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晋半跏思惟像

2016-12-05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200062

大众文艺 2016年15期
关键词:母题长江流域铜镜

张 翔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 200062)

汉晋半跏思惟像

张 翔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 200062)

半跏思惟像在我国唐以前的佛教造像中尤多,而发展过程大致是由悉达多至弥勒造像的渐进转变一个过程,并深深地影响了朝鲜半岛与日本的佛教造像。本文认为半跏像的形成可早到我国历史上的汉晋时期,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此期以半跏像独立造像暂未发现,但是此期的半跏像以其他艺术形式为载体而传入我国的长江流域地区,铜镜便是此证。

半跏思惟像;汉晋时期;长江流域;铜镜

半跏思惟像最早出现于我国汉晋时期的长江流域地区,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集中出现于鄂州地区的铜镜上,同时期的部分日本铜镜上亦有半跏思惟像出现。魏晋南北朝以降,该类图像开始广泛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朝鲜半岛,隋唐而减少而再无出现。半跏思惟像通常表现的是悉达多太子出家前的三种思惟状态:太子于阎浮树下,见农人翻土时,众鸟争食土中虫蚁,心生悲悯,而起思惟;净饭王为阻太子出家之念,连日宴饮作乐,太子见诸宫女疲惫酣眠之丑态,而起思惟;太子离城出家,至苦行林,告别爱马犍陟,而起思惟。从现有半跏思惟像的印度地区遗存来看,早年soper先生认为地中海的希腊地区对犍陀罗艺术产生了直接影响,学术界相当一部分学者也都认同此观点,金申先生也认为半跏像这类佛像“在印度本土却极难见到”1。近年来,部分学者也认为犍陀罗早期佛教造像受到马图拉造像影响,着眼于半跏像而言,他们同样以为早期半跏像是源于马图拉地区并不断向犍陀罗地区传播,但该类造像并未在犍陀罗地区广泛流行2。我们认为中国的半跏思惟像可年代可上至汉晋时期。

一、贵霜时期的半跏造像——为汉晋半跏造像提供来源

公元1至3世纪的贵霜王朝主要活动于印度大陆的北部及西北部地区,此期的半跏像主要发掘于犍陀罗地区,而马图拉地区的半跏造像极少。

在公元2至3世纪的犍陀罗造像中,半跏造像形制有叙事性母题,也有单尊的独立造像。现藏于巴基斯坦拉合尔博物馆的一尊贵霜犍陀罗建筑佛教造像残片中所示,有一幅引人注目的叙事性的故事场景(图一)。该造像描绘的是悉达多太子初次思惟的场景,据Pratapaditya Pal认为,初次思惟的悉达多太子旁戴头饰形象便是其父亲净饭王。该处的净饭王双手合十对悉达多太子作祈求状。左侧持伞盖的人物形象为车匿,后面半隐藏的人物形象是神仙。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净饭王造像是立像。据李柱亨先生,在印度同类母题的造像中,表现净饭王为跪坐祈求状的造像形式,仅有的孤例现藏于日本一私人收藏家。而这类造像在中国相同母题的造像中却是经常出现。而车匿的螺发也同样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因为该类似形制的螺发样式在我国云南昭通的陶佛像中也有体现3。这样的造像形式其实在对于我们判定早期佛教造像的渊源,有一定启示。文中我国汉晋时期长江流域有此类似的造像母题。

在一尊现藏于史密斯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犍陀罗造像中(图二),年代为2-3世纪。描述的是悉达多太子在宫中熟睡妻子的床榻旁而起思惟的场景,周边是酩酊大醉的侍从与乐师。主题为悉达多太子见到宫中奢靡生活而倍感伤心和困苦,因此而思惟人生。从悉达多太子的坐姿上看,此处的坐姿与前文(图一)中所描绘的坐姿并不是完全相同。图一中所描绘的坐姿形式在印度通常被称为莲花跏趺坐(sattvaparyarkasana),该种坐姿的悉达多太子是一腿的脚踝搭在另一腿的膝盖上方。而图二中所描绘的坐姿形式与印度通常被称之为游戏坐(latitasana)相类似,但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游戏坐姿,我们暂定为“单腿交叉姿势”。游戏坐姿是一腿垂直,而另一腿置于坐台上,而这种坐姿通常认为是莲花跏趺坐的一种坐姿形式变体,但属于莲花跏趺坐姿的范畴之内。

图二 史密斯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犍陀罗造像

现藏于加尔各答博物馆的一尊建筑浮雕作品中(图三),年代为2-3世纪。图像中间为佛陀,两侧的呈半跏姿势的造像,Alfred Foucher和Pratapaditya Pal分别认为右侧的是文殊师利,左侧的是莲花手观世音菩萨。八字胡赋予了该佛三尊像鲜明的男性特征。脚的姿势虽然与图一中脚的姿势有差别,但不影响我们对其作思惟像的认定。

