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厉,继往开来
2016-12-05孟广智
孟广智
上个世纪80年代,为解决小学语文学科学习语言与认识汉字的矛盾,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在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不失时机地发展语言和思维,黑龙江省发起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实验。这项实验在正确估计儿童口语水平和智慧潜力的基础上,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多功能作用为前提,寓识字于读写之中,对入学不久的儿童在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就开始听说读写的训练,把读写提前,促进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协调发展。
首轮实验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不断发展、完善。在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的关心和支持下,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实验面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这项改革提出的整体性、主体性、实践性教学三原则、“语”“文”并重并单设口语“说话”课以及先识后写、多识少写的识字策略等创新成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
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的袁贵仁在“纪念‘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2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提出:“希望从事‘注·提实验的专家和教师们……尽快编写出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又体现‘注·提实验特色的新课标教材,为‘注·提实验沿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继续深入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根据这一指示,我们全面总结“注·提”教改的经验,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组织力量编写出这套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该教材于2003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教材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3年提出了德育、语文、历史三科修订送审的要求。我们根据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和各项要求,广泛征求实验区的意见,组织语文教育专家、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修订。2014年,第一学段修订版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审查,2016年秋季起始年级开始使用。第二和第三学段修订稿正在复核。为便于广大教师了解并用好这套修订版教材,现将教材修订要点介绍如下。
一、文以载道,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文道统一,是历来语文教育者的共识。本套教材在编写之初,就非常重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不仅在选文和教学活动设计上将其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安排了“热爱祖国”“关心他人”“爱国志士”“社会公德”“自信自强”“高山仰止”等具有教育价值的主题单元,其中还安排了“万里长征”“抗日烽火”“解放战争”“祖国建设“这样的系列主题单元,教材的价值取向十分鲜明。
修订后的教材,在单元主题安排、选文、话题、习题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形象、情感方面感染、熏陶、寓教于乐的优势,引导儿童在听说读写实践中,不仅能有序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从单元主题安排看,增加了“踏实敬业”“知恩感恩”“珍爱生命”“不忘国耻”等主题,增强了现代意识,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广度。
从选文看,本次修订新换课文80多篇,占课文总数25%以上。新篇目更加文质兼美,既提高了教材的质量,又增强了教育功能,而且调整了古今中外文本的比例,丰富了民族文化,增强了时代气息。教材全部落实了课程标准推荐的75篇古诗词,并且增选了一些适合学生诵读的经典古诗文,总量近百篇。
除此之外,课后习题、口语交际、写话、语文七色光的设计,也注意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
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本套教材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注重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加强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发展思维。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这套教材的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设计,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既重视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分析、综合、概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课文《会走路的树》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从这以后,这棵树(驯鹿的角)天天来陪小鸟。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文后设计了这样的习题:“‘会走路的树天天来陪着小鸟。想象一下,它们都去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有趣的东西?”这样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能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引导学习运用将概括语言具体化的读书方法。
即便在技术性较强的汉语拼音教学阶段,我们也尽量将汉语拼音的音节与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及其反映的事物相结合,与学习含有所学音节的儿歌相结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重视语文实践。
课程标准在阐述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小学生须要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例如汉字的音、形、义,书写格式,标点符号的用法,篇章结构的类型,等等;但语文能力的提高,主要还在于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提高,在小学阶段尤其是这样。因此教材并不热衷于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而是鼓励学生大量读写,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提倡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写日记,勤于观察,丰富积累,乐于和他人交流,在语言文字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例如二年级上册一个口语交际活动《介绍一种游戏》是这样设计的:“有许多游戏很好玩儿,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击鼓传花,等等。你喜欢玩什么游戏?把游戏的名称、玩法介绍给大家。可以一边介绍一边表演。”这样设计将课堂语文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该册语文七色光(二)的“一起来”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经常会从报纸、广播或电视中了解到很多国内外发生的大事。把你最近听到、看到的大事和大家交流一下。”这样设计不仅能促进倾听和表达能力的实际应用,还能引导学生养成时常关心“窗外事”的良好习惯。
3.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强调这些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修订后的教材为更好地落实这一要求,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都注意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最合适的学习方式。例如《难忘的故乡》的课后习题“课文中有些场面、情景描写得生动有趣,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再如在口语交际“安慰”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安慰别人时,要发自内心,用真诚的话语表达对他人的关爱。先在组内确定这次要安慰的对象,再讨论如何进行安慰,然后分角色练习,并在全班表演。”体现了合作学习。“一起来”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则多数采用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除以上学习方式之外,教材也注意继承有效的传统学习方式,如重视积累、善于提问,等等。
修订后的教材,在“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新栏目“学一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指导,意在授之以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二年级的一次“学一学”:“学习《小乌龟找工作》这一课,读到小乌龟因为不能上树救火急得团团转时,我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小乌龟的样子,真为它着急啊!读课文时,把文字想象成画面,会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形成自身特色
本套教材在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过程中,为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索教材改革的新途径,我们根据多年来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某些方面还具有独特的设计意图和编排体系,形成教材自身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取有效措施,把握学科基本特点。
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这一观点;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理解见仁见智,常常出现偏重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或者偏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倾向。为防止教学中出现这样的偏颇,本套教材在课文习题、活动设计中进行了方向性的引导和操作层面的控制,力求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中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方向上不出现大的偏差。
以主体课文的习题设计为例,第一题都是指向人文性(内容)的,即通过语言文字把握文本表达的人事景物和思想感情;其余的习题至少有一题是指向工具性(形式)的,即体会语言文字在表达内容方面的作用、效果。例如二年级上册《小乌龟找工作》文后三个习题是这样设计的:
a.小乌龟找了几次工作?每次结果怎样?
