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明:让世界看见伟人故里
2016-12-05黎洪刚
文/黎洪刚
郑继明:让世界看见伟人故里
文/黎洪刚
在世纪伟人邓小平故里四川广安,有这样一位摄影人,他叫郑继明,是广安市公安局的一位民警,也是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广安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34年前的那个春天,他从拍摄第一张小平故居的黑白照片开始,如今他的足迹已踏遍了广安城乡的山山水水,所拍摄的作品在全国近百家报刊发表了3000余件,其中800余件作品获得了全国、省、市级的特别奖、银牌奖、优秀奖、鼓励奖和入选奖……
这样一位摄影名人,作品之多肯定是让人瞠目结舌。但是,让所有人感到震撼与惊讶的是,郑继明的作品全部是记录小平故里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城市发展变迁的,没有任何其他。
第一张黑白照片
郑继明曾经当过兵,扛过枪、打过高射炮,在他自己看来,从来没想过有一天,相机居然会成为自己的“武器”。
“那时能当兵是件很骄傲的事。”郑继明说,当兵是他从小的愿望,1972年年底他未毕业就和同学一起报名参军了,“大家到了部队第一件事就是拍张照片寄回家,既是给家人报个平安,也是让家人了解部队的情况。”郑继明说,他第一次接触到照相,就是在部队的时候,当时大家兴致都特别高,把摄影师围得团团转。“这张照片我现在还完好地保留着,这是青春的记忆,也是我对摄影的最初体验!”郑继明笑着说。
“三个月军事训练、三个月业务训练,还有就是政治学习……”回忆当时的情景,郑继明至今仍觉得很自豪,他说,部队的生活单调又很充实,让他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坚持。部队的战友来自天南海北,三年的部队生涯让郑继明认识了很多战友,那份战友情纯真而永恒,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依然保持着联系。而让郑继明走上摄影之路,也正是因为战友的一句无心之言。
那是1982年的春天,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复苏,人们对小平同志的爱戴之情愈显深切,一时间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小平故居便成为了人们自发旅游的目的地。郑继明有一位在深圳的战友有一天寄过来一封信,字里行间里满是对小平的崇敬之情。他说:“老郑,我一直都想来广安看看,但苦于没有时间,你能去牌坊村照几张照片来,让我先过过瘾吗?”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照相机还是奢侈品,但是凑巧的是,郑继明当时在广安县检察院从事勘查摄影工作,手里刚好就有一台相机。听战友这么一说,郑继明不由得一拍脑袋,自语道:“我可是小平家乡人,得天独厚的条件啊,我何不去多照点相,让更多的人看看我的家乡广安呢!”
第二天,郑继明就骑着一辆三轮摩托车,风风火火地来到小平故居门前,拍下了一张小平故居的正面黑白照。“我记得那天恰好是正午,太阳特别大,我也不知道怎么的,当时拍的是一个散射光。”郑继明说,那个时候,他根本不知道构图和正确曝光,就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拍。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张照片,让郑继明从此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发烧友的执着
照片拍好后,郑继明兴致勃勃地去冲洗了十多张,分别给战友寄过去。
尽管这张照片现在看来有些“业余”,但是郑继明的战友们却非常高兴,一个个来电来信都充满了赞美之词,说是终于看到了广安,还说让他多角度地多拍点。“能宣传家乡广安,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从此之后郑继明的业余生活就多了一件事,那便是没事就到小平故居去转悠,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也无意中留下了许多非常珍贵的资料。
1984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郑继明拍摄了一幅反映公安民警的生活照片,试投《四川公安》杂志被采用,郑继明高兴而激动,对摄影更加热爱,更加迷恋,很快成了有名的发烧友,从此踏上了漫长的摄影之路。开始,经过自学摄影理论的他,对自己的摄影作品在艺术上总感不足,而构图、用光等方面过于平淡,照片的深层次内涵更无法表现出来。他深知自己知识的贫弱,而且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将永远无法使自己的摄影作品走向成熟和升华。
为此,郑继明于1988年8月自费参加了中国摄影函授学院摄影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他刻苦钻研摄影技艺,虚心向摄影界老前辈请教,然后,花费数千元购回大量摄影书籍和器材以及暗房设备;同时利用闲暇时间,起早贪黑、细心阅读、反复咀嚼,往往到夜深人静之时,仍不肯休息……经过一年的努力,郑继明的摄影理论基础夯实了,现场拍摄和暗房操作的实践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了。后来,随着数码产品的不断升级和普及,郑继明为了方便保存和研究,还买了笔记本电脑,自学了绘声绘影等软件。
