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执政党意识形态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16-12-03杜旭宇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执政党意识形态

杜旭宇

摘要:执政党意识形态创新能力指的是执政党不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变迁与发展、创造与革新的能力。提升这种能力是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应对各种挑战与冲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提升执政党意识形态创新能力要从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自建构能力、整合创新能力、话语影响力、宣传教育感召力、意识形态管理能力、对话能力以及充分发挥政治精英和专家学者的作用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执政党;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能力;形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5-0118-05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创新的内涵

创新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就是新的东西被创造出来,这种创造包括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对一些旧的合理因素的重新组合。意识形态创新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变迁与发展、创造与革新,是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意识形态新元素替代过时的意识形态旧元素的过程和行为,是意识形态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和行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体系,它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就在于其与实践的符合性,即能否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因此,与时俱进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特质,执政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如此,创新是执政党意识形态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头活水。执政党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有多种存在形式,也有多重功能和作用方式。与此相应,执政党意识形态创新的内容也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具体而言,执政党意识形态创新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理念创新、内容(理论)创新、表达形式创新、载体创新、传播方式和途径创新、教育形式创新、功能创新、管理创新等。本文侧重讨论意识形态内容(理论)创新和形式创新两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内容创新。意识形态内容创新,从广义上讲,包括价值思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等意识形态各个构成要素的创新,也包括整个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的创新。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承载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理论创新。其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能够与时代变迁和实践发展相适应,及时总结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及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不断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二是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持续关注广大民众的利益及其变化,始终反映和表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回应广大民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期盼和诉求。三是主流意识形态在确保自己主导地位的同时,以积极和开放的姿态,不断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想,兼容并蓄其中的合理、科学成分,不断丰富自身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的包容性、科学性和影响力。

(二)意识形态形式创新。意识形态形式创新涉及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表达形式创新、承载形式创新、传播形式创新、教育形式创新以及管理方式创新等。一是表达形式创新。主要强调的是话语体系的创新,即用更易于表达、传播和接受的时代话语来实现,如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和示例,用贴近时代的方式和方法来表达意识形态,增强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承载形式创新。意识形态有多种存在形态或表现形式,如理论学说、政策主张、政治实践活动等;不仅通过政治理论等比较显性的形式来表现,还通过新闻报道、文学艺术、广播影视等隐性的形式来呈现。这些存在形态或表现形式均是意识形态的承载形式,这些承载形式的创新构成意识形态形式创新的内容。三是传播形式创新。指的是意识形态传播途径及其方式方法的创新。如意识形态传播由过去主要依托传统媒介发展到今天更多地通过新媒体来传播,由过去主要通过显性的理论宣传来传播发展到今天将意识形态更多地渗透到各种形式和载体中去,全面深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隐性传播,这些形式的变化就是传播形式的创新。四是教育形式的创新。即采取更贴近时代和教育对象的形式,如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育为今天的交流式教育,变以往说教式的教育为今天说理式的教育等。

二、执政党意识形态创新能力提升的缘起和意义

(一)是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必须来源于实践,不断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特别是理论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变迁,难以合理解释日益变化的社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干得很漂亮、很成功,但在总结研究、宣传阐释上却不够给力,说的不如干的。[2]在话语表达方面,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依然比较陈旧,距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还有距离,还未构建起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强大吸引力、说服力、凝聚力的话语体系。在宣传教育方面,目前仍然普遍存在内容僵化、形式老套、方法简单、手段落后等问题,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在管理引导方面,管理手段滞后,一些管理部门对错误思想观点不是采取疏导的方式,而是采取简单的封堵方式,致使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一些宣传思想工作者动辄以高高在上、居高临下教育人的姿态出现,容易激起部分群众的逆反心理。[3]因此,适应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意识形态必须在理论体系、话语表达、宣传教育和管理引导等方面,主动求变,积极创新,打造意识形态的新理念、新形式、新渠道、新方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永葆主流意识形态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应对意识形态方面各种挑战和冲击的需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期面临严峻的考验,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这些考验和挑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是全球化的考验,二是市场化的考验,三是网络化的考验。[4]这几种考验交织在一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很大挑战。如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扩张和渗透的同时,大力推行其发展模式下表征的价值观念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和战略要地,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优势大肆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断与我党争夺意识形态的阵地,[5]这些严重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此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传播渠道,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

列宁指出,“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6]这后一种职能就是意识形态的职能。葛兰西也认为,任何一个统治阶级若不能很好地利用意识形态来灌输、教化人民,行使思想文化上的统治,就不能长时期地掌握国家政权。阿尔都塞也指出,“任何一个阶级若不同时对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并在其中行使其文化领导权,就不能长时期掌握国家权力”。[7]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是执政党重要的执政资源和手段,其作为“软国家机器”,在治国理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执政党对于主流意识形态要不断创新,这是历史经验,也是历史教训。苏共丧失执政权,与其理论创新能力的缺失密切相关,理论创新能力的萎缩导致苏共执政合法性丧失。[8]与之相反,坚持理论创新,保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理论建设,特别是执政理论建设。在不断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过程中,错误思想得到纠正,错误思潮得到抵制,全党理论素养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意识形态创新既缓解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来自于国内外的政治压力,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挽救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9]从党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不断提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理论创新能力是立党、兴党之本。