b.“对不起,小乌龟,请你到别处去找工作吧。”这是说小乌龟不好好工作吗?把你的看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c.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括号中的词语可以去掉吗?为什么?①邮局的鸵鸟主任发给他俩(每人)一顶帽子。②台上有只山羊,四只脚站在一块(碗口大的)木板上。
“能说会写”的提示语也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要求,发挥教材对于教学的导向作用,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直呼音节,提前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汉语拼音不仅是学生识字的工具,在识字不多的小学低年级,还是提前阅读和写话的辅助工具,也是学习普通话、查阅工具书、电脑输入的便利工具。因此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不仅在低年级非常重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非常重要。
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成果认为,儿童时期是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儿童入学初期不失时机地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非常重要。本套教材为使学生及早借助汉语拼音进行阅读,发展语言和思维,汉语拼音教学部分十分注重音节教学。从学习声母开始,每课安排一些相关的音节练习,并适当安排一些纯拼音的句子,便于学生形成直呼音节能力和习惯。学生获得了直呼音节的能力,就获得了自主学习的工具,为其及早自主阅读和写话,不失时机地发展语言和思维打下基础。
3.提前写话,减缓坡度。
提前写话是这套教材一贯的特色。为了及早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和信心,我们从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结束后就安排少量简单有趣的写话,如做生日卡、设计爱护草坪的提示牌,降低了作文起步阶段的难度,减缓了作文教学的坡度,丰富了作文实践的机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写话,感觉写话不是什么难事,为以后的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用这套教材的学生,普遍喜欢作文,许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写日记、写小练笔,还将每学期的小练笔装订成册,引以为荣。
4.具体落实学段目标,各项教学形成序列。
在整套教材体系中,我们根据听说读写识各项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统筹安排各项教学,使之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又各行其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形成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结构的优化组合,多快好省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这次修订,我们认真总结成功的实践经验,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将课程标准提出的听说读写各项教学目标进一步具体化,逐一落实到各册教材中,各自形成统筹兼顾、前呼后应、螺旋上升的教学序列。这样不仅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经过不同语境的反复实践,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也便于教师明确本次教学与以前教学的联系与不同,准确把握每次教学的重点和目标。
例如作文教学的安排,就是以具体化了的课程标准目标为经线,以表达内容为纬线,将课程标准提出的各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加以细化,具体落实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例如,教材中写景的习作虽然出现多次,但每次的题材不同,而且都有新的要求,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5.注重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依然存在。为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本套教材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学生入学两个月,即可直呼音节,掌握了这个自学的工具,就可以在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自主阅读注音读物,写出简单的话语。再如,在听说读写识各项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口语起点高于书面语起点,就优先发展口语;阅读能力高于作文能力,阅读就先行一步;识字较写字容易,就先识后写。各项教学各行其道,可以克服各项教学齐步走,“压高就低”的弊端,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此外在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使之阅读课多读,写话(习作)课多写,口语交际课多说。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在教材的口语交际教学体系上进行新的探索,使之成为学生的学材;我们还尝试为学生编写“学习参考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下一步,我们还将探索教材建设的新途径,将教材型的课本逐渐变成学材型的课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套教材自2003年投入使用以来,各实验区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给予了热情的支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总结出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为这套教材的修订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这次修订工作中,有许多教师和教研人员在百忙之中积极参与,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心血,为此我们深表感谢!这套教材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课程标准教材,我们欢迎各地教育部门继续满腔热情地支持它、培育它,使之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语文教材中一朵生机勃勃、独具特色的奇葩。
教材编写单位将进一步加强跟踪指导、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完善网络建设,做好多方面的服务工作,便于广大教师顺利地、创造性地使用这套教材,并取得可喜的效果。
(作者系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