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档案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6-12-04安徽大学管理学院陈妍杉丁俊飞
文/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陈妍杉 丁俊飞
物联网在档案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文/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陈妍杉 丁俊飞
本文从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出发,将物联网技术和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详细地展现物联网环境下档案智能化管理各个环节。
物联网;档案管理;智能化
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档案馆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依据,但档案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人员少且素质不一,种种问题导致档案管理出现失于规范的现象。鉴于以上现状,对档案管理进行技术升级与改造,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刻不容缓。目前,物联网相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物流等20多个领域,根据IDC的数据,预计到2020年底,全球物联网连接的“东西”将达到大约2120亿个,产生的收入将达8.9万亿美元,全球将进入物联网时代,而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欧的第三大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地区,预计2016年总体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未来各项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物联网的应用范围也会扩及至档案馆,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化管理档案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一、物联网环境下档案智能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首次提出来的,它是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通过采用无线射频方式,识别目标对象然后获取所需数据,无需识别设备与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RFID设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天线。电子标签是无线收发装置,它们附着或嵌入在目标物体中,实现对其追踪定位,广泛应用于门禁考勤、仓储管理等领域。读写器是RFID系统的信息控制和处理中心,负责给电子标签提供能量并与电子标签进行双向通信,还可以在其工作范围内实现多标签识别。天线是一个“桥梁”,阅读器通过天线发射能量,形成范围电磁场,对磁场中的电子标签进行识别,在电子标签与阅读器之间发挥着射频通信功能。
RFID的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电子标签进入阅读器的可读区域后被激活,其编码就会通过读写器解码并传至主机,主机识别标签身份,然后向读写器发出读或写的命令。当主机远程控制读写器发出“写”的指令时,通过天线发出射频命令与电子标签建立通信协议,然后标签开始传送所要求的数据。当收到“读”的命令时,读写器发出查询信号,电子标签收到查询信号,将数据信息调制后返回读写器。
二、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智能化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智能化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近年来,传统档案管理手段导致的问题日益突显。在传统方式下,档案入馆后先需进行杀虫消毒、分类、排序,并去装订,然后由人工撰写档案的相关信息,虽然当下大多档案馆都配备有计算机等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只是主要应用于档案的著录,而且还是人工手动著录,耗时耗力。部分档案馆中的借阅工作也由计算机承担,但只是负责借阅记录,并没有在档案工作方面有所简化。整体上,我国档案管理还是处在传统的手工方式,这种陈旧的管理方式与当下科技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升级,将物联网技术引入档案管理的各环节是简化档案管理工作,推动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物联网技术在档案智能化管理应用中的可行性。
在我国,为了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已把物联网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0年9月,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物联网被列为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3年2月5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15年物联网在经济社会的重要领域实现示范应用的总目标。此外,全国已经有200多家本科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例如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等,物联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为物联网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人才资源。
三、物联网在档案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
(一)档案智能化收集过程中物联网的应用。各单位按时将各类档案送至档案馆,档案管理员将档案整理完成后,按类装入不同的档案盒,利用档案收集子系统中的RFID管理板块生成RFID标签内的数据,例如责任者、文号、题名、日期、页数等,利用读写器写入并打印RFID标签贴到档案上,放到档案架上。
入库时,只需储位管理版块发出入库指令,读取档案盒上的RFID标签信息,储位编号与档案盒编号进行匹配,储位管理版块会自动识别并分配存放的储位。
(二)档案智能化保管过程中物联网的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实现档案实体的防盗管理。RFID读写器读取范围涵盖档案存放的整个物理空间,RFID智能安全检测门能够对档案出入门口自动识别,并具有声光报警功能,当档案被取出时,出口的RFID读写器就会捕捉被取档案的信息,并与利用系统中档案借阅版块的指令进行比对,如若二者不同,那门禁设备就会自动报警,同时能自动统计和显示人员进出次数 。此外,传感网络中的传感器可以对档案库房、机房进行监控并管理,在库房或档案馆机房中布置各种传感器和摄像头,使其能“感知”实物档案生存环境。
除了监测外,机房或库房可通过库房自动调节系统保证恒温、恒湿。
(三)档案智能化利用过程中物联网的应用。1.依靠物联网实现档案实体内部阅览。利用者在借阅档案时,可在系统根据关键词等信息查阅具体位置,因为借阅模块有档案自动识别的功能,可告诉档案管理员该档案的存放位置,并将信息发往手持显示屏,这就减少了查找档案的时间。档案管理员取出该件档案后,系统会自动记录查阅过程,查询结束后,档案管理人员将档案送回库房,一次查询结束。以上过程只需要人工进入库房取和放回档案,其他一切过程均有系统自动记录完成。2.依靠物联网实现档案实体外借。在档案经过智能安全检测门时,RFID阅读器会将档案信息反馈到利用子系统的借阅版块,如果反馈信息与出库信息不同,监控模块就会向警报模块发出警报,反馈信息无误时,管理员确认后进行出库。
与此同时,系统会对档案的出库时间进行记录,并由管理员在射频标签内写入被借阅档案的相关信息,即可完成借阅。
档案归还时,档案工作人员使用RFID读写器读出档案信息,系统自动消除该案卷的借阅记录,最后根据RFID中的档案位置信息送回相应的位置,完成还卷的工作。
(四)档案统计过程中物联网的应用。1.依靠物联网实现档案堆垛扫描。系统的标签具有穿透性强、读取速度快等优势的优势。RFID读写器基本可以同时从多个射频标签中快速读取包括货位信息、档案内容摘要信息等多项相关数据信息。如一些读写器以200/s的速度读取标签上的数据,这种扫描速度比传统扫描速度要超过100倍。
因此,在入库时,可进行档案堆垛扫描,实现批量盘点,极大地提高档案接收、入库工作的效率。档案归档时系统对入库档案的数据进行记忆性的保存,加之日常档案出入库的数据也有留存,所以每次档案盘点理论上的数据是可以通过系统计算出来的。2.依靠物联网实现档案空间定位。现实盘点工作可以依靠RFID技术的实物档案定位功能,即因为在每个实物档案形成的RFID标签中包括存放地点、来源、摘要等信息。档案盘点时,只需由查询子系统发出盘点指令,若是少量的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可利用手持RFID设备扫描档案架的RFID标签。盘点后可将所获得的信息传递到后台处理服务器。而对于工作量大的库房的清点工作可借助FRID移动阅读器。
四、结语
物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在物联网普及的行业,它逐渐解放了人力,使各环节工作互通智能,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在我国档案部门已经着手构建物联网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框架,随着时代的发展,制约因素的解决,物联网技术必将普及至我国档案管理领域,届时物联网环境下档案馆升级成为一个智能化,多功能的场所,推动我国档案事业良性循环发展。
[1]关勇.物联网行业发展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2]宁焕生,徐群玉. 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11):93-94.
[3]田雷.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档案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1):60-61.
[4]蒋武宏.基于物联网的实物档案智能管理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兰州:兰州大学,2013.
[5]秦荪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档案馆实时自动盘库控制系统[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