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除稻稗种子休眠方法的研究

2016-12-04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种子 2016年9期
关键词:种子休眠浓硫酸发芽率

, , ,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解除稻稗种子休眠方法的研究

李敏,师慧,刘蓝坤,刘亚光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稻稗是世界性恶性杂草,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综合防除技术及抗药性意义重大,为加快其研究进程,找到解除稻稗种子休眠快速、有效的方法尤为重要。本试验研究了浓硫酸、NaOH、KNO3及赤霉酸浸种等化学方法及人工剥去颖壳、温水处理等物理方法对稻稗种子休眠的解除效果,结果表明,6种方法均能有效解除稻稗种子休眠。浓硫酸浸种40~50 min、2 000 mg/L赤霉酸溶液浸种48 h对打破稻稗种子休眠效果最好,种子发芽率在83%以上;0.062 5% NaOH溶液浸种24 h、1%KNO3溶液浸种24 h、80 ℃变温处理、人工剥去颖壳亦能较有效地打破稻稗种子休眠,种子发芽率为64.67%~72.67%。

稻稗; 休眠; 解除方法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1]。稻稗(EchinochloaoryzicolaVasing.)是世界性恶性杂草,也是我国稻区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主要杂草之一,其危害面积高达42%[2]。稻稗是水稻的伴生植物,与水稻生活习性相近,但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却强于水稻,在水稻田间难以清除[3]。据调查,每平方米有3~5株稻稗时,可使水稻减产2%;每平方米有稻稗30~50株时水稻减产50%以上。插秧田夹心稻稗对水稻产量影响也很大,如1穴内夹1株稻稗,水稻可减产45%~56%[4]。田间杂草种子具有复杂的休眠特性,萌发期参差不齐,导致杂草陆续出土,难以一次性彻底防除,同时延缓了杂草科研工作的进展[5]。因此,经常需要人工解除休眠。

有关稻稗的休眠特性及其解除方法的研究鲜有报道。稻稗作为稻田恶性杂草,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抗药性及综合防除技术意义重大。本课题组研究发现稻稗具有休眠特性[6],为加快其研究进程,本试验研究了解除稻稗种子休眠的几种方法,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生规律、抗药性及综合防治技术奠定技术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稻稗

供试稻稗种子于2015年9月采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水稻田,室温条件下晾干,装入信封自然条件下保存待用。

1.1.2 供试化学试剂

浓硫酸(分析纯,浙江临平化工试剂厂)、NaOH(分析纯,天津市恒兴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75%赤霉酸结晶粉(GA3,上海同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KNO3(分析纯,天津市四通化工厂)。

1.2 试验方法

1.2.1 化学试剂对稻稗休眠的解除

用浓硫酸直接浸泡稻稗种子,处理时间分别为5,10,20,30,40,50,60 min,处理后洗净;配制NaOH溶液浓度为0.031 3%、0.062 5%、0.125%、0.25%、0.5%、1%、2%,浸泡处理稻稗种子24 h,处理后洗净;配制KNO3浓度为0.125%、0.25%、0.5%、1%、2%,浸泡处理稻稗种子12,24 h,处理后洗净;分别用赤霉酸溶液100,200,400,800,1 200,2 000,4 000 mg/L浸泡稻稗种子,各浓度溶液分别浸种12,24,48 h,处理后洗净。

1.2.2 机械损伤对稻稗休眠的解除

对采集的稻稗种子进行人工剥去颖壳处理,以完整小穗作对照,用常温蒸馏水浸泡处理24 h,处理后洗净。

1.2.3 温水处理对稻稗休眠的解除

分别将稻稗种子置于50,60,70,80,90,100 ℃的温(热)水中浸泡24 h(水温自然降低,12 h 换水1次),处理后洗净,以常温蒸馏水浸泡24 h为对照。

1.3 发芽试验条件

发芽试验在常州海博Rx智能型人工气候培养箱中进行。利用培养皿法,将各处理后的稻稗种子50粒放入铺有2层滤纸的培养皿内,加入5 mL蒸馏水或处理药液后覆上保鲜膜以保持湿润状态。然后将培养皿置于人工气候箱中培养(光照时数为12 h光/12 h暗;光照强度8 000 lx;白天温度30 ℃,晚上温度27 ℃;相对湿度60%~80%),每个处理重复3次。

1.4 数据处理

实验过程中每天调查记录发芽情况,7 d后计算发芽率。并用DPS软件中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化学试剂对打破稻稗种子休眠的效果

