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球的“中国好邻居”
2016-12-03张慧娟
张慧娟
善事并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有时候,哪怕只是一顿饭、一个微笑,也一样能温暖人心,照亮整个世界。
2016年9月15日,加拿大《环球邮报》刊发的一篇文章引爆网络,短短数小时Facebook转发数就达3万多。这篇文章讲述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一位68岁的中国老太太无条件坚持为一位81岁独居、生病的邻居送饭的故事。这则充满温情的小故事在网络上一下就火了,从北美传回到中国。这位被称为“中国好邻居”的中国老太太叫晏金萍,江西宜春人,和她一起给邻居送饭的还有老伴文森林。来看看这篇引爆网络的文章背后,究竟有着怎样温暖动人的故事。
莫里斯和中国好邻居晏金萍夫妇
“真希望你们的厨房就是我的厨房”
从加拿大回来已经快两个月了,晏金萍和老伴文森林还常常会想起邻居莫里斯,那个81岁的独居老太太。夫妇俩回国之后不久,莫里斯就完成了心脏手术,术后身体非常虚弱,一直住在女儿家。
“一个80多岁的老人,要做开胸的心脏手术,确实让人担心。”莫里斯手术前,不仅晏金萍担心,做过医生的文森林更是对手术的风险心知肚明。谁也无法预测手术结果,但夫妇俩希望莫里斯在手术前的这段时间里,能被尽可能多地关爱和照顾,这也是他们尽心尽力要给莫里斯送饭的原因。
送一顿饭也许不难,但一送就是两个月,而且一日三餐,餐餐都精心,被问到哪来这么大的耐心和细心,晏金萍说:“当你尽心照顾过自己的老人,对待其他老人也会无微不至的。”
晏金萍和文森林都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孝顺的孩子。母亲生前住在晏金萍家里的时候,总说那儿是她过得最舒心、最温暖的地方。而从小就失去母亲的文森林,一直对父亲很孝顺,父亲临终前说,文森林尽孝“到了极致”。
说起为莫里斯送饭,还得从一次聚餐说起。
那天,晏金萍的女儿决定请邻居莫里斯到家里吃顿饭,因为她有事要回国,而接下来的两个月,晏金萍夫妇还要带着外孙小宝住在那里,他们和莫里斯也许会有许多交集。
那天晚上,晏金萍做了几道中国菜,热情招待了莫里斯。莫里斯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老人曾于上个世纪60年代去过中国上海,非常喜欢中国菜。吃着晏金萍做的菜,中国的味道仿佛又回到她的记忆里。
老人的经历并不平凡,小时候经历过二战,后来做过心理安抚护士。几年前,丈夫因为患了阿尔兹海默症,住在政府的看护机构里,如今81岁的她一个人生活。而她的心脏不好,将会在两个月之后进行一次心脏大手术。
那一晚的气氛非常融洽,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彼此走近了许多。临走时,莫里斯向晏金萍一家表示了深深的感谢,还看了看厨房,风趣地说:“真希望你们的厨房就是我的厨房。”几个人哈哈大笑,笑声背后是彼此的亲近。
送走了莫里斯,晏金萍不断回想着她的那句“玩笑话”。“既然莫里斯这么喜欢中国菜,要不,我们经常做些饭菜给她送过去。”晏金萍向丈夫和女儿征求意见,老伴文森林在一旁直点头。但女儿却有些犹豫:国外邻居之间很少串门,而且连招呼都没有打就要去送饭,是不是太冒昧,莫里斯能接受吗?
思考再三,夫妇俩还是决定第二天就去给莫里斯送餐。
第二天一大早,女儿启程回国了,晏金萍开始在厨房里忙活起来,她穿上围裙,从冰箱里逐一拿出蔬菜和肉类。老伴文森林也来到厨房,根据莫里斯的身体状况,提出“少盐少脂肪,同时又要兼顾营养”的方案。晏金萍择菜、洗菜,文森林则在一旁给她打下手……
将近中午11点的时候,晏金萍走到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小炖锅旁边,关上了火,那是她给莫里斯熬的排骨汤。汗珠顺着晏金萍的额头直往下淌,她擦了擦汗,小心翼翼地将饭菜装进餐盒和保温杯里:一荤两素,还有一份排骨汤。
晏金萍忐忑地敲开了莫里斯的家门。看到站在门外的晏金萍,莫里斯非常惊讶。英语不好的晏金萍赶忙举起自己手里的袋子,笑着指指里面的餐盒和保温杯。莫里斯没看懂,一脸茫然。
心急的晏金萍做起手势来,她指指餐盒,又拍拍自己的心口,是想告诉莫里斯:这是他们的心意,但莫里斯还是不明白。晏金萍继续比划着,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让莫里斯明白自己的来意,老人感动地接过晏金萍手里的袋子。