图三 加尔各答浮雕作品

除了犍陀罗,马图拉的地区同样存半跏思惟造像且造像精美。现藏于马图拉博物馆的一尊残片(图四),年代为公元2-3世纪,学者通常认为这是马图拉思惟像的残片。其实通过与图九对比其左脚穿凉鞋、右脚鞋置于平台上,再加之两腿间的布纹装饰,不难判断该像为思惟像的可能性。马图拉地区最完美杰作要数柯诺收藏的思惟造像(图五)。Martin Lerner先生将此尊半跏像断代为公元2世纪早期,断代依据为二种:一是类比同时期源于马图拉钱币上的该类造像形制;二是类比同时期巴尔胡特类似与半跏像上身姿势的佛教造像。

图四 马图拉博物馆藏半跏思惟像

图五 柯诺收藏的半跏像

不论是犍陀罗地区还是马图拉地区的半跏造像,我们都可以确定的是在公元2-3世纪的“域外”已经有了半跏图像传播且造像异常精美。这位我们寻找我国汉晋时期的半跏图像找到了来源。

二、长江流域出土的铜镜载半跏像三尊以及日本东京博物馆藏镜载半跏像一尊

半跏像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最早的要属三国时期东吴地区湖北鄂城的夔凤佛兽镜,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图六),为三世纪中期物品4。该镜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鄂州市五里墩,有三瓣纹装饰的叶瓣内各为一尊坐佛,头上有圆形头光,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座上,莲花台座两端各有一龙首,疑为龙虎座。这或与中国本土神仙方术思想的西王母有关。另一瓣纹中为三人的组合佛像。中间的为一坐像,半跏趺坐于一莲花台上,作思维状,头上有项光;两侧二人一跪一立,立者左手执曲柄伞盖,跪者双手合十于胸前,头向下倾,作祈求状。这种叙述性题材很容易与图一描绘的场景相联系,执伞车匿的形象较为突出,但根据李柱亨先生所言,净饭王在同类母题中的形象判断标准有二:一是其双手合十的姿势;二是其头上发饰。但由于该铜镜上的为剪影造像,无法明确辨识。倘若该像确为净饭王,那么该镜则是除日本私人收藏的净饭王跪坐姿势的第二例证。

图六 三国时期吴国 夔凤佛兽铜镜

第二面铜镜亦为三国时期的吴镜(图七),年代也即三世纪左右。该镜所绘内容大致与鄂城出土的夔凤镜类似。主纹仍为四组相对的双凤,四组佛像两两相对分布于四瓣形纹中,其中两瓣中的佛像为单尊龙虎座结跏坐佛,另外两瓣为中间为佛像与一跪一立者组合形成的三尊像。中间佛像头部有项光,坐于莲花台上,莲花花瓣朝下,一手至于腿上,一手与脸颊相接,头部倾斜,作思惟状;立者头部亦有项光,执曲柄伞于半跏像后;跪者头部有项光,双手合十于胸前,作祈求状。曲柄伞顶部有鸟形纹饰,似夔凤纹。该铜镜与前一铜镜(图十三)相比有趣的是,该类似母题中的三者头上均有项光。此证,在佛教造像传入中国内地的早期阶段,不论是工艺制造着还是佛教传播者都存在一定的混沌性,这种混沌性表现在车匿上的项光便是最好的证明。而此处双手合十者头上明显有突出的一个肉髻似的饰纹装饰,这样的装饰是否能作为净饭王头饰的特征来判定,目前也无法定论。但可以判定的是该镜的题材与前一铜镜相类似。

图七 三国时期吴国 佛兽镜局部

图八 湖南长沙出土的佛兽镜局部

第三面铜镜为湖南长沙左家塘出土的佛兽镜(图八),年代为吴的中后期,约三世纪中期的后半。铜镜有残缺,但不影响主要纹样的识别。铜镜主纹仍然为四组相对的双凤纹,双凤纹之间的一瓣形纹内有佛三尊像。其中中间坐佛半跏趺坐于莲花台座上,左手与面颊相连,右手与身体大腿处相连,头左倾且有项光。左肋跪者双手合十,头低垂,有项光;右肋立者执曲柄伞。图纹结构与样式跟鄂城出土的夔凤佛兽铜镜、止水阁藏三国吴佛兽镜相仿。

