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家庄探寻:触摸聊斋文化历史余温
2016-12-05闫盛霆郗文娇
闫盛霆 郗文娇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委宣传部 淄川 255100
蒲家庄探寻:触摸聊斋文化历史余温
闫盛霆 郗文娇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委宣传部 淄川 255100
一部书、一部曲、一座故居,这儿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
491篇故事、14种曲牌、1000多幅题字画,这儿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这儿是蒲家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东的一个小村庄,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北民俗风情胜地、山东省首批传统村落。它是鬼狐故事之乡,它是聊斋文化之乡,也是聊斋俚曲之乡。
故事之乡
进入蒲家庄,沿街的村居都还保持着几百年前的样子,路两旁排列着高大齐整的门楼,脚下是青石板铺的街道。整个蒲家庄以东西大街、南北大街为轴线,使得村落呈田字形对称分布,完整体现了古代中轴线对称布局的传统设计理念。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行走不远,即可看到树冠高大的三棵古槐盘根错节耸立路边。因这三棵古槐,始建于宋代的蒲家庄曾被命名为“三槐庄”。明代中期,因该村蒲姓居多,便以姓氏命名为蒲家庄,沿用至今,这是典型的宗族古村落,村内八成以上的村民都是蒲姓。
蒲家庄地方不大,站在东西向唯一的道路中间几乎可以看清村内东西北三个大门。村子原有“围墙”,建有四门。东门曰“仙乡”,西门曰“平康”,北门曰“景徵”,南门曰“葵阳”,随着岁月风剥雨蚀,目前西门、北门、东门保存较好。
蒲家庄名声不小,蒲松龄的491篇聊斋故事给世界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以启蒙,也让蒲家庄蒙上了神秘色彩,吸引无数人来此追寻文学先贤的履痕遗风,领略鬼狐仙妖的奇幻世界。正如陶钝题词“蛰居淄上弃功名,假借鬼狐说世情。遗著蜚声国内外,斯文谁不慕松龄。”
蒲松龄正房 闫盛霆 摄
蒲松龄汉白玉塑像 闫盛霆 摄
小巷中的一排排老宅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而青砖黛瓦间,隐藏着淡定。这里交通便利,街道曲折,农舍错落有致。进入古巷,一座显眼的明清特色的四合院吸引人的眼球,镶嵌在墙上的6个拴马石告诉人们这是少有的殷实富裕之家。四合院的大门木雕工艺精湛,青砖黛瓦依然留存。拾阶而上,大门两边又有两座庭院。推开房门,厚重的木梁横亘在房顶,整个房顶全部用木头铺就,即使在现遗存的老房子中,这种也为数不多了。阳光下,灰色的雕花木棂门窗,土坯覆盖、有些斑驳的石墙无不浸透着历史的沧桑。而大门后用来固定门栓的石头桩已经在岁月的打磨下显得光滑锃亮,不知道它曾窥得多少历史变迁。
小巷旁还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土坯房。土坯已经裸露,但房子冬暖夏凉,依旧完好,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现在的房子盖得越来越高,面积越来越大,但是和这些老房子相比,我们的房子少了些柔情,钢筋水泥毕竟是冷冰冰的,没有温度。”游客们纷纷在土坯房前拍照留念,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西门沿青石铺满的乡村小路东行至村中,一座具有典型北方农家院落风格的故居映入眼帘,这就是蒲松龄故居。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有瓦舍茅屋,花丛瓜架,四块像形石寓意“山”“明”“水”“秀”,既有书屋情趣,又有农家风味。一丛青竹旁,蒲松龄先生的雕像捻须微笑,面对着慕名前来的参观者。穿过八角拱门,古朴而神秘的“聊斋”便映入眼帘。“一斋有天地,遗象肃清高”,就是在这普普通通的三间小屋里,蒲老先生创作出花姑子、婴宁、聂小倩、黄英等等一个个鲜活生动、性格各异的聊斋形象,惹人怜爱。
在村东的聊斋城内,狐仙园、聊斋宫、牡丹园等50多个景点,展现出《席方平》、《小翠》等100多个聊斋故事,声、光、电的巧妙结合,再现了《画皮》、《尸变》等聊斋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人妖鬼狐的世界。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电影《倩女幽魂》、《画皮》等300多部艺术作品在国内外颇具影响。
