高校在精英教育的意识较早,一些重点名牌大学在精英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上早已先行,比较典型代表有北大、清华、中科大和浙大等[11]。近几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凭借自身优势,举全校之力尝试开展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的精英教育[12-14]。但地方普通高校在资源、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别于重点名牌大学,因此,在拔尖人才培养上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2.1 办学资源不足与质量不高
首先,地方普通高校的总体生源质量远没有重点名牌大学的好,有潜力的优质苗子规模较小。因此,精英的苗子遴选、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无法直接借鉴重点名牌大学的做法。其次,地方普通高校的整体师资水平远没有重点名牌大学的高,因在地理位置、薪资和待遇、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等方面对专业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师资整体业务水平不高,生师比高等问题较突出,学校不易选派出能胜任培养拔尖人才工作的优秀师资为有潜力的优质苗子开“小灶”进行精英培养。再次,地方普通高校的办学经费较有限,许多地方高校想开办和建设本科专业拔尖型人才培养实验班,但由于缺乏经费,工作步履维艰,只好作罢。此外,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环境,而地方普通高校难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以及创先争优、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和谐的校园环境。
2.2 拔尖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
首先,很多地方普通高校因历史等因素影响,习惯了进行大众化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虽然有部分领导和老师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有良好认识并且重视这块工作,努力探索和实践地方普通高校的拔尖人才培养,但没能在决策和管理层全体上真正一致重视,更没能从全校上下的领导到一线教师统一思想,目标和步调一致,形成上下统一合力开展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其次,本科教学是普通高校最重要的工作。但当前所有中国大学在评比和排名时大部分的考核指标都直接与“科研水平”呈正相关,导致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偏重科研而轻本科教学,甚至“惟科研论英雄”的扭曲的大学发展观和高校教师发展观。因此,很多高校和高校教师把本应该聚焦于本科教学和优秀本科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和时间精力偏移到科研工作上,甚至大量挪用了本该用在本科生身上的资源, 以致难以培养出拔尖人才来。
因此,拔尖人才培养的执行过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是自主创新能力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有足量的拔尖创新人才。国家层面已经站在这样的高度进行了顶层设计,还需要各高校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都站在这样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3 难有好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很多地方普通高校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对应用创新型本科各专业拔尖人才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难形成良好的地方普通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2.4 硬标准化教育模式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人才的价值评判的标准往往也过于单一和死板,使得大多数高校在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标准化,导致跟风化和趋同化的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丝毫没有根据人才的个性特点进行设计、实施和评判。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习形式单一,以应试教育为主,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分数论英雄,使现在的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考试的内容则是先前的前辈说的做的,答案走的是标准化的流程[14]。当分数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德育教育和创新教育常常被挤占、冷落、空洞化和形式化。因材施教、个性自由发展,甚至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基本能力与素养的教育等方面,则被淡化和忽略,以致培养出不少高分低能,高学历低素质的“人才”。
3 基于科技实践与创新工作室培养拔尖软件人才的途径
为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应用创新型IT人才的需求,我院从2011年开始,集中优势资源,依托科学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创建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创新工作室),倡导并实践本科生的科技实践与创新教育,营造可激发师生创新思想,呵护创新实践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本科生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科学素质,探索适合地方普通高校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3.1 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工作室定位与目标
(1) 定位。创新工作室是由学院与重点实验室共管,责任教授负责和专业骨干教师共同指导,师生共同组织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团体;是以科学知识与理论为基础,以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为抓手的应用创新型拔尖软件人才的培养基地。
(2) 建设目标。努力创建成基于项目驱动,梯队式、螺旋式地培养和发展,培养一批批理论与实践并进,知识与能力齐飞,综合能力与素质都较高的拔尖软件人才,并以点带线,由线促面,全面提高我院IT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与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型IT人才,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
3.2 创新工作室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策略
3.2.1 总体思路
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与发展围绕“一个目标,两个方面,三条主线,四位一体”“项目驱动,梯队式和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逐层推进”的思路进行,力求把推进本科生的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培养一批批应用创新型拔尖IT人才。
3.2.2 一个目标,两个方面,三条主线
如图1所示。“一个目标”即前面所述的创新工作室的建设目标。“两个方面”是兼顾培养拔尖软件人才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等密不可分的两方面能力。其中,硬实力主要指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软实力则主要指主动获取知识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承压和适应能力等专业素养和能力。“三条主线”是指创新工作室培养拔尖软件人才的三条相辅相成的主要实施线路,包括参加学科竞赛、参加软件系统开发模拟与实践、参加科技创新项目。
图1 3条主线主要内容示意图