莫里斯吃完午餐,来送餐盒的时候,不停地竖着大拇指。晏金萍觉得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有了成功的开头,夫妇俩更坚定了继续给莫里斯送餐的想法,他们决定在莫里斯手术前的这段时间,每天都给她送餐。“既然她那么喜欢我们家的厨房、喜欢中国菜,那就把我们家的厨房变成她的厨房吧。”晏金萍笑着说。
从那天起,晏金萍开始每天给莫里斯送餐。
莫里斯后来给报社的文字中这样写道:
“每天中午大约11点左右,我的门铃都会准时响起。一位年长的中国女士站在我家门口。她是那么瘦小,一只手牵着个小男孩,另一只手则拿着棕色纸袋。当我的拉布拉多犬兴奋地向小男孩摇尾巴打招呼时,这个小朋友会一下子躲到自己外婆的身后。”
一日三餐,餐餐都很用心
午餐送了一个多星期,有一天,晏金萍无意中问起莫里斯,早餐想不想吃果酱。莫里斯点点头,又指指自己的手。原来,莫里斯以前经常自己做果酱,但手术前频繁打针的缘故,手的力气越来越小,就不再做果酱了。晏金萍回家跟老伴一商量,决定每天早上为莫里斯做新鲜果酱。这样,莫里斯的早餐、午餐都有了,就只差晚餐了。夫妇俩想了想,索性把莫里斯的晚餐也包了下来。
女儿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每天早上起床后,夫妇俩就忙着去摘树上最新鲜的苹果,而小宝总会站在树下指着苹果喊:“姥姥,这个苹果大,姥爷那个苹果红。”夫妇俩就乐呵呵地听着小宝的指挥,去摘那最大最红的苹果。
摘下来的新鲜苹果,晏金萍都会认真清洗、削皮、切成块,然后制成果酱。他们根据莫里斯的食量,定量制作;还会根据她的喜好,调制成或稠或稀的果酱。
在给莫里斯送餐的过程中,语言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障碍。
不懂英语的晏金萍常常求助女儿,女儿多次通过与莫里斯的邮件,了解莫里斯的口味和喜好。后来她每次上门还会带上iPad,用微信视频的方式,让身在国内的女儿做现场翻译。女儿再忙,也会尽力为母亲当好翻译。同时,在莫里斯家地下室租住的一位中国留学生,也成了二人沟通的使者。
作为母亲的翻译,女儿见证了晏金萍夫妇在为莫里斯送餐过程中的用心尽心。
每一顿午餐,他们都尝试不断变化花样,既让莫里斯吃起来有胃口,又能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他们经常会通过女儿向莫里斯询问,哪些菜不合她的胃口,哪些细节需要调整,咸了淡了,软了硬了,他们都会细心询问。通过莫里斯的反馈,他们及时对食谱进行调整。
有一次,晏金萍夫妇专门用自己从国内带去的黑木耳给莫里斯做菜,希望对莫里斯的心血管疾病有帮助。但莫里斯肠胃不好,吃木耳不太容易消化,晏金萍夫妇通过女儿得知后,迅速把木耳列入了黑名单。
为了变换花样,除了给莫里斯熬小米粥和绿豆稀饭,文森林还将红豆、黑豆、薏米混合在一起,用搅拌机打成米糊给莫里斯送去。文森林牙口不好,特别喜欢吃这些,但莫里斯却不太习惯这样的吃法。得知后,夫妇俩就再没给莫里斯做过。
考虑到莫里斯送回餐盒的时候,要上下台阶,既辛苦又不安全,晏金萍让女儿告诉莫里斯,每次吃完饭,她可以把餐盒放在自己门前的凳子上,晏金萍会及时去取。而他们为了不频繁打扰莫里斯,也会把饭菜放在同样的位置,而不是每次都去按响她家的门铃。晏金萍和文森林还会时不时去门口张望一下,看莫里斯是不是把餐盒拿进去了。如果哪一次莫里斯很长时间都没有出来取餐,夫妇俩就会很担心,他们会绕着房子转一圈,生怕莫里斯一个人出什么事。
因为语言不通的缘故,晏金萍和文森林学会了“察言观色”。如果她脸上的表情很开心,说明她的身体状况不错,饭菜也比较合口,夫妇俩也会很开心。
尽管夫妇俩很用心,可有一天,莫里斯却突然不让送餐了。晏金萍以为是自己的饭菜有问题,赶忙让女儿去问问啥情况。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莫里斯的老毛病又犯了,她肠胃不好,那两天一直在拉肚子,想停上一餐两餐。听到这些,夫妇俩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相比做饭的劳累,买菜对于晏金萍来说更是一件难事。由于不会开车,晏金萍只能到附近的华人小超市买蔬菜,而肉类则需要到很远的大超市才能买到,每次都是托朋友买。
因为买菜,还发生过一次小插曲。
那天为莫里斯准备午餐的时候,晏金萍发现家里的蔬菜不多了,便推着小宝去附近的超市买菜。那段路来回大概需要四五十分钟,可晏金萍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回来。文森林在家里坐立不安,一面担心祖孙俩的安全,一面又怕耽误了莫里斯的午饭。晏金萍没有带手机,联系不上她;文森林的腿脚受过伤不能走远路去找祖孙俩,只能在家里焦急地等。