雪中柳泉 闫盛霆 摄
文化之乡
狐仙伴游 闫盛霆 摄
蒲家庄自古名人辈出。蒲氏家族的远祖蒲鲁浑、蒲居仁在元代时曾任般阳路总管,高官厚禄、家族兴旺,六世祖蒲永祥以道德文章并佳而在乡中享有盛名,高祖蒲世广才冠当时。村内有一处老房子,衰草离离,青砖搭造的门楼还能看出当年风貌,据说这是蒲震的故居,有一个说法认为他就是《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西周生。到了明崇祯年间,一代文言短篇小说大师蒲松龄先生出生,写出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聊斋志异》,聊斋文化应运而生。
蒲家庄是蒲松龄出生、写作、生活和最终的归宿地。他的一生除了外出教书,大部分时间都在庄里,在这里他完成了8卷 491篇约40余万字的《聊斋志异》。以《聊斋志异》为核心,蒲家庄形成了独具了独具特色的聊斋文化,谈神说鬼为这座小村庄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蒲松龄屡试不第,72岁时才依例补为岁贡生,他的坎坷经历、高风傲骨引来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的感慨咏叹。郭沫若、老舍、田汉、叶圣陶、乔羽、张友渔等文化名人创作了一千多幅字画题咏蒲松龄。他们当中有文学家,有古建筑专家,有词作家,有法学家,身份不同,却都对聊斋充满喜爱。梁漱溟先生称赞“蒲氏所书,固是旧文学小说之伟大殿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自称是蒲松龄的传人,说“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化尘埃。”《阿英》《黄英》《连锁》《葛巾》等形象在丰子恺、李苦禅等画家笔下多有体现。
故居门口青砖黑瓦,黑漆大门,正对面是一家“聊斋志异”主题的店铺,名为三益堂,里面的内画瓶、画册、字画、奇石等大都与聊斋故事有关。据店主吕杰介绍,这家店铺是在自家旧房基础上改造而成,院子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不能随便舍掉。在通往西门的街上共有古玩字画、内画等店铺11家,离故居不远处是蒲松龄第十二代孙先华艺术创作室,作为蒲氏后人,蒲先华执着于书法艺术,曾耗费两年心血手抄《聊斋志异》全书,为这部巨著的传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聊斋俚曲国家非遗传承人蒲章俊聊斋城内免费为游人演唱聊斋俚曲。 闫盛霆摄
俚曲之乡
“问奴家,问奴家,现住广寒王母家……”,蒲家庄的聊斋园内,蒲松龄第11世孙、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正在免费为游人演唱俚曲《迓迓油》。在这间100多平方的茶座里,80多个座位经常坐满,甚至有游客站在门外听唱。
蒲松龄重情义、性朴厚、嫉恶如仇、同情民苦,但是《聊斋志异》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读懂,他便做俚曲供民间传唱。他借用当时流行的民间小调进行再创作,经过填词而成为用淄川方言土语演唱的说唱作品。蒲松龄创作的俚曲共有14种,唱腔近60个,现在能唱出来的还有十几个。聊斋俚曲是被称为中国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其文学、音乐价值可与《聊斋志异》比肩。
“小时候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很大一部分娱乐活动就是唱俚曲。”蒲章俊说。耳濡目染,他六七岁时就跟着老爷爷学唱俚曲。可喜的是,随着保护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俚曲、哼唱俚曲。“只有一位游客,我们也唱。我家的祖训就说俚曲要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蒲章俊说。
“正月里,梅花娇,春雪飘,又是春光上柳条,家家闹元宵······可怜俺望家乡,万里遥。”在通往北门的小巷中,也传出了俚曲的哼唱声,演唱者是92岁的吕佩琦老人,他唱的是俚曲《磨难曲》选段。在淄川区,能原汁原味哼唱聊斋俚曲的人已为数极少,这么大年龄会哼唱俚曲的也仅剩他一人。
乡俗民风伴古韵,聊斋故事醉游人。行走蒲家庄,在明清的建筑与文学艺术之间,与蒲松龄擦肩而过。一边体验蒲松龄笔下的鬼狐世界、冥冥仙境,一边聆听传唱三百年的聊斋俚曲,整个人都好像融入到了蒲松龄生活的年代中。希望这种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