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与血清IgG水平变化及意义

2016-12-05许庆徐元宏

山东医药 2016年37期
关键词:肝病肝硬化分级

许庆,徐元宏

(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22;2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与血清IgG水平变化及意义

许庆1,2,徐元宏1

(1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22;2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目的 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及血清IgG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例慢性肝病患者,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慢性活动型肝炎(CAH)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CB)组、酒精性肝病(ALD)组、病毒性肝硬化(VLC)组各50例,另选查体健康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保肝治疗,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及护肝片,必要时口服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病情严重者予白蛋白、维生素、血浆等营养支持治疗,共治疗28 d。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Child分级评分,并检测血小板IgG、血清IgG,用Pearson相关分析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IgG、血清IgG水平与Child分级评分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CAH组、PCB组、ALD组和VLC组的血小板IgG、血清IgG、Child分级评分均升高(P均<0.05);治疗后CAH组、PCB组、ALD组和VLC组的血小板IgG、血清IgG和Child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CAH组、PCB组、ALD组和VLC组血小板IgG、血清IgG水平与Child分级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及血清IgG水平升高,对二者进行检测可用来评估慢性肝病的疗效。

慢性活动型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硬化;血小板;免疫球蛋白G;Child分级

肝病是我国最常见疾病之一,尤其是慢性肝病,最终会演变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加速,因慢性肝病死亡的人数亦逐年增加[1]。早期发现和监测慢性肝病的发展并予以积极干预十分必要。但对慢性肝病目前尚缺乏特异且敏感的指标来评价病情的严重性及治疗的有效性。目前,免疫紊乱与慢性肝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2]。慢性肝病患者常见血小板减少、脾功能亢进及血液中免疫球蛋白表达异常。已有研究表明,慢性肝病伴发的脾功能亢进使脾脏产生的血小板相关IgG增加,血小板相关IgG通过与血小板膜上相关抗原特异性结合,使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破坏和清除增加,出血风险增大[3]。随着肝功能的丧失及肝肾综合征的发生,血液中IgG灭活和排出减少[4,5]。但对于血小板IgG和血清IgG能否准确和敏感反映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及能否评估疗效仍需研究。本研究通过比较慢性活动型肝炎(CA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CB)、酒精性肝脏疾病(ALD)、病毒性肝硬化(VLC)治疗前后Child分级评分与血小板IgG、血清IgG的相关性,以期为慢性肝病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肝病患者200例,排除不符合慢性肝病诊断标准及合并严重其他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参照《中国肝病诊疗管理规范》的诊断标准[6],将其分为CAH组、PCB组、ALD组、VLC组各50例。CAH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45~76(65.4±10.3)岁,病程1~20(5.6±2.3)年。PCB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46~77(66.1±10.1)岁,病程1~21(5.9±2.8)年。ALD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45~77(66.3±10.5)岁,病程1~20(6.6±2.6)年。VLC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44~77(65.6±10.5)岁,病程1~21(5.8±2.4)年。选择50例查体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4~74(63.5±9.2)岁。各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采用常规保肝治疗,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456 mg/次,3次/d;护肝片(通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44 g/次,1次/d。对CAH患者必要时给予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如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公司)100 mg/次,1次/d,或恩替卡韦(中美上海施贵宝公司)0.5 mg/次,1次/d,口服。对于ALT明显升高者(大于正常上限1倍),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抗炎保肝药物异甘草酸镁(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病情较严重者给予白蛋白、维生素、血浆等营养支持治疗。共治疗28 d。

1.3 血小板IgG、血清IgG检测及Child分级评定 参照文献[2]方法,采集5组空腹静脉血3 mL,分别获取血小板和血清,实验前置于-80 ℃冰箱中保存。采用ELISA法测定血小板IgG,血小板IgG抗体试剂盒由上海抚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IgG,使用WonTech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TA-400型(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采用钒酸盐氧化法测定血清胆红素,采用溴甲酚紫法测定血清白蛋白,采用奎克氏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Child分级评分标准参照文献[3,6]方法,主要包括肝性脑病的有无及其程度、腹水、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5个指标。分数越高提示肝脏疾病程度越严重。

2 结果

2.1 5组治疗前后血清IgG、血小板IgG和Child分级评分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CAH组、PCB组、ALD组和VLC组的血小板IgG、血清IgG和Child分级评分均升高(P均<0.05),治疗后CAH组、PCB组、ALD组和VLC组的血小板IgG、血清IgG和Child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见表1。

