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惠友华:“要珍惜今天”
2016-12-05
惠友华,1921年6月出生,陕西省延川县人。1935年8月参加革命,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陕北延川县警卫连通讯员、山东海陵独立团一营医生、解放军一纵二师卫生处保健股股长、辽阳市药政处处长、辽阳市医药公司经理。1979年12月离休,离休前系辽阳市医药管理局处长。2016年7月22日去世,享年95岁。
1935年,陕西延川县,14岁的惠友华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了漫漫革命征途。今年春天,惠友华回忆起80年前的往事,仍然兴奋不已。
他曾在“新兵蛋子”时给罗瑞卿做过内勤;他经历了17年的枪林弹雨,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他只走了一小部分,多少先他革命的战友提前倒下……有人说他命大,他却说,自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活下来是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他告诉年轻人,“要珍惜今天”。
“我要去参军”
1921年,惠友华出生在陕西省延川县贺家河村,是家中的老大。父亲给村里的富农家犁田种地,兼做一些杂工,累死累活一年到头的收入少得可怜,别说供孩子读书,连喝粥都成问题。
惠友华幼年丧母,继母对他很严苛,除了家中的活计外,他还要帮父亲给富农家干活。放牛、打柴,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1935年,惠友华14岁,仍然身体瘦弱、个子小,只读过一年书。惠友华感觉到,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当时,红军在陕北的力量逐渐壮大,解放了延川县周边数个县城。红军来到贺家河村,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还帮乡亲们打扫院子,纪律严明。年长他9岁的叔叔惠明银说:“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杀富济贫,一定能带穷人闯出一条生路来。”邻居李士俊与惠友华同龄,家里的境况和他也差不多,三个人偷偷商量:“咱们参军吧,起码能填饱肚子!”
“我要去参军!”惠友华在父亲面前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你还没枪高呢,谁要你?”父亲并不希望儿子离开家,因为他只有这一个儿子。
但第二天,惠友华穿着打满补丁的破布衫来到镇上,成为县警卫连的新战士。
“恨不得早点冲上前线”
到县里报到的“新兵蛋子”共有60多人,都是本县的农村孩子,大家被编成了两个排。
惠友华年龄太小,什么事都不懂,每天在连长的带领下进行严格训练,包括跑步、攀爬等项目,空闲时听连长讲行军打仗的故事。连长手里没有教材,讲的都是实战,新兵们听得热血沸腾,“恨不得早点冲上前线”。
当时,罗瑞卿同志在陕北工作,警卫连归他直接领导,惠友华被选去做罗瑞卿的内勤。“一点也不想家,每一天都很新鲜。”惠老说,当时罗瑞卿30岁左右,办事利落,“跟他能学到很多东西。”
烧水、扫地,这些工作对惠友华来说不算难,但人生第一次炖鸡,让他给“演砸了”,这让他终生难忘。领导吩咐给伤员炖鸡,惠友华买来鸡,宰杀并收拾干净,点火开炖。
“看过鸡跑,从来没吃过炖鸡,更别说烹饪啦!”没尝过鸡肉是什么味,惠友华糊里糊涂地把鸡炖好了,并盛给伤员们吃。
“这鸡怎么没有汤呢?”“汤?倒啦!”惠友华的回答,差点把伤员们气倒。
打这之后,惠友华才知道,鸡汤能用来补身体。不久,他被调到野战所,做起了看护员。
“大不了和土匪拼命”
惠友华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在陕甘苏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惠友华逐渐接触到那些从革命老区走过来的老红军,他们爬雪山,过草地,不知多少人倒在了长征途中。“我总觉得,我是幸运者。”惠老说,虽然自己也是红军战士,但比起为革命献出生命的战友们,自己的付出不值一提。
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实行第三次“围剿”时,惠友华第一次到战斗现场。在直罗镇,红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猛烈还击,共歼敌1个师又1个团,俘敌5000余人。
“我是新兵,没直接上前线。”惠老回忆,敌军撤退后,他看到镇上一片狼藉,老百姓房屋被烧,死伤士兵随处可见,战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第一次亲临现场,才知道什么叫恐惧。”
在做工兵部卫生员期间,大部队在前面行进,护送伤员的后勤人员被甩在了后面。行经一座山林时,后面传来了枪声,惠友华负责的伤员喊道:“你快跑吧,别为我这样的丢了性命!”