2.1.1 浓硫酸对打破休眠的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用浓硫酸浸种处理对稻稗种子萌发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浸种40 min时萌发率达到最高(为87.33%)。故用浓硫酸处理可以打破稻稗种子休眠,但应注意掌握好浸泡时间,时间过短解除休眠效果不好,时间过长硫酸可能损伤种子。本试验表明,用浓硫酸浸泡稻稗种子40~50 min为宜,与其他时间相比,差异极显著。

表1 浓硫酸对稻稗种子休眠的影响

浸种时间(min)发芽率(%)0(ck)2.00±1.15Ef54.67±1.33Ef1024.67±0.67De2037.33±1.76Cd3068.00±3.06Bb4087.33±0.67Aa5083.33±2.40Aa6044.00±2.31Cc

注:表中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新复极差1%和5%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2.1.2 NaOH对打破休眠的效果

由表2可以看出,用NaOH系列浓度溶液浸泡稻稗种子24 h,随着NaOH溶液浓度的升高,种子萌发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NaOH浓度为0.062 5%时,稻稗种子发芽率最高为66.67%;随后发芽率逐渐降低;当NaOH浓度上升至0.5%~2%时,稻稗种子被氧化腐蚀变黄,内部组织被严重破坏,发芽率基本为0。因此,宜用0.062 5% NaOH溶液浸种处理24 h,可极大提高种子萌发率,与其他浓度相比,差异极显著。

表2 NaOH对稻稗种子休眠的影响

NaOH浓度(%)发芽率(%)0(ck)7.33±1.76De0.031337.33±1.33Cd0.062566.67±1.76Aa0.12549.33±2.40Bb0.2543.33±1.76BCc0.50.67±0.67Ef10.00±0.00Ef20.00±0.00Ef

2.1.3 KNO3对打破休眠的效果

由图1可以看出,用KNO3系列浓度分别浸泡稻稗种子12,24 h,均能打破稻稗种子休眠,且浸种24 h打破休眠效果要优于浸种12 h;且不同浸种时间下,随着KNO3浓度的升高,稻稗种子发芽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KNO3浓度为2%时,发芽率最高,浸种12,24 h发芽率分别达到37.33%、64.67%,与对照(4.67%、7.33%)相比差异极显著。本试验表明,用1% KNO3溶液浸泡稻稗种子24 h解除休眠效果最好。

图1 KNO3对稻稗种子休眠的影响

2.1.4 赤霉酸对打破休眠的效果

由图2可以得出,用赤霉酸浓度分别浸泡稻稗种子12,24,48 h均能显著提高稻稗种子萌发率,浸种48 h打破休眠效果要优于浸种12,24 h;且不同浸种时间下,随着赤霉酸浓度的升高,稻稗种子发芽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赤霉酸浓度为2 000 mg/L时,发芽率最高,浸种12,24,48 h时发芽率分别为59.33%、76.00%、88.67%,与对照(4.67%、7.33%、13.33%)相比差异极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用2 000 mg/L赤霉酸溶液浸种48 h对解除稻稗种子休眠效果最好。

2.2 机械损伤对打破稻稗种子休眠的效果

常温浸水24 h并置于人工气候培养箱中培养7 d后,人工剥去稻稗种子颖壳发芽率达到72.67%,而对照发芽率只有7.33%,说明机械处理能理想打破稻稗种子休眠。但不易操作,因此不建议实际使用。

图2 赤霉酸对稻稗种子休眠的影响

2.3 温水处理对打破稻稗种子休眠的效果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温度的水浸种24 h解除稻稗种子休眠效果不同,随着水温的升高,发芽率先上升后下降。当温度为80 ℃时,发芽率最高为69.33%,与其他水温相比差异极显著;当水温为100 ℃时,种子被烫坏,不再萌发。因此,宜用80 ℃温水浸种24 h(水温自然冷却,12 h换水1次),对稻稗种子休眠的解除效果最好。

表3 温水处理对稻稗种子休眠的影响

水温(℃)发芽率(%)ck13.33±1.76Ee5030.00±3.46Dd6038.00±3.06CDc7052.67±1.33Bb8069.33±2.40Aa9042.67±1.76Cc1000.00±0.00Ef

3 结论与讨论

种子休眠是指具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条件下仍不萌发的现象,是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抵抗不良环境的适应性[7]。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有2种。

1) 内源因素即胚本身的因素,包括胚形态发育尚未完全、生理上未成熟以及存在抑制萌发的物质或缺少萌发必须的激素等[8],通过变温处理、激素处理、低温层积处理等可解除休眠[9]。