3.2.3 四位一体的活动构建
为了培养“厚基础、强能力、能创新、高素质”应用创新型拔尖软件人才,创新工作室要求所有成员在创新工作室内的活动是其课外活动的主导、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创新工作室的四位一体的活动构建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培训和项目等活动的设计根据四结合一体化的思路进行。以创新工作室作为纽带充分利用和协调了学校和企业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思路设计创新工作室同学的活动。在创新工作室的培训和项目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进度的设计上充分考虑相应学生已在课堂所学习过的课程、内容和进度,并考虑后期将学课程及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拟主攻的子方向分小组分层次地设计和开展培训和项目训练,让学生在创新工作室的学习内容不抄课堂上的旧饭,而是深化和拓宽课堂教学的内容,将相关的学科前沿技术和行业工程应用渗透其中。
(2) 能力素质培养四位一体全程化。应用创新型拔尖软件人才,其能力素质不仅应包括知识、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智力因素,还应包含价值观、自我观、生活与工作态度、意志、表达和交际、组织和协调等非智力因素,仅仅是通过课堂和创新工作室的指导、培训和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创新工作室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因此,创新工作室的培训和实践与创新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上不仅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互动,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共同内化为专业能力素质,而且通过引导和安排成员去积极组织和参加工作室内部文体活动、校园学术沙龙、校园软件开发爱好者训练营、校园科技文化节、校园相关学科竞赛等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适当鼓励精力充沛且乐于服务的同学竞选各级学生干部,鼓励学生参加IT企业和行业的调研与交流,让学生通过相关活动的锻拓展与专业相关的能力素质。此外,指导老师还有意识地通过创新工作室集体活动、日常交流、项目指导、项目点评和汇展、专题讲座等环节将素质教育和软实力培养贯穿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之中,加强优良品德塑造,加强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态度的培养,让学生硬实力和软实力全面发展。
3.2.4 以项目驱动的学习和训练
创新工作室在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即以虚拟软件项目、真实软件工程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作为学生学习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及创新能力的载体,驱动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式的教学。入门项目训练要求学生独自完成,而真实软件工程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和部分团队类学科竞赛项目要求必须由项目团队小组合作完成,以在项目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硬实力。项目小组负责人须由创新工作室有项目经验且责任感强的高年级同学担任,其它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项目开展的需要面向工作室内外的同学(甚至包括不同专业)选拔。
3.2.5 梯队式团队建设
为了使创新工作室这个优秀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可持续地良性发展,创新工作室采取“以师导老,以老带新,新老共进”的梯队式团队建设与发展模式。主要措施有:①老成员分方向分项目地在专业知识深厚、专业视野宽广、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项目研发和创新研究工作;②新成员进入创新工作室后先经过两三个月的见习期和基础训练期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主攻方向,然后在专业能力较强和研发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同学带领下进行模拟项目训练和准备学科竞赛;③新成员经过入门学习和训练后就以项目为单元参加团队小组,小组成员的构成打破年级和专业限制,包含老成员和新成员,在项目中,老成员既为小组负责人统一组织和带领项目进展,也当主要的“专家”负责小组成员的具体理论和技术指导,以及经验传承。若从中遇到细节问题和难题则反过来促使老成员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指导教师在项目过程中则主要负责引导、宏观指导、协调,以及项目过程督导与结果的检查和评审;④定期组织多层次的专题讲座和培训、专家座谈、小组研讨、技术沙龙等交流活动,并从中渗透素质教育。专题讲座和培训分为指导教师主讲、企业优秀工程师主讲和高年级专业知识和能力较强的同学主讲等多种层次,专家座谈一般邀请企业优秀工程师参加以让学生对行业和个人发展更深入了解和认识,小组研讨、技术沙龙则通常由高年级同学自行组织和实施;⑤创新工作室通过多渠道筹集经费,每学期都不定期组织所有成员的集体业余活动,包括文体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等,以增进成员间的情谊、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集体精神和主人翁精神。
通过以上举措,工作室成员在指导教师、老生的具体指导下,可逐渐地感悟到学习的快乐和科技实践与创新的魅力,不断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理论知识、实践和创新相衔接。指导教师在业务、生活和个人情感等方面均“传道授业解惑”,师傅倾囊相授、徒弟踏踏实实、勤奋好学,每个成员都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这种团队建设和发展模式既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全方位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职业素养,也对于团队可持续发展、成员个人发展大有裨益,使创新工作室形成“以师导老、以老带新、新老协同发展”的梯队式良性发展格局,促进可持续性地一批批培养拔尖人才。
3.2.6 课内外结合,螺旋式发展
创新工作室的课内外结合,螺旋式发展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学习方法和过程的螺旋式向上,即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再驱动进一步理论学习,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既在专业班级上参加正常的传统教学,也在创新工作室参加学习和训练。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学习基础理论,在实验和实训课进行专业基础实践训练,然后再在课堂上更进一步学习更多更深一点的基础理论,接着继续实验和实训,并逐渐参加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训练。就这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地循环递进地学习;在科技实践与创新工作室内部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也是如此,通过课堂学习基础理论后,在指导老师和高年级同学的指导下,进行模拟项目和竞赛训练,在模拟项目和竞赛训练中遇到问题时再返回找教材和参考资料复习和拓展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然后再回到项目实践,由浅入深,依次循环递进地学习和提高。总之,整个学习过程由若干个循环依次提升所形成的螺旋组成,其中学生在创新工作室的学习和训练与其在专业班级上的传统教学紧密配合,构成了该学生双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见图2。