三、执政党意识形态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和举措

(一)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自建构能力

时代和实践走到哪里,理论创新的进程就走到哪里,这是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和轨迹。执政党要紧贴时代变迁和社会实践发展的实际,以回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心,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对主流意识形态做出合乎中国实际、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形成新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形态,不断赋予主流意识形态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执政党要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强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和政策调适能力,不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革新与变迁,逐步去除那些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念、理论学说和政策主张,持续建构科学合理、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与社会现实相协调的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创新和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增强其吐故纳新能力,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应对和回答时代与实践的挑战中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二)汲取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有益成分,整合社会各群体的利益,提升整合创新能力

一是借鉴和吸收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想的合理科学因素,不断推进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想的融合与创新。任何意识形态、思想体系都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思想认识之上,通过吸收、继承、借鉴已有的各种思想观念、理论成果后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也是如此。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多种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想。这就要求执政党及其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具有兼容并蓄非主流意识形态合理、科学成分的气度和能力,要在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包容、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和科学因素,不断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想中提炼和吸收对主流意识形态有益的元素和内容,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普适性,使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整合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意识形态是利益的理论表达形式,是观念化了的理论形态的利益,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如此。因此,执政党及其意识形态建构要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着力回答人民群众关心和现实生活提出的实际问题,时刻关注并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变化状况,有效整合社会各群体不同的利益要求,正确代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主张很好地吸纳融合到主流意识形态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理论学说以及政策主张等的高度认同和拥护。

(三)创新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

一是根据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调整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范畴与话语形式及体系,赋予传统话语新的时代元素和内涵,形成主流意识形态新的范畴体系和话语系统;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外化为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实现话语体系的全方位创新。二是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通俗化、大众化话语体系构建能力,坚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努力运用通俗化、大众化的宣传语言对意识形态的最新成果进行阐述和表达,形成易于被民众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与说服力,以话语权赢得主导权。三是不断增强话语底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实践上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在总结研究、宣传阐释上用心、给力,不仅干好,也要讲好,着力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具有强大吸引力、说服力、凝聚力的话语体系。四是努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调整舆论宣传战略,树立先声夺人的理念,对境外各种误解、曲解乃至丑化中国的言论予以及时回应,增强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及时性、客观性;[10]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话语和话语系统,不断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声望和国际竞争力。

(四)创新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形式,提升宣传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一是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升对意识形态现代传播形式和手段的驾驭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传播手段不断创新,在原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外,出现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后者在意识形态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重要的新兴传播载体和形式。要在发挥好传统媒体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新兴媒体,占领舆论宣传的制高点,牢牢把握网上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动权,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中的作用。要整合各类传播资源,做大做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不断提升传播的效能。二是坚持“显隐结合”原则,把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各种载体和形式中去。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广播影视等载体的传播作用,将意识形态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活化,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教育途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教育效果。三是准确把握民众需求,加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意识形态宣传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关注和解答现实问题,倾听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心声与期待;要避免使用高深的理论符号和空洞的政治口号,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来宣传,提升宣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四是改进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效果。变单向灌输的模式为多向对话交流的模式,变说教式教育为说理式教育,在显性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隐性教育。

(五)创新意识形态管理方式,不断提升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管理能力

管理创新是意识形态创新的重要内容,提升管理创新能力是提升意识形态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提升意识形态管理创新能力方面,一是要创新意识形态管理理念,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统筹协调、运转高效的意识形态管理体制,构建意识形态大管理格局。三是创新和加强对理论阵地、舆论阵地、文化阵地等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夯实阵地建设。四是切实提升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意识形态问题时要创新方式方法,学会采用辩证的方法,以显性与隐性、直接与间接、理论与活动、正面与迂回、阵地战与游击战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意识形态问题。[11]

(六)创新对话方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能力

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交流,既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准则,也是促进意识形态整合、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性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不能采取简单的排斥和斗争的方式,要善于运用对话和沟通方式进行交流和交锋,妥善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12]达成一致。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社会意识、社会思潮的对话交流中发展壮大的,世界各种文明也是在对话交流中共同发展进步的。要积极主动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潮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在对话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对话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对话交流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对话交流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

(七)充分发挥政治精英和专家学者的作用,不断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

意识形态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在众多的创新主体中,政治精英和专家学者的作用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从理论上讲,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是由从属于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家编造出来的,是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是在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理论中成长起来的。[13]从我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实践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体是具有宏大气魄的政治领袖和深厚理论根基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合力作用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地创新和发展。[14]因此,一是要重视政治精英特别是政治领袖的作用,发挥他们在意识形态创新方面的观念创新、思想引领、战略导向和权威推动等作用,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二是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着力培养一大批真正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充分发挥他们在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关键作用,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三是将更多的社会精英人才——知识分子充实到党的意识形态队伍中来,为意识形态的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四是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建设,全方位提升他们的意识形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创新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秋石.意识形态工作要紧紧抓在手上[J].求是,2014(7):3-5.

[3]胡凯,杨竞雄.论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的巩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98-102.

[4]朱继东.新时期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8.

[5]路向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缘起与战略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12(2):10-13.

[6]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8.

[7]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167.

[8]倪稼民.理论创新能力的萎缩导致苏共执政合法性丧失—基于与中共比较的视角[J].探索与争鸣,2008(8):23-24.

[9]柳新元,赵竹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研究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4.

[10]孙来斌,韩露.当前西方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挑战及应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5):122-128.

[11]佘双好.切实提升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N].光明日报,2015-02-26:16.

[12]杨新红.社会转型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1(1):72-75.

[1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1,208-209.

[14]柳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政治领袖与专家学者的作用辨析——基于思想意识层面的考察[J].甘肃理论学刊,2011(3):43-47.

责任编辑:王廷国

猜你喜欢

执政党意识形态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