2) 外源因素即胚以外的种壳(种皮、胚乳、果皮等)的限制,包括种壳的不透气透水性、种壳机械阻碍及种壳中存在的萌发抑制物等[10],可通过机械处理、化学药剂(包括强酸、强碱、无机钾盐等)处理、温度处理等来解除休眠。本试验运用一些常见的物理、化学方法来打破稻稗种子休眠。

本研究结果表明,浓硫酸、NaOH、KNO3及赤霉酸浸种等化学手段及人工剥去颖壳、温水处理等物理手段均可有效打破稻稗种子休眠。用浓硫酸浸种40~50 min、2 000 mg/L赤霉酸溶液浸种48 h均能打破稻稗种子休眠,种子发芽率在83%以上;0.062 5%NaOH溶液浸种24 h、1%KNO3溶液浸种24 h、80 ℃变温处理、人工剥去颖壳亦能较有效地打破稻稗种子休眠,种子发芽率在64.67%~72.67%之间。以上结果显示,用浓硫酸浸种40~50 min、2 000 mg/L赤霉酸溶液浸种48 h对打破休眠效果最好,但相对来说80 ℃变温浸种最为简单方便且亦能有效打破休眠。

稗属杂草种子休眠的原因之一是籽实皮坚硬透水性差,胚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而处于休眠状态[11]。一定浓度的强酸或强碱能使种皮软化或腐蚀,增加种皮透性,导致种子对水、空气、溶质等透性发生改变,使胚根和胚芽的张力足以突破种壳;也可将种子内的还原性物质氧化变性、增强种子代谢,从而打破种子的休眠[12]。吴声敢[13]、陈小奇[14]分别用浓硫酸浸泡稗草种子20,15 min,能使稗草种子萌发率分别达到68.07%、78.67%,均能很好地解除稗草种子的休眠;杨彩宏[11]用1.5%的NaOH溶液浸泡稗草种子24 h可使种子萌发率达到94.67%。本研究用浓硫酸浸种40~50 min,0.062 5%NaOH溶液浸种24 h,萌发率均可达83%以上。由此可见,一定浓度的强酸强碱可以有效打破休眠,但要控制好时间,以免由于强酸强碱的强氧化性及腐蚀性对种子内部结构造成损伤,导致对种子萌发产生抑制效果。

一定浓度KNO3溶液浸种处理对一些植物种子萌发具有很好的促进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元素钾是植物体内重要酶的活化剂,可以促进糖分运输、转化和氮代谢,进而促进种子萌发[15];另一方面,作为营养物质可以被植物种子吸收,加强种子的营养状况进而促进其萌发;再者KNO3是强氧化剂,可能通过强迫供氧促进代谢,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11]。陈小奇[14]用2% KNO3浸泡稗草种子12 h可使稻稗种子发芽率达到34.67%。本研究用KNO3系列浓度分别浸泡稻稗种子12、24 h,随着浓度升高,种子萌发率先上升后下降,且浸种24 h打破休眠效果要优于浸种12 h。用1% KNO3溶液浸种24 h对打破稻稗种子休眠效果最好,发芽率达到64.67%;当浓度为2%时,稻稗种子发芽率反而下降,可能是因为种子萌发吸水的过程也是内含物质外渗的过程,随着溶液浓度增加,浸种时间增长,外渗越严重,从而对萌发产生抑制。

赤霉素能诱导种子内多种水解酶活化或合成,促进糖类等营养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来源和物质保障,从而促进种子萌发[16-19]。陈小奇[14]用1 200 mg/L赤霉素溶液浸泡稗草种子24 h可使稗草种子的发芽率达到74.67%;吴声敢[13]用1 000 mg/L GA3溶液浸泡稗草种子240 h后,萌发率达到75.88%。本研究用一定浓度范围的赤霉酸溶液分别浸泡稻稗种子12,24,48 h,均能显著提高稻稗种子萌发率,且浸种时间越长,打破休眠效果越好。当用2 000 mg/L赤霉酸溶液浸种48 h时,打破稻稗种子休眠效果最好,发芽率达88.67%。机械处理可提高种壳透性,使种子能迅速吸水,从而易于萌发。孙婷等研究发现,通过机械破皮方法可有效提高栝楼的种子萌发率,去除种皮后种子萌发率达到67.6%[20]。本研究中,人工剥去颖壳能显著提高稻稗种子的发芽率至72.67%,说明由种壳透性障碍引起的休眠是稻稗休眠的部分原因。但由于操作比较麻烦,费时费力,难以大量处理,因而不建议通过人工剥去颖壳来解除稻稗种子休眠。