等了快两个小时,文森林终于等来了晏金萍和小宝,原来,小宝在路上哭闹,耽搁了许多时间。接过晏金萍手里的菜,看着满头大汗的妻子,文森林突然有些心疼。这些日子以来,她付出了多少辛苦,他比谁都清楚。
没顾上再多说,晏金萍就钻进厨房叮叮当当忙起来。那天,午餐准时送到了莫里斯的家门口。
她要学的第一句汉语就是
“谢谢”
看到夫妇俩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莫里斯通过邮件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她跟晏金萍的女儿说:“你妈妈不能总这样每天为我烧菜做饭,她总得让我自己烤点牛肉,做点儿约克郡布丁什么的,给她尝尝,作为报答……”
女儿帮晏金萍回绝了老人的好意,她不愿意让莫里斯太劳累:“没事,她吃不惯西餐。别担心,她多煮一个人的饭只是举手之劳,你就让她做她想做的吧。”但妈妈哪里是“举手之劳”,女儿心里比谁都清楚。
虽然被婉言回绝了,但莫里斯还会在其他地方表达自己的谢意。
莫里斯有一条拉布拉多犬,她对它宠爱至极,很少随便让人接触。但莫里斯却不止一次提到,可以让自己的拉布拉多犬陪小宝一起玩。莫里斯还会把家里的玩具、拼图和小车拿给小宝。还有一次,莫里斯的外孙要到她家,莫里斯提前给晏金萍的女儿发了邮件,邀请小宝和她的外孙一起玩耍,之后还发邮件说,孩子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儿,晏金萍坚持给莫里斯送餐快两个月了。8月底,夫妇俩就要回国了,得知消息的莫里斯非常不舍,她半开玩笑地跟晏金萍夫妇说:“我真的不能放你们回国。”夫妇俩听后,心里酸酸的,他们对莫里斯也有很多不舍。莫里斯还说,她打算学习汉语,第一个要学的词就是“谢谢”。
离别的思绪已经悄悄藏在彼此的心里。临走的前几天,莫里斯专门去超市里选了一张明信片,上面是一幅中国画,她在明信片背后写下这样的文字:“我非常感谢你们在这里时做我的邻居,你们两位的好心和慷慨对我的帮助很大,尤其是你们刚来的时候,我们彼此还只是陌生人,这对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我非常感谢所有的美味食物和你们的支持,你们走后我会想念你们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食物。你们真是好人,我盼望你们再次回到这里,再次感谢。”这些文字让晏金萍夫妇非常感动。
晏金萍夫妇回国的那天,莫里斯掉泪了,晏金萍也哭了,彼此藏了许久的不舍在那一刻都变成了泪水。谁也不知道,这一别,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
晏金萍夫妇走后,感恩并思念他们的莫里斯生出了一个念头,她要把晏金萍夫妇帮助自己的故事写成文字投给报社,也借此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莫里斯的视力非常不好,而且已经81岁了,可她还是艰难地花了几天的时间写下了晏金萍夫妇的故事,投给了《环球邮报》。文章发表之后,在网上一下子火了,短短数小时Facebook转发数就达3万多。这个温情的故事还从北美传回中国。
看到晏金萍夫妇的故事,有的人非常感动,有的人觉得送饭是小事。夫妻俩觉得,“力所能及地帮到周围的人”,他们就很开心。包括给莫里斯送饭,对于夫妇俩来说,也只是平常生活里的又一次“力所能及”。
熟悉晏金萍夫妇的人都知道,许多年来,夫妇俩默默做了许多助人为乐的事,两个人的热心肠在宜春早就是出了名的。
老伴文森林从事警察行业之前,做了多年的医生,那时候,他就经常帮助自己的病人。
有一次,一位父亲背着一个患心脏病的孩子来找文森林,他查看了孩子的病情之后,发现孩子已经不行了,看着孩子虚弱地躺在父亲的怀里,文森林悄悄掉了泪。那天,送孩子和爸爸走的时候,文森林把自己仅有的一盒罐头送给了孩子。
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一个人带着两个孙子生活,家境贫困,文森林除了免费帮他们看病,每次老人生日的时候,他都会按照当地的风俗给老人做一碗瘦肉汤。
而晏金萍更是热心肠,只要能帮,她都会去搭把手。这些年,晏金萍经常会托朋友买些东西送到福利院,从不留姓名;她还默默资助过大凉山的贫困儿童……
分别时莫里斯送给晏金萍夫妇的明信片
至于“看别人冷的时候,从家里拿件衣服;一天没见到小区收废品的大爷时,会溜达着去找找”这样的小事,夫妻俩更是做了许多。
晏金萍说:“凡是我们知道有需要帮助的,我们又能做得到的,我们都会努力去帮助。”
也许,做善事并不是去做一项很大的事业,而是像晏金萍夫妇一样,哪怕只是送一顿饭,只要用心去做,一样会让微小的付出变成贴心的温暖,闪出熠熠的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