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与恩施烙画创作题材的比较探究
2016-12-05赵梓含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445000
赵梓含 (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445000)
南阳与恩施烙画创作题材的比较探究
赵梓含 (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445000)
烙画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其创作题材丰富多样;但因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文的影响,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色。本文以南阳和恩施烙画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南阳与恩施两地烙画的创作题材展开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南阳烙画以表现祖国名山大川、汉族历史传说、人文典故为创作素材,且作品风格呈现出强烈的装饰趣味;恩施烙画以本地自然风貌、土家族苗族风俗历史故事为基本的创作题材,表现出强烈的本土化特点。两地烙画创作题材的差异性极大地丰富了烙画的艺术表现力。
烙画题材;自然景观;风俗人文;比较研究
烙画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产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创作题材多样,技术特色鲜明。近些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烙画逐渐呈现出繁荣景象,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域、文化、习俗的特色,使烙画的创作题材呈现出与以前不一样的特点。本文将选取具有悠久历史的南阳烙画和民俗风情浓郁的恩施烙画从创作题材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烙画概述
烙画,又称烙花、烫花、火笔画,古称“火针刺绣”;在烙画创作中,创作者运用高温,以扦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丝绢、宣纸、竹木等材料上绘制图案,这一创作方式是借助中国画的创作材料与烙制技术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烙画作品。
据有关记载,烙画最早出现于西汉末年,东汉时达到鼎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史变迁烙画技艺曾一度失传,直到1877年(清光绪三年),南阳民间艺人赵星三将烙画制作成工艺画,烙画才成为一种特殊的民间工艺品。“烙”的技术演变在众多文献里可见,我国早期著名的文字学家康殷撰写的《文字源流浅说》第五章中详细论述关于熨字的演变过程:“古代火烙疗法,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说的‘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熨两肋下。’又见《韩非子》‘上古之时按抚毒熨’的熨字。形象石块,旧籍论记医事,多见‘石’字,殆皆烫具。由治病转为治人者,又由熨烙人转为熨平缯帛。”1汉代烙马印是迄今记载最早的烫具。在邓散木的著作《篆刻学》中介绍:“古印有极大者,其上多附直钮,就引文以观,意为烙马或钤于廪粟之用,大都以铁为之。”2并且在我国古代已出现了在竹制笔杆、笔筒、筷子、烟袋杆等物件上烙制各种图案,具有细腻、典雅、质朴的艺术特色。
烙画近似于绘画中的素描画,其线条流畅洒脱,变化多端,同时,烙画又不失水墨情趣,能够利用烙笔表现出水墨画种的晕染效果。画面整体呈茶褐色,古朴文雅,形神兼备。烙画火笔工具的介入,使创作者对温度的控制成为可能,使得烙画艺术创作变得游刃有余,创作工具的改变极大的丰富了烙画艺术的表现效果,同时也增添了作品古朴典雅的韵味。清嘉庆丁卯锓版印行道光辛巳年重印《双藤书屋》有序“罗云山人火画歌”:“赵城籍班禄,别号罗云山人,工火画,深浅阴阳,毫厘可辩,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具有生气。今老矣而技益工,已巳秋为平定李丈(培荣)作枯木竹石一帧,萧然意远,为作此歌。”清《中国艺术家征略》卷五《武疯子传》记有武疯子烙画故事。“武疯子云南之武定人特有巧思,能于竹箸上烧方寸木炭。画山水、人物、台阁、鸟兽、林木。曲尽其妙,常画凌烟阁功臣。瀛洲十八学士,须眉意态,衣褶剑履,细若丝粟,而一一生动。”
近些年随着烙画工具的改革、工艺的革新、题材的拓展,中国的烙画艺术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在创作材料选择上,烙画由单一的木质材料拓展到布、纸、绢和皮革等,材料还需要结合作品的题材加以选用;以人物题材烙画为例,在创作肤色比较粗黑的人物形象时,可以选择质地较粗糙的木材,而烙绘年轻妇女或儿童人物时,可以选用色泽洁白、木质细腻和纹理较浅的木材,同时,还要考虑板面有无裂痕、接缝,以及色泽是否一致等,有助于创作出的烙画作品产生较高的审美价值。
二、南阳与恩施烙画创作题材内容比较
烙画地域分布很广,因地域和文化差异使烙画创作题材呈现不同。南阳是烙画的发源地,恩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通过对南阳和恩施烙画的实地调查,试图对南阳与恩施烙画创作题材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自然风光
自然风光是烙画中常见的题材,但因地域和创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南阳和恩施的创作者在对自然风光题材表现上有较大的差异。河南南阳具有代表性的此类烙画作品有:《黄山迎客松》《映江晓雾》《漓江山影》《太行秋色》《旭日东升》和《清溪流霞》等;湖北恩施就其题材的代表作品有:《董家河》《家住清江旁》《卧龙吞江》《大峡谷朝天笋》和《白果坪风光》等。
南阳《黄山迎客松》
恩施《董家河》
从两地的烙画代表作品中看出,南阳烙画在创作选材上多以描绘祖国名山大川为创作蓝本,作品的尺幅较大,多以宣纸烙画为主,款式以横幅、长卷居多,运用烙画技法对我国壮美山河的展现,更好的使创作者表达出自然山川的大气磅礴之势。恩施烙画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独具匠心,以体现恩施特色的美景如清江、董家河、大峡谷为标志,凸现出浓郁的土家族苗族风俗民情;恩施烙画作品在创作的尺幅上多小于南阳烙画作品,因受选材的影响和创作者的喜好,多以丝绢烙画为主,款式以斗方、中堂居多。《董家河》这幅烙画作品表现的就是一位土家族船夫撑着小船,船头坐着一位身材纤细,身着土家族服饰的女子;水波荡漾,小船从河面驶过荡起层层涟漪;也清晰的表现出了树在水中生的秀美景色,整幅作品与南阳烙画作品的颜色上相比,其画面整体色调为浅棕色,与平静的河面交相呼应;而南阳烙画作品《太行秋色》和《映江晓雾》以焦棕色为主色调与选材巧妙融合。由此可见,南阳和恩施自然风光类烙画作品,在烙画创作中作品形式和色彩搭配要和创作题材保持一致,使作品营造出一种自然美与心灵美的契合。