温水有利于种子萌发,种子经高温处理后,种壳透性改变,促进种子新陈代谢,从而解除由种壳引起的休眠[21]。张建华等研究发现,70 ℃的温水处理更有利于藜种子的萌发[22]。本研究中,80 ℃变温浸种对打破稻稗种子休眠效果最好,可达69.33%。在50~80 ℃范围内随着变温温差的提高,稻稗种子发芽率也逐渐升高,说明稻稗不仅可耐受高温处理,而且温差越大越有助于解除稻稗种子的休眠。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均可有效打破稻稗种子休眠。其中浓硫酸浸种40~50 min、2 000 mg/L赤霉酸溶液浸种48 h对打破稻稗种子休眠效果最好,但相对来说80 ℃变温浸种最为简单方便且亦能有效打破休眠。此研究将为更深入地研究稻稗种子休眠机理、抗药性及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1]杨红旗,郝仰坤.中国水稻生产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8):351-354.

[2]李俭,李海粟,陈凯,等.吉林省稻区稻稗、稻李氏禾的抗药性特征[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5,37(1):18-24.

[3]马宏娟,林长福,高爽.5种水田除草剂对稻稗和稗草的生物活性研究[J].现代农药,2007,6(5):42-43.

[4]袁明.稻稗的发生及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11):28.

[5]Bewley JD.Seed germination and dormancy[J].Plant cell,1997(9):1 055-1 066.

[6]冯蕾.黑龙江省水田稻稗对四种除草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7]张桂莲,陈立云,廖红英.解除常规水稻品种“4628”种子休眠的方法初探[J].种子,2009,28(4):70-72.

[8]张志鹏.水芹种子萌发的因素及其休眠生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7.

[9]闫翠香,丁新泉,宋闪闪,等.悬钩子属植物种子休眠及其解除方法探讨[J].种子,2014,33(3):55-58.

[10]董秀霞.种子休眠研究进展[J].中国园艺文摘,2010(4):170.

[11]杨彩宏,冯莉,岳茂峰.化学试剂和GA3处理对稗草种子萌发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9(9):118-120.

[12]尚旭岚.青钱柳种子休眠机理及其解除休眠方法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13]吴声敢,王强,赵学平,等.稗草休眠特性及其解除[J].浙江农业学报,2007,19(3):225-228.

[14]陈小奇,黄红娟,魏守辉,等.不同化学试剂及人工处理对稗草种子休眠的影响[J].杂草科学,2013,31(3):32-35.

[15]刘自刚.桔梗种子休眠解除方法研究[J].种子,2009,28(1):72-74.

[16]LOONEY N E.Hormones and horticulture[J].Hort Science,1997,32:1 014-1 018.

[17]SHARMA R R,SINGH R.Gibberellic acid influences the production of malformed and button berries,and fruit yield and quality in strawberry(Fragaria×ananassaDuch.)[J].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9,119:430-433.

[18]KUCERA B,COHN M,LEUBNER-METZGER G.Plant hormone interactions during seed dormancy release and germination[J].Seed Science Research,2005,15:281-307.

[19]刘悦秋,孙向阳,王保平.异株荨麻(Urticadioica)种子萌发特性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21(3):34-38.

[20]孙婷,刘鹏,徐根娣.栝楼种子休眠特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 273-4 280.

[21]青格乐,王玉芝,张琼琳,等.植物种子休眠及破除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 715-4 716.

[22]张建华,董良利,曹昌林,等.解除藜种子休眠的方法研究[J].农学学报,2015,5(7):47-50.

Studies on Dormancy-breaking Methods ofEchinochloaoryzicolaVasing. Seeds

LIMin,SHIHui,LIULankun,LIUYaguang

2016-05-28

李 敏(1992—),女,山西省运城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除草剂应用技术与杂草抗性;E-mail:lm1067392009@163.com。

刘亚光(1968—),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除草剂应用技术与杂草抗性;E-mail:liuyaguang929@163.com。

10.16590/j.cnki.1001-4705.2016.09.094

S 451

A

1001-4705(2016)09-0094-04

猜你喜欢

种子休眠浓硫酸发芽率
NaOH处理打破紫椴种子休眠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化学诱变剂EMS对知母种子萌发的影响
科学家揭示乙烯调控种子休眠新机制
探讨低温冷冻条件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低温及赤霉素处理对丝绵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硫酸”的六种考查方式赏析
一问一答话硫酸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揭示光调控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分子机理
夏玉米种子发芽率对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大托叶猪屎豆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