(2) 整个团队的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以研究方向为中心轴的螺旋式向上发展。通常,每个创新工作室的精英培养原则和指导老师团队建设决定了其应有自己的擅长领域和主攻方向,规模过大或主攻方向太多都不利于工作室的活动开展和长期发展。因此,我院智能信息处理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工作室(简称3I工作室)以智能信息处理为主心轴,并在此基础上分智能图像与视频处理、智能计算与数据挖掘、智能分布式软件与信息系统三个子方向,整个创新工作室的所有模拟项目、商业项目和科研项目的实践训练均围绕着智能信息处理这根轴为中心,在创新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盘旋交替进行,理论知识不断深化,专业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专业视野不断开拓,见图3。
图2 双螺旋上升式学习过程示意图
图3 以研究方向为轴心的螺旋发展示意图
这种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由于学习内容和项目任务多是基于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基础适当扩展知识宽度和深度,学生容易自然引入和吸收新知识,从一个已熟悉的内容和问题进入到新知识点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过程中,并成功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所以,学生兴趣高、主动参与意识浓,绝大部分同学能够跟上计划的进度和达到预期效果。同时,通过不断地探索并完成不断加大的越来越靠近实际生活和技术前沿的各个项目和任务,可从中获得信心,甚至超越自我,使学生能够不断地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和学习的成就感,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源泉。于是,学生也更喜欢挑战自我,不断提出新的学习目标与未来愿景,不断攀越高峰,进入更高层的螺旋。
3.2.7 个体培养循序渐进,群体培养逐层推进
如图4所示,创新工作室通过多方式、多角度和多层次进行学生的能力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常,新选拔进到创新工作室的同学,先参加一些基本入门培训;然后在指导老师和创新工作室学长学姐的指导下参加“蓝桥杯”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大赛等一些难度不是特别大的程序设计比赛,进行一些模拟软件项目的开发训练,以巩固其算法与编程基础,熟悉软件系统开发全过程,积累一些基本的编程和开发经验;然后,逐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参加校企合作项目或创新工作室自主设计的产品开发,参加创新工作室高年级同学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和ACM程序设计大赛等级别和难度更高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软件研发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和工程能力;经过前面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后,就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自己主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跟随导师畅游学科领域研究和技术前沿,培养和锻炼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图4 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示意图
在基于创新工作室的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学习氛围、项目合作、项目成绩成果、成员的就业竞争力、后续专业发展水平等影响、感染、激励周边的同学,增强其学习自信、激发其成才的渴望和奋斗的劲头,促进其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学院在此基础上,适当开展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就自然地辐射到更大的范围,在学院和学校内形成了一个良好学习氛围和创新活动环境,推动更大层面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如图5所示,获得较好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图5 逐层推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示意图
4 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的意义和初步成效
4.1 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意义
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基地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实践平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和培训活动的开展具有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实践表明,我校的3I工作室的建设和发展已明显展示了的其意义和价值,主要包括:①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近五年,我院相关IT专业教师以科技实践与创新,培养应用创新人才为主体,积极进行教研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IT领域人才培养新模式,把大学生的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目前,已成功申报了广西教研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近10篇,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②促进了我校IT学科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创新工作室以项目驱动人才培养的特点,促使指导教师不断地学习新专业知识和技术,拓宽知识面和专业视野,并且紧跟学科前沿,加强与企业联系,和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发与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促进我院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③丰富校园文化。3I工作室为大学生提供了能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研究型”开放学习“平台”,在校园营造了“团结、民主、严谨、求实、创新”的科技实践与创新氛围。此外,3I工作室的活动种类较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且开放性强。因此,3I工作室既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也促进了以科技实践与创新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④以点带面促进学风建设。由于创新工作室的活动和项目都与当前的社会生活、技术前沿紧密结合,所以,学生在参加创新工作室的活动过程中,既要学习有关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又要学习书本以外的其他知识,并通过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不断提高自我、超越自我,深受校内好评和企业青眯。因而,感染和激励了周边的同学积极向上、主动学习、刻苦学习,从而形成了以创新工作室成员为中心逐层影响和带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的良好氛围,促成班风、学风建设的良好局面,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⑤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在创新工作室中学习和训练的学生,其人文和科学素养、专业知识水平、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组织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都会得到大幅加强和提高。因而,也极大地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还为其获得优秀的专业发展能力添砖加瓦。⑥有利于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创新型拔尖软件人才。创新工作室由比较负责任的高水平的教师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科技实践与创新、组织学生研讨交流,使学生得到针对性较强的系统专业科技实践与创新训练,提高其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和工程能力。