战士们哪里听得进去,拼命地向大部队追赶,殿后的战士用仅有的几件武器与敌人对抗。大部队闻讯后调头杀了回来,双方短兵相接,敌人根本没有反抗能力,原来是当地的一股土匪。
伤兵们经此一战,无不对卫生员高看一眼。
“我那时也没练过枪,大不了和他们拼命,绝不能把伤员扔下。”惠老叹道,那些伤员因冲锋陷阵而负伤,如果遇险后将他们抛弃,“那还叫人吗?”
“恨透日本鬼子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惠友华所在部队进行了整编,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给不可一世的板垣师团以沉重打击,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惠老说,我军伤亡很大,“恨透日本鬼子了”。
当时,部队消灭了板垣师团辎重运输部队,俘虏了两个日本兵。惠友华在野战医院负责护理照顾这两名俘虏。“我恨不得把他俩全杀了,多少弟兄死在鬼子枪下!”但上面有命令,必须优待俘虏,给他们打饭,提开水。有个日本兵还吸烟。“管我要烟,我就得出去给他买。”那时惠友华有些小情绪,“俘虏还神气什么?小心老子杀了你!”
野战医院在镇里,日本兵想要的花生、白糖、茶等都能买到,虽然听不懂日语,双方只能用手比画,但时间长了,惠友华就能准确猜出他们的意图。
日本兵吃得比首长还要好,这让当时的惠友华很不理解。后来,两名俘虏在惠友华精心照料下,很快恢复了健康,并最终被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所感化。部队在攻打日军据点时,两名日本俘虏向据点内的鬼子喊话:“投降吧!”
“没想到还能活下来”
解放战争期间,惠友华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保卫长春、锦州攻坚战、辽西会战、解放沈阳、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等战役战斗,一直南下打到广西。新中国成立后,惠友华又赴朝鲜作战两年,曾两次立功。
惠友华回忆,在朝作战条件异常艰苦,两军实力相差悬殊,美军武器精良,经常用飞机狂轰滥炸。“我们白天不敢出来,只能在夜里行军。”夜里,担心被敌人发现,汽车都不敢开灯光。惠老嘴唇紧咬:“多年后,还经常在梦里惊醒。”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惠友华到前线抬伤员,行进过程中,一架敌机袭来,投下一枚炸弹,就落在惠友华身旁六七米处,深深地扎到泥土中,“还好是个哑弹”。惠老说,他和战友都没想到自己能活下来。
1952年,惠友华回到沈阳休养,终于和枪林弹雨作别。1955年,他被授予卫生少校军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八一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
“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值”
惠友华老人共有三子两女,大女儿因病已经离世。惠友华住院期间,长子惠永建每天在医院陪护,和他聊天,给他读报。惠永建说,父亲85岁时,还经常到太子河里游上一圈,每天下楼散步,看邻居下棋,一日三餐饮食规律。
1983年,惠老带着老伴儿回了一趟延川老家。尽管山沟里的乡亲们生活依然比城里落后,但与他离开时相比,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冒着枪林弹雨,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值!”惠老从陕西返回辽阳后,每年定期往老家寄钱、寄物。
晚年的惠友华积极发挥余热,热心投入革命传统教育工作,深入学校、工厂,为学生和工人作报告,讲述戎马一生的经历,教育后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工作,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家人介绍说,惠老喜静,但每当观看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时,老人就会兴奋起来,有时还流着眼泪说:“我们一起参军的60多个老乡,没活下来几个人啊!”
每逢春节,在外学习工作的孙辈们聚到家里,惠老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讲起自己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孩子们早已习惯了老人家的腔调,也愿意听他“唠叨”。
接受这次采访后不久,7月22日,惠友华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