2.2 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IgG、血清IgG水平与Child分级评分的关系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CAH组、PCB组、ALD组、VLC组血小板IgG水平与Child分级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5、0.602、0.611、0.619,P均<0.05),血清IgG水平与Child分级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4、0.621、0.624、0.654,P均<0.05);治疗后CAH组、PCB组、ALD组、VLC组血小板IgG水平与Child分级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5、0.622、0.619、0.607,P均<0.05),血清IgG水平与Child分级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3、0.626、0.677、0.681,P均<0.05)。

表1 5组血清IgG、血小板IgG和Child分级评分比较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ALD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与VLC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肝病由于各种损伤因子持续存在,使肝细胞受到慢性破坏形成假小叶,继而进展为肝纤维化,丧失肝功能。本研究考虑到导致慢性肝病的各种损伤因子,将CAH、PCB、ALD、VLC同时纳入研究,以期发现能有效反映慢性肝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检测指标。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阶段,临床主要借助影像学如CT、彩超等检查,或肝穿刺病理评估。肝穿刺病理活检是反映慢性肝病进展程度的金标准[1]。这些检查指标程序繁琐、价格较高,且创伤大,难以进行动态观察。目前,评价肝脏疾病严重程度主要采用Child分级评分[3,6],而Child分级评分主要涉及肝性脑病的有无及其程度、腹水、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等5个指标的综合评分。Child分级评分涉及的评价条目较多,较繁琐,容易产生人为误差和机器误差。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寻找能动态反映慢性肝病严重程度的特异、敏感且简便的指标。

慢性肝病除了进展为肝硬化外,大部分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和脾大、脾功能亢进。研究认为,慢性肝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血小板IgG产生增加。且随着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的丧失,血液中内毒素增加,会进一步诱导血小板在脾脏的滞留和血小板IgG产生,使得血小板在脾脏的滞留和免疫性破坏增加[3,7]。有研究表明,血小板IgG水平与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发展成为肝硬化的患者,血小板IgG显著升高[8]。亦有研究[9,10]表明,随着慢性肝病的进展加重,肝功能下降将致肝脏对血液中IgG的灭活减少;肝肾综合征使肾脏对IgG排泄减少,血液中IgG水平显著增加。然而关于肝脏疾病的严重性与血小板IgG、血清IgG水平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慢性肝病患者Child分级评分的增加,血小板IgG和血清IgG水平亦增加,提示血小板IgG和血清IgG能客观直接反映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且随着治疗后肝功能改善血小板IgG和血清IgG水平随之下降,可见对血小板IgG和血清IgG的检测可动态反映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对于VLC而言,虽然治疗前后其Child分级评分与A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血小板IgG和血清IgG表达水平仍明显高于ALD患者。推测其可能机制为病毒的慢性刺激使得机体致敏和肝细胞持续受损,导致血小板自身抗原和血清IgG的产生增加,慢性VLC患者的免疫紊乱现象可能比其他慢性肝病更严重。

综上所述,慢性肝病导致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可表现为血小板IgG、血清IgG水平异常,且血小板IgG、血清IgG水平与Child分级评分呈正相关。检测血小板、血清IgG水平能准确反映慢性肝病的疗效。

[1] 马海芬,保志军.肝脏衰老与肝脏疾病[J].肝脏,2013,18(1):55-57.

[2] 张昊泽,李萍,徐东,等.系统性硬化症患者血清IgG亚类特点[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4,8(2):101-106.

[3] 鲍森,李孝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因子检测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25):46-47.

[4] 陈平,兰风华,辛娜,等.人血清IgG类抗LDH-4抗体的ELISA检测及其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4(9):1399-1401.

[5] 李世葵,杜贤.肝脏疾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3):261-262.

[6] 贾继东,魏来,侯金林.《中国肝病诊疗管理规范》白皮书(节选)[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3):76-77.

[7] 赵西平.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机制及治疗[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29(1):11-15.

[8] 邵文斌.血小板相关IgG(PA坛G)测定的临床意义[J].陕西新医药,2014,16(11):1357-1358.

[9] 刘宁,刘静,肖军.肝脏疾病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诊断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1(5):1235-1236.

[10] Henao-Mejia J, Elinav E, Jin C, et al. Inflammasomemediated dysbiosis regulates progression of NAFLD and obesity[J]. Nature, 2012,482(7384):179-185.

徐元宏(E-mail:xyhong1964@163.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6.37.033

R575

B

1002-266X(2016)37-0096-03

2016-02-18)

猜你喜欢

肝病肝硬化分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分级诊疗路难行?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