三尊半跏像都出现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湘鄂地区,至于三面夔凤佛兽镜是否存在年代、地域、制作人的联系,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是从夔凤佛兽镜的装饰纹样来看,都大同小异。可见,这样的母题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十分流行。虽然流行,但是根本无法遮掩早期佛教造像的混沌性,这种混沌性杂糅了中国本土的神仙方术思想,佛教造像有肯能只是作为一种神仙方术思想教化的载体。从而,印度的佛像被当时的人们统一认为是神仙的概念而膜拜。这从图十六中车匿的项光以及曲柄伞上的朱雀可得到部分信息。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无论是鄂州出土的夔凤佛兽镜、止水阁藏三国吴佛兽镜,还是湖南长沙出土的佛兽镜带有半跏思惟像的佛三尊像,印证了我们此前认为的汉晋半跏像的域外来源。单论造像的精美程度而言汉晋半跏像肯定不如马图拉、犍陀罗地区的半跏像,但是我们从独立单尊雕塑转化到铜镜的事实上看,中国汉晋时期的工匠有很强的艺术转化能力。另外,汉晋半跏像的图像在铜镜上频繁出现以及铜镜使用者身份可以看出,半跏思惟像在汉晋时期至少在长江流域是一种较为广泛使用并为当时人接受的一种图像;另外,铜镜使用者的高贵身份也是我们确定该种图像收到了社会上层人士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长江流域的半跏图像的铜镜流传至日本地区,并在那里得到“原版”复制发展。

三、日本佛兽镜半跏像两尊

日本冈山县仓敷市王墓山古坟出土铜镜(图九)与日本千叶县更津市鹤卷古坟出土铜镜(图十)称之为画纹衣带佛兽铜镜,它是公元五世纪日本铜镜的代表作品之一。与中国长江流域的相比,这两枚佛兽铜镜相对较晚。佛兽镜上的纹样与布局与我国长江流域的夔凤佛兽镜也有较大差别。佛像直接置于镜面,且佛像即为主纹,佛像一共为四组,两两对称交替分布。其中两组为两尊像,一立一坐,坐像头部有项光,分别坐莲花座与双狮座,坐像头顶有双髻。三尊像居中的有项光,两侧坐像分别坐于莲花座与狮子座上,三尊像中有一组像的肋侍作半跏思惟状。这种类似纹样的佛兽铜镜在五世纪的日本出现了不少,比如日本长野县坂田市御猿堂古坟出土的画纹衣带佛兽铜镜、日本大阪府河内金刚轮寺旧藏画纹衣带佛兽铜镜都有类似纹饰,虽未有半跏像,但是与半跏像相关的“侧身作思惟状”佛像。从半跏像的纹饰上可以看出,与我国汉晋时期佛兽镜上的半跏像形象类似。从年代上看,日本半跏像铜镜晚于中国早期的汉晋时期的半跏形象的铜镜,这为我们推测其受中国影响提供了年代上的可能。其次从造像母题上看,日本的半跏像除了细节上有部分变化,比如组合方面等,其他方面与中国铜镜的花纹样式相差并不算大,使用的载体同样为铜镜。

图九 日本冈山县王墓山古坟出土铜镜

图十 日本千叶县鹤卷古坟出土铜镜

四、结语

从汉晋时期我国长江流域载于铜镜之上的半跏思惟像形象找源头,我们在马图拉地区和犍陀罗地区均找到了类似的造项母题,且远比中国汉晋时期的半跏造像精美。从马图拉地区与犍陀罗地区关于这种图像的发展来看,半跏思惟形象的起源或许会比公元2世纪更早,但目前还暂未发现相关材料。

三世纪我国长江流域的半跏形象可以推测受到的是域外的影响,这种图像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传播并得到上流社会认可,另外铜镜成为这一时期半跏形象的载体并影响到长江的下游并最终影响至日本地区。因此,从半跏像的早期源流来说大致分为了三段:早期的马图拉、犍陀罗地区的半跏形象,以单尊雕塑形式出现,为中国汉晋时期、日本的搬家思维形象的发展提供了原始母题。中期汉晋时期的中国长江流域的半跏思惟形象,他们以铜镜为载体,将这种图像形制传播至整个长江流域并为上流社会人士所接纳。晚期约公元五世纪时期的日本半跏思惟形象。日本半跏思惟形象几乎继承了中国汉晋时期的路子,不论是造像题材上、纹样上还是承载方式上都与中国有很明显的渊源关系。

注释:

1.金申.论半跏思惟菩萨像[J].中国历史文物,2002(02):78-82.

2.Martin Lerner.The Flame and the Lotus: Indian and Southeast Asian Art from the Kronos Collections[M].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1984:30-32.

3.何志国,李莎.从昭通东汉佛像看中国早期佛像的来源[J].艺术考古,2008(04):101-106.

4.王仲殊.论吴晋时期的佛像夔凤镜——为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而作[J].考古,1985(07):636-647.

张翔(1990-),男,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母题长江流域铜镜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铜镜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古代的铜镜
黄帝战蚩尤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