(二)历史传说
历史传说题材在烙画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选材角度,笔者对南阳与恩施此类题材的烙画作品收集整理中发现,南阳烙画主要以汉族历史传说、人文典故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因南阳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使得在创作此类烙画作品时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经典作品数量多;而恩施烙画创作者主要选用民族文化和历史故事为烙画创作题材,创作视角更加新颖独特,并且作品表现形式以多幅画作组合展现,是对传统烙画创作形式上的一个创新。
南阳《清明上河图》局部
恩施《容美纪游组图》之一
南阳烙画代表作品:《西施浣纱》《三顾茅庐》和《女娲补天》等是从历史典故的选材角度创作;而《水浒一百单八将》《红楼十二钗》《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是采用四大名著作为创作选材背景;最为著名的南阳烙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是从历史名家画作的视角选材;与上述创作题材不同的还有《百子图》《麻姑献寿》等是具有美好象征寓意题材的作品,作品形象的表现出百姓观念里对多子多福、长命百岁的美好向往。恩施烙画代表作品:《容美纪游组图》,创作者选用清代顾彩的游记与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土司文化结合,作为恩施烙画素材,可以说是历史故事和民族文化的巧妙结合;在创作形式上,传统烙画作品多采用单幅作品呈现,而恩施历史题材烙画作品是由四幅情节连贯的烙画组合而成。从两地烙画作品的画面布局看,《容美纪游组图》中每幅画的留白较多,画面淡雅舒朗;清人邓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画面中“疏”与“密”的关系,“密不透风,疏可跑马”。3而南阳此类作品整篇布局留白较少,画面较为紧实厚重,从而产生风格迥异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南阳和恩施历史传说题材的烙画作品有着人物塑造生动、故事情节丰富、趣味性强,并且神话传说类的作品蕴含着美好的寓意的艺术特点。南阳烙画创作题材更为经典,选材角度更为全面。而恩施烙画创作者的选材视角更具独特性。
(三)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极具地域性的烙画创作题材,南阳地处中原,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此交融,促使南阳文化积淀深厚,但民族特征并不突出,使得此类题材的烙画作品在南阳十分少见;恩施由于受区位因素的影响,地处武陵山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多数,致使恩施此类烙画作品极具少数民族地域风情,因此在恩施烙画作品中此类题材最为常见,而且创作者对此类题材的烙画创作十分青睐。
恩施《五里老街》
恩施《吊脚楼》系列之一
恩施烙画代表作品:《五里老街》《摆手舞》《苗鼓》《鸣琴追月》《吊脚楼》《土家风情》和田氏土司群像等;《摆手舞》和《苗鼓》主要借助当地特有的民族舞蹈样式,展现恩施极具土家族、苗族特点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画面以人物为主体,舞者姿态生动而富有动感。《五里老街》在选材上打破了传统绘画创作内容的单一性,将恩施百姓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完美结合,画面从整体上看民风淳朴,百姓神态各异,对当地民间传统文化作了很好的诠释。恩施土家族建筑类烙画作品《吊脚楼》也同样以系列烙画作品的形式呈现,整个系列由六幅作品组成,主要描绘的是深山里的吊脚楼。因此,民风民俗题材是少数民族地区所特有的创作素材,也为烙画创作题材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三、结语
在当今艺术走向多元化的大趋势下,烙画艺术的发展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题材是烙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烙画创作题材因地域差异而特点分明;南阳烙画,无论是自然风光题材的烙画作品所体现出的震撼感,还是历史传说类烙画作品中对经典故事栩栩如生的展现,都说明南阳烙画创作者遵循了传统中国画的选材方法,使作品具有中原化特征;恩施烙画,在自然风光题材中多选用当地秀美山河作为创作素材;并且还有《摆手舞》《苗鼓》《吊脚楼》等富有浓郁土家族、苗族风情的烙画作品,可以说是为传统烙画选材开辟了新的视野;另外在技术上将烙铁带笔采用中国画中散点透视与润染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工笔重彩的效果;这样便形成了在原来古朴典雅的风格上又增添了完全能和国画相媲美的烙制艺术,为烙画创作在未来的发展中带来很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
注释:
1.康殷释辑.文字源流浅说[M].荣宝斋出版社,1979:559.
2.邓散木.篆刻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29.
3.(清)恽寿平.南田画跋[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01):113.
[1]朱林寿编.中国烙画艺术大典[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2]南阳地区地方志总编室编.南阳土特名产[M].河南人民出社,1987.
[3]黄兴维.南阳百科辞典[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4]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J].美术研究,1990.
[6]艾秀琪.中国烙花技法[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7]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5.
[8]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9] 张燕.南阳的烙画艺术[J].美与时代,2003.
赵梓含(1991),女,河南开封人,就读于湖北民族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美术实践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