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分析
——基于第八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2016-12-05刘欣中国石油大学山东青岛266000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模态话语

刘欣(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分析
——基于第八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刘欣
(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通过第八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个案分析,旨在探讨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合适的多模态话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兴趣。本文首先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依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进行分析,然后探究每种模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各模态以促进教学。最后本文又探讨了模态选择的原则,并且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总结了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师生特点等因素对于教师模态话语选择的影响。

关键字:多模态话语;课堂教学;关系;模态选择;原则

一、引言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Harris 提出。传统的话语分析一般只注重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分析,而忽略对其他符号如图像、声音、颜色等的研究。随着话语分析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单纯从语言本身来分析话语已经不能满足话语研究者的研究需要。20世纪90年代,西方兴起了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我国许多学者已把多模态话语分析运用到大学课堂教学,做了大量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如胡壮麟(2001),顾曰国(2007),张德禄(2009,2010)等。而有关多模态话语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应用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第八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优秀案例,旨在探讨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合适的多模态话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习者对语言习得的兴趣。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一)多模态定义。

顾曰国(2007)认为,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张德禄(2009)认为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依托。首先,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内部的运作机制,同时研究非语言因素,像语言使用的环境和动因。其次,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话语的意义和功能。最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话语意义的实现不仅以语言为依托,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系统也是意义的源泉。同时话语意义与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密切相关,并受其影响,即语言意义的实现是以多模态形式进行的。

多模态话语分析同时接受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三大功能理论。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1973;1985),语言要同时体现三种元功能——概念功能(conceptu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谋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从多模态话语角度讲,多模态话语下的符号系统(图像、声音、录像等)同纯语言一样都可以实现这三种元语言功能。

三、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多模态话语

外语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而不是在教教材,学生需要实践而不是需要老师,学生需要老师的演示而不是解释新的活动如何进行。这些决定了单模态的外语教学并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单模态形式较为单一,会造成单调枯燥的课堂氛围,并且很难实现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师多模态话语可以使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比单模态话语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新知识。

(一)课堂教学描述。

本文选取了第八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优秀案例。下文是笔者观看教学录像后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的记录描述。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模态与每个教学阶段采用的不同模态之间协同作用的分析。

本堂课为听说课,讲课内容是外研社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 5 Unit 1 Shanghai is Bigger than Hong Kong。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用到的媒体有黑板、PPT、电脑、图片、麦克风。老师在黑板与教桌之间移动,同时会走到学生中间讲解、问答。整堂课中,教师口语与肢体语言配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PPT提供了主要教学内容,语言交际则通过师生之间的口语与PPT上的书面语进行。教师讲解重点时,同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不断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时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有70%的时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安排下进行小组活动、讨论。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主动展示学习成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这些教学方式的话语表现为:口语、表情、手势、动作、眼神、文字、声音、图像。从模态的角度讲,这个教学案例涉及的模态主要为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

(二)教师在课堂上的模态选择及各模态的协同。

在外语教学中一种模态不足以表达清楚教师要表达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另一种或几种模态充分或尽量充分表达意义,传授知识,进而让学生理解话语。教师在教学中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模态,包括自身的动作、身体姿势、手势、目光、语气、面部表情、语言和各种工具(PPT、网络)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般会存在一个或两个主模态或基本模态,起基础和基本的作用,另几种模态起优化、补充和强化作用。各模态之间相互协同配合,有机和有效的组合为一体共同实现教师要表达的意义。

教师进行模态选择时首先要考虑课程类型,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就本文选择的这个听说课教学案例来讲,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相结合占主导地位。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选择了与奥运会相关的几组图片来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在校正练习答案时,教师口头讲解配合手势、表情、PPT、黑板,录音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在小组活动环节,教师有效的利用身体移动、手势、动作、黑板、PPT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成为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的发出者而不是接受者。其次,模态选择依赖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对于新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现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师掌握好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能促进教学的不断发展。最后,教师选择模态取决于所选模态是否有效和多大程度上对提升教学效果有效。

总之,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考虑每个模态本身对于话语意义的产生有何作用,哪些模态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课堂上涉及的所有模态之间如何协同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问题。同时要考虑模态是否为外语教学提供教学情景和便利条件;是否为外语教学提供辅助条件;是否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多通道话语意义表达方式。

四、结语

教师多模态话语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的外在表现。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第八届全国中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优秀案例。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总结出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师生特点等因素对于教师模态话语选择有重要的影响,各模态有效协同能促进教学。要想提高外语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习者对语言习得的兴趣,教师需要有意识的选择模态,及相应的媒体来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Exploration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J].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2]Halliday, M.A.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M]. 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3]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C]. London: Arnold, 2001.

[4]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 [J]. 外语电化教育,2007.

[5]胡壮麟. 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 [J]. 外语教学,2001,(1): 3-9.

[6]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 [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1-10.

[7]张德禄. 王璐.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J].外语学刊, 2010, (2): 97-102.

[8]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J]. 外语学刊,2007,(5): 82-8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25-02

作者简介:刘欣(1992-),女,汉,山东济南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模态话语
画与理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雷人话语
Washback Studies Used in Practice Teach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