另外,还能让其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接触学科前沿,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学术追求和对成才的渴望,同时也激发了高校教师培养应用创新型拔尖人才的热情。这为普通院校依托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与条件,建设并利用创新工作室作为小范围的“培养拔尖人才的平台”,开展创新应用型拔尖人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2 我校3I工作室发展成效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之下,虽然我院的3I工作室成立后只有短短四年时间的建设,先后正式招收和培养的学生成员共34人(不含中途退出的6人),3I创新工作室已经凸显出鲜明的特色,已培养毕业三届共21名拔尖软件人才,并已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成果包括:①3I工作室的学生从2012年开始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并在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奖率达到87%,共获奖53项,其中国家级竞赛奖有21项、省级竞赛奖23项、校级竞赛奖9项;②3I工作室的学生参加研发并已投入应用商业软件系统项目8项(其中,校企合作项目3项)参加教师科研课题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和厅级课题1项),并获得了软件著作权8项,申请专利2项,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篇(其中被EI收录1篇);③3I工作室的学生主持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自治区级项目14项和校级项目5项,不重复统计);④2013~2015年已毕业工作了的三届学生(共21人)工作情况跟踪调查结果为:6人考上硕士研究生,8人已入职腾讯、北京超图、金证科技和数据堂等著名的上市软件企业,大部分已成为所在软件企业的骨干(其中有5人已成为项目经理或团队小组长), 薪资水平达到所在企业的中上的级别。这些成果的获得充分表明,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基地为应用创新型IT拔尖人才培育提供了优秀的平台,为地方普通院校培养拔尖人才开辟了有效的新途径。
5 结 语
结合广西师范学院智能信息处理大学生科技实验与创新工作的建设,介绍和总结了依托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工作室的培养应用创新型拔尖IT人才方面的基本策略与实践。在实践中取得的一系列突出成果,充分表明这是地方普通院校培养应用创新型拔尖IT人才的有效的新途径。虽然目前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基地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但是随着学校和学院创新基地和创新人才培养相关措施的不断讨论以及出台,大学生科技实践与创新工作室和拔尖应用创新型IT人才的培养体系会将不断地优化与完善,更值得在其他地方高校推广。
[1] 周晓辉,骆少明.地方高校协调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审视[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31-32.
[2] 杨道波. 地方高校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结合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11, 22(6):47-52.
[3] 段孟常, 吴建华, 李建平,等. 浅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1,34(S1):72-74.
[4] 高晓明.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D]. 兰州:兰州大学, 2012.
[5] 姚聪莉, 任保平. 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及其大学教育转型[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7):9-12.
[6] 贾红辉, 耿美华. 拔尖人才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以学校“钱学森创新拓展班”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 36(z1):12-14.
[7] 孙 梅. 高校拔尖人才培养:问题、价值与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15(6):204-20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9] 覃 利.关于地方高校本科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1,28:185-187.
[10] 禹奇才, 张俊平, 张 灵,等.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22):42-43.
[11] 易 萍. 我国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4.
[12] 李 松,张书洋. 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中外企业家,2014(10):215-216.
[13] 李先江. 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湖北省属高校的实证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2(8):169-172.
[14] 陈晓勇,牛云贺.普通高校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5(21):132-132.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op-notch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PENGYu-zhong,YUANChang-an,NINGYing-lie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A students'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base is build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 of discipline. An init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project driven i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measures that "one goal, two sides, three main lines, quaternity", “project driven, echelon and spiral development", “step by step, layer by layer", to mak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effective way and mode for top-notch innovative IT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practice and is expected to be a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talents.
creative study base; project driven; top-notch talent; IT talents; local universitie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2015-10-08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5JGZ141);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B166)
彭昱忠(1980-),男,广西平南人,硕士,副教授,系主任,研究方向:智能计算与数据挖掘、智能建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Tel.:15577184089;E-mail:jedison@163.com
G 463
A
1006-7167(2016)09-018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