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组织公众参与度研究
2016-12-03万志强
摘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认识并加入到微公益组织当中,促进了微公益组织的大众化、平民化,推动社会进入全民公益时代。但是,我国的微公益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微公益组织自身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这无疑制约了微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公众参与微公益组织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就制约微公益组织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微公益;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公民社会、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微公益组织”这个新名词逐渐被广大公众所认知,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认识并加入到微公益组织当中,促进了微公益组织的大众化、平民化,推动社会进入全民公益时代。为掌握公众对微公益组织的认知和参与情况,笔者先后在江西南昌、吉安、宜春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分别走进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开展集中访谈和调查,并在街头开展随机抽样调查。此外,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问卷调查,为本研究收集了第一手资料。
一、公众参与微公益组织情况调查分析
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其中网络问卷(通过QQ及E-mail)发出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3份;现场填答问卷发出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7份。
(一)对微公益组织知晓情况
关于“你是否知道‘微公益这一概念”,有247名选择了“不知道”,占68.6%;关于“你是否参与过诸如‘腾讯微公益、‘多背一公斤等网络公益机构组织的活动?”,有299名选择了“未参与过”,占83.1%;关于“你对‘微公益组织开展的活动有何评价”,有302名选择“不清楚”,占83.9%。这显示了我国公众对微公益知晓率非常低,大多数公众都没有参与过相关微公益组织的活动(见表3-1)。
表3-1 对微公益组织知晓情况
题目内容 肯定回答 比率(%) 否定回答 比率(%)
是否知道“微公益”
是否参与过网络公益组织活动
对“微公益组织”开展活动评价 113
61
58 42.2
16.9
16.1 247
299
302 57.8
83.1
83.9
(二)对微公益组织评价倾向
关于“你认为‘微公益组织存在是否有必要?”,248名认为很有必要,占68.9%;关于“你打算参加‘微公益组织组织的志愿活动吗(如募捐、献血、慰问、文明监督等)?”,218名选择“不想参加”,占60.6%。这显示了我国公众在微公益组织的参与倾向上有一定的矛盾心理。认为微公益组织在现代社会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微公益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自身参加公益组织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动员和宣传也较少,所以受众大都不愿意参与。
表3-2 对微公益组织评价倾向
题目内容 肯定回答 比率(%) 否定回答 比率(%)
“微公益组织”存在是否有必要
是否打算参加“微公益组织”活动 248
142 68.8
39.4 112
218 31.2
60.6
(三)对微公益组织发展的总体看法
关于“你目前接触过那几类公益组织?(可多选)”,有296名选择了政府主管(办)公益组织(如慈善会、红十字会),占受调查人数的82.2%(见表3-3),这也从客观程度上导致很多公众对微公益组织的认识停留在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层面,也折射出目前公益组织一家独大的现状。
表3-3 公众接触过的公益组织情况
公益组织类型 数量 比率(%)
政府主管(办)公益组织
企业或基金类公益组织
网络微博公益组织
民间自发的公益团体 296
57
61
192 82.2
15.8
16.9
53.3
尽管微公益组织目前尚未被社会公众广泛认知或认同,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受访公众对微公益组织发展还是持乐观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愿意参加微公益组织活动想法。在与受访者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将公众对微公益发展的总体看法进行了总结:首先,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微公益组织及行为非常有意义,能很好地分担政府的负担;其次,多数受访者能够感受到当前公民意识和人权意识正在逐渐增强,人们可以参与社会生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再次,受访者中超过半数人认为微公益组织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微公益的出现使得公益组织更加多元化。
二、制约公众参与微公益组织的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对制约公众参与微公益组织活动的因素进行了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公益组织的社会认知度低。江西省内的大多数微公益组织的活动大都依靠高校志愿者,影响和辐射的范围相对较窄。此外,多数微公益组织的活动大都在内部QQ群或微信朋友圈内交流,广大公众要获取该组织的活动情况,必须要通过网络并加入其QQ群或关注其朋友圈方能进行沟通,这一模式导致大多数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很难准确及时地了解微公益组织及其活动,难以知晓其公益活动的时间、内容、目的和结果等内容,这成为制约公众参与微公益组织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特别是受到“郭美美事件”的不良影响,使得公众对网络上的各种公益类信息产生普遍质疑,致使公益类组织的可信度降低,大多数受访者担心上当受骗。
(三)目前政府对微公益组织的监督机制及法律建设尚不完善,大部分微公益组织自由度较大,特别是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微公益组织,其监督难度非常大,很难保证所捐款物能否真正分发到需要的群体手中。
(四)微公益组织自身建设不够,缺乏专业人员管理和运营,组织相关活动或项目制度建设不够,开展公益活动时公开、透明度底,组织运作方式不规范等,正是由于某些不规范的微公益组织的暗箱操作,使得公众对微公益组织缺乏足够的信心。
(五)公众特别是年轻的职场人士,平时上班工作压力大,尽管有心参加微公益组织发起的活动,但是通常抽不出时间参加。
三、结语
微公益组织是在传统公益组织的弊病不断显现的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市场失灵、政府缺位以及传统公益组织失灵的问题,弥合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得到了广大公众的积极响应。然而,就在微公益组织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种种乱象,包括组织定位过高、管理人员缺乏、制度建设不健全等方面,可见,微公益组织受制于政策体制及自身建设等多重因素,其在持续健康发展的路上仍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尽管如此,笔者在调查中看到了微公益组织及其公益理念正在逐渐地被广大民众所认知和认同,其社会正能量也在逐渐地释放,其产生的社会效果特别是在解决社会问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在被社会和政府所关注。
微公益现象是我国在社会转型中逐渐显现的社会热点话题,目前微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还比较微弱,亟需政府加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需要微公益组织自身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和制度建设,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公益事业,共同推动微公益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梁莹.公民参与草根NGO现状与阻滞因素分析——基于对南京市500位公民的实证调查[M].中国社会研究,2010(04).
[3]余志海.举手之劳的善举“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活动[J].信息技术教育,2007(03).
[4]孟宪平.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独特机制[J].求实,2006(09).
[5]孙晓菲.微公益——你参与了吗[J].人力资源,2011(04).
[6]韩喻.微公益:让四两“博”千金[J].职业,2011(10).
[7]苏竹青.让“网络慈善”成为生活常态[J].中国西部,2009(08).
[8]江西省民政厅政策法规处.民政规范性文件汇编,2011.
作者简介:万志强(1984-),男,汉族,江西省丰城市人,社会工作硕士,江西省民政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