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多糖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2016-12-05戴力王东侠刘岩
戴力,王东侠,刘岩
(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大连 116023;2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黄芪多糖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戴力1,王东侠2,刘岩2
(1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大连 116023;2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同期ICM患者103例,包括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黄芪组54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黄芪多糖,隔日1次,250 mg/次,两组均药物治疗20 天判定治疗效果;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及心搏量(SV)等;24 h动态心电图测定Q-T间期离散度(Q-Tcd);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结果 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85.7%,黄芪组分别为32、19例和9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VEDD均显著降低(P均<0.05),FS和SV均显著升高(P均<0.05);黄芪组6MWD和LVEF均显著增高(P均<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黄芪组治疗后6MWD明显增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Q-Tcd、血清MIF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黄芪组则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黄芪多糖能改善ICM患者的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为缩短Q-Tcd以及下调血清MIF水平。
缺血性心肌病;黄芪多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Q-T间期离散度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因导致的心肌缺血、变性、坏死、弥漫性纤维化,心肌舒张、收缩功能受损,出现以心脏扩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为典型症状的一种常见心脏疾病。ICM的治疗因其病理过程复杂多样,目前仍是临床难题。药物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ICM的主要治疗手段[1]。黄芪多糖是中药黄芪最重要的天然有效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毒、降血糖、抗肿瘤、抗衰老等药理作用[2]。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芪多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管内皮损伤、抗心肌缺血、抗心肌重塑、双向调节血压、抗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3~6]。目前关于黄芪多糖影响ICM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黄芪多糖对ICM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ICM患者103例,男61例、女42例,年龄55~65(61.2±4.7)岁,合并高血脂46例、糖尿病35例、高血压51例。ICM的诊断参照《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规定的诊断标准[10]。纳入标准:①初次诊断,临床症状出现3~6个月,且未接受冠脉介入治疗;②NYHA心功能评级为Ⅲ级;③左室射血分数(LVEF)≤45%;④超声检查可见左心室扩大。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及对注射用黄芪多糖过敏者。所选患者随机分成黄芪组54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予ICM常规治疗,包括静卧、吸氧等支持手段,药物治疗包括应用硝酸酯类、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洋地黄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在此基础上,黄芪组予注射用黄芪多糖250 mg,以生理盐水溶解后缓慢静滴,隔日1次 。两组均治疗20天。
1.3 相关指标观察 ①临床疗效:依据NYHA心功能评级标准判定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临床疗效,心功能评级达到Ⅰ级及以上为显效,心功能评级达到Ⅱ级及以上为有效,心功能评级未改善或者降低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患者总例数×100%。②心功能相关指标:采用心脏彩超等检查项目记录6 min步行距离(6MWD)、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及心搏量(SV)等指标。③Q-T间期离散度(Q-Tcd):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由心电工作站分析软件获取最小Q-T间期(Q-Tcmin,最慢窦性心律时的Q-Tc)和最大Q-T间期(Q-Tcmax,最快窦性心律时的Q-Tc)。Q-Tcd=Q-Tcmax-Q-Tcmin。④血清MIF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IF。收集ICM患者治疗前后检验科检查残余血样(每例2~3 mL,-80 ℃保存)分离获得血清样本,利用MIF ELISA检测试剂盒(ab100594,Abcam,上海),检测血清MIF水平,具体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85.7%,黄芪组分别为32例、19例和9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 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Q-Tcd比较 对照组与黄芪组治疗前Q-Tcd分别为(52.3±10.8)和(54.3±12.6)ms,治疗后分别为(47.2±11.1)和(31.2±7.7)ms,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Q-Tcd无明显变化(P>0.05),黄芪组则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
2.4 两组血清MIF水平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34.5±8.2)、(29.0±10.4)ng/mL,黄芪组治疗前、后分别为(36.1±7.7)、(14.8±11.2)ng/mL,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血清MIF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黄芪组则显著降低(P<0.05);两组血清MIF水平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黄芪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动物实验表明,黄芪多糖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对心衰具有显著治疗效果[7~9]。本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治疗20天黄芪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黄芪组LVEDD显著降低,6MWD、LVEF、FS和SV均显著升高,而对照组只有LVEDD显著降低,FS和SV显著升高,且改善幅度不及黄芪组。6MWT是一种具有简便、安全、经济等优点的,用于检测患者心功能的临床常用检测项目,其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较高,亦常被用于评价药物或干预措施的治疗效果[10]。本项检测中6MWD增高说明患者心功能有所改善。LVEF是指SV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的百分比,可用于评判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预后、手术风险预测以及治疗效果,目前已成为评价左室收缩功能最常用的临床指标。本研究黄芪组治疗后6MWD和LVEF显著增加,而对照组则变化不明显,提示黄芪多糖可改善ICM患者的心功能。与前述黄芪多糖可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报道一致。
Q-Tc反映心室去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时长,Q-Tcd是Q-Tc的离散度,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即心肌细胞复极的均匀程度,该指标增加往往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研究显示曲美他嗪可通过降低Q-Tcd改善ICM患者心功能[11]。本研究发现黄芪组治疗后Q-Tcd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提示黄芪多糖可能通过降低ICM患者Q-Tcd、改善心肌复极的均一性,从而改善心功能。
MIF是一种重要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研究发现,MIF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12]。MIF水平上调在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清中也被发现[13]。本研究结果黄芪组治疗后血清MIF水平明显降低,这与刘援等[13]的研究一致。提示黄芪多糖改善ICM患者心功能可能是通过下调血清MIF水平实现的。另有研究[14]显示,黄芪多糖可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或抑制Na+-K+- ATP酶活性等机制而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这些观点在ICM患者群体中有待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黄芪多糖ICM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缩短Q-Tcd以及下调血清MIF水平。
[1] 李新立,周艳丽.缺血性心肌病[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7):495-497.
[2] 何文涓,袁志坚,何晓升.黄芪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33(5):692-694.
[3] 张灼,陈立新,宋崇顺,等.黄芪多糖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2(14):33-34.
[4] 李冬方,何小丽,都基莎,等.黄芪多糖心血管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3):586-587.
[5] 吴梅,谭睿.黄芪多糖研究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3,28(1):17-22.
[6] 张舒,史平,马麟.黄芪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肌病终末期心衰短期疗效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2):297-298.
[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5-16.
[8] 王意兰.黄芪多糖对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四川医学,2010,31(6):719-720.
[9] 杨志霞,林谦,马利,等.黄芪多糖丹参酮对慢性心衰大鼠MIF表达的调控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9):1214-1217.
[10] Rubim VS, Drumond Neto C, Romeo JL, 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the six-minute walk test in heart failure[J]. Arq Bras Cardiol,2006,86(2):120-125.
[11] 程江涛,校卫东,胡育才,等.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及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8):22-24.
[12] Zernecke A, Bernhagen J, Weber C.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Circulation, 2008,117(12):1594-1602.
[13] 刘援,余细勇,林秋雄,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11):1169-1170.
[14] 闵清,白育庭,劳超,等.黄芪多糖对大鼠心肌缺血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921-9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500304)。
简介:王东侠(E-mail: wangdx1980@aliyun.com)
10.3969/j.issn.1002-266X.2016.36.015
R541
B
1002-266X(2016)36-0049-03
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