作为一代伟人邓小平的老乡,郑继明切身感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制定的好政策给广安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认为,邓小平同志从小离开家乡,再也没有回来,作为小平家乡的摄影爱好者,自己有责任向邓小平同志报告家乡的变化。为此,1990年8月,郑继明从千余幅自己拍摄的图片中,精选出86幅图片,汇编成《小平故乡风情》画册,作为生日礼物寄往北京,献给邓小平同志。不久,中共中央军委办公厅来函告知,已将画册转送邓小平同志。
得知这一信息后,郑继明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光。“拍广安,赞广安,让更多人看见广安!”他在心里坚定地对自己说。
一张照片拍了十八年
一台单反,一辆三轮摩托车,那段时间,郑继明充满了激情,每天只要一有空就风风火火地跑来跑去。
只是,照片拍来拍去,郑继明却始终没有一张最满意的小平故居照。为了这一张照片,他一拍就是十八年。这十八年来,郑继明无数次地奔波在广安县城到邓小平故居的崎岖山路上,顶酷暑、冒严寒反复拍照,还研究出在不同的季节,树、竹的色彩变化,不同的光线、角度的实际拍摄效果,以及采用什么工具拍摄才能获得最完美的艺术作品等。1988年夏季的一天,为了拍摄俯瞰小平故居的照片,郑继明还联系了一辆消防车,把它开到了小平故居门前。
那个时候的消防车只配备有伸缩式木梯,最长可达十余米。为了达到拍摄高度,郑继明将木梯搭在蓄水罐上,一步一步颤悠悠地爬了上去。“现在想来,才觉得有些后怕,因为一旦摔下来,不死也得残废!”郑继明笑着说,那个时候他根本没想那么多,一心只想拍摄一张好的照片。而这,也让他第一次收获了惊喜。
照片拍好后,郑继明进行了批量冲洗,正面上方加上了“邓小平同志旧居”镏金字,背面注有邓小平故居的简短说明。郑继明自己也没想到,这张照片竟先后加洗了很多次,对外卖出了数千张。
同样的事情,2000年的时候,郑继明又干了一次。当时,郑继明把自己固定在升降机臂上,在高达几十米的高空中进行多角度拍摄。这张邓小平故居的全景照,可谓郑继明花费心血最多、时间最长、拍摄费用开支最大、他本人也最满意的一幅优秀作品,曾被全国多家媒体采用,还被采用为“邓小平故居留言簿”的封面。
一张照片,拍了十八年,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向外人一一道出。不过,郑继明显然乐在其中。他说,即使再来十八年,他依然会一如既往地拍下去。
让世界看见伟人故里
这些年来,郑继明大量的摄影作品被用于对外招商引资、城区主要灯箱广告、画册及旅游商品。他拍摄的《小平故乡风情》系列照和《路在脚下》《对话》《幺妹的心事》等作品,先后被《人民日报》等报刊采用;创意设计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邓小平光辉业绩展览中,曾作为展标在川渝巡回展出;邓小平100周年诞辰之际,发行的40余种、多版本的专题邮册和纪念封,也主要采用郑继明的摄影作品,达一百余幅……
每每说起这些,郑继明的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感。“让世界看见伟人故里的发展与变化,是我最大的梦想!”郑继明说,小平说“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这些年来广安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他想做一位忠实的记录者,记录下广安的每一个变化。
这些年来,郑继明利用双休日和闲暇时光,奔走于秀丽的山川和希望的田野上。为拍好华蓥山的风光,他经常自带干粮上山,饿了,啃一口干粮;渴了,喝一口泉水。为等待拍摄一幅好作品,他时常选择最佳时间和最佳角度,手被刺棘划伤,衣服被刺棘剐破,同时还要承受蚊虫叮咬的痛苦;在拍摄城市建设风貌时,他反复攀登于广安城区的每一幢大楼,用辛勤的汗水和艰辛的劳作,尽量把辖区内的美丽风光、民俗民风和伟人故里的人文景观、交通发展、城镇建设猎入镜头。
在郑继明所拍摄的所有照片中,有一张名为《天地双雄》的照片,拍摄于华蓥山宝鼎。当时,郑继明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看见天空的云彩正在缓慢地变化,他心里突然就有了一个奇异的感觉,于是便拔腿飞快地向山顶奔跑。当时正巧是香客朝山的时段,一路上有许多人。眼看着云彩变幻越来越快,他心里一急,便走了一条小路,没承想差点掉下山去,小脚趾头被一块石头压得眼泪直流也浑然不顾。当郑继明跑到山顶的时候,天上的云彩刚好形成了一头石狮的样子,和宝鼎石狮遥相呼应。“如果晚一点,这张百年难遇的好照片就没了!”事后,郑继明完全没有意识到当时的危险,只是沉浸在好作品的创作激情中。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你内心影像的投射。比如,你为什么会选择那样的背景,你为什么会选择那一刹那按动快门。”郑继明说,布列松说“决定性的瞬间”,他觉得可以看做是“决定性的情绪”。长期琢磨了一些事情后,他觉得很多的照片都有特殊的情绪,都是内心的呈现。
“我为什么只拍广安,因为这里是世纪伟人的故里,我想用镜头为广安走向世界架起一座桥梁,亦为世界了解广安敞开一个明亮的窗口。”说这话时,郑继明的眼里满是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