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发展时代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6-12-03刘解龙
刘解龙
摘要:将绿色发展融入扶贫脱贫工作的全过程和全领域,作为精准的新内涵与新任务,形成绿色精准,这样的精准脱贫才更加具有可待续发展能力。从绿色扶贫脱贫的宏观趋势来看,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五大发展新理念,注重绿色发展都是一种客观趋势。做好绿色扶贫脱贫,必须增强扶贫干部绿色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唤醒贫困群众的绿色财富意识,培育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竞争力,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并高度重视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运用。
关键词: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6)05-0092-07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一直处于持续平稳发展之中。如果说与上个世纪的改革有什么重要区别的话,那么更加注意可持续发展、注意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注意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注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等显然是最为突出的方面,带有最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是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绿色化、绿色发展新理念等等,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汇,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特点和新理念,也是改革发展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因此,在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事业中,一方面要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全过程,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掘和发挥贫困地区的绿色资源优势,从而实现绿色背景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培育和发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绿色机制动力。
二是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我国的扶贫开发经历了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确立了具有鲜明时代背景与特征的主题和目标。当前,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而且目标要求与时间规定明确,即2020年全部脱贫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那么这个阶段的扶贫攻坚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可以将其概括为精准与绿色。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大力推行,而且精准的目标是于2020年全面摘除贫困的帽子。对于绿色,特别是如何将绿色与精准有机结合起来,则需要在全面扶贫工作中贯彻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绿色机制与绿色发展基础。
三是全面脱贫形成新系统。尽管我国的扶贫工作投入不小,时间不短,成效巨大,但贫困反弹则是个必须高度重视和需要切实解决好的重大问题。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包含了不出现反弹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就是说,要将所有的贫困问题连根拔除,将贫困系统整体纳入一个全新的包含了绿色发展的社会大系统之中。在我国整体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全面而持久的脱贫,必须适应这个新的大系统,必须将绿色纳入精准的内涵之中,只有实现绿色脱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与后劲,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与造血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反弹的根源,整体融入全面小康的社会大系统之中。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从绿色扶贫脱贫的宏观趋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绿色内涵的系统结构、增强绿色扶贫脱贫的“双精准”能力三个方面分析绿色发展背景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绿色内涵与对策问题。
一、绿色扶贫脱贫的宏观趋势分析
(一)全面小康社会“三生”的系统性
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尽管实际情况还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但在理论上、战略上和规划上从来都没有忽视生态环境问题。在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界定上,十分明确地概括为“三生”,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在我看来,这个“三生”就是对全面小康社会的三维界定,即生产发展是指经济上实现小康,生活富裕是包括物质生活在内的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就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态良好是突出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而且,“三生”之间具有严格的内在逻辑关系与秩序。生产发展是第一位的,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没有经济发展作基础,其他一切都是空谈。有了经济发展,物质文明起来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富裕和丰富,文明也会伴随发展。而有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和重视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生产—生活—生态”的内在联系与影响关系是深刻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来说,也是深有启示的。当我们明白了生产、生活与生态之间的这种关系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就可以有意识有规划地处理好“三生”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正是由于扶贫与生态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因此,一方面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另一方面是,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
(二)协同打好扶贫和治污两场攻坚战
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两大核心问题[1]。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些问题不仅长期存在,而且长期难以解决。当这些问题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基础性与战略性的问题时,就得集中力量和下更大气力,在战略和战术上共同重视和协同解决。贫困和污染问题就是其中的代表,于是制定了“两个宣战”或打好两个攻坚战的国家战略,并将打好两个攻坚战统一起来。向贫困宣战,向污染宣战,这是党中央发出的两大号召,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可对于两个宣战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将之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大多数人们则没有怎么深入思考。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提出这个问题,重视这个问题是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
认识清楚这两个问题的联系与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观察,通过对我国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就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了经济发展进程,也相应地加速了脱贫致富的进程。因此,将这一进程概括为整体上反贫困进程或者向贫困宣战的进程,也未尝不可。而正是在这一进程中,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广泛出现并日益严重。尽管我们总是强调要克服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但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与难度一直很大,还是形成了在发展中污染和在污染中发展的客观现象。在社会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导致了生态财富的下降与退化。尽管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兼顾不易,但人们已经日益深切地认识到,再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再也不要带血的GDP,再也不能做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事。于是两个宣战既是国家战略,也成为一场全民的持久战。
人们也许认为污染主要集中于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多不存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问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发展,由于发展任务重与脱贫意愿强烈,很容易出现不顾生态环境而追求GDP的行为,另一方面,有的贫困地区本身就是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经济的各种活动比其他地区更容易产生生态损伤的客观结果。此外,扶贫脱贫的局部性与生态保护的整体性关系,更加需要关注。然而,对于生态良好的贫困地区来说,最大的污染风险并非自身,而是来自非贫困地区的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不仅贫困地区的脱贫压力与致富渴望,容易忽视污染因素的影响,而且,人们还会以贫困地区的生态承载和化解能力强而有意放松污染限制,或低估甚至隐瞒污染影响。因此,扶贫与治污的目标追求与条件约束要统一兼顾,一刻也不可放松。扶贫脱贫是目的,污染防范与治理也是目的,决不可各行其是或顾此失彼。因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将两个宣战统一起来,协同推进,这不仅是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更加符合未来发展道路的有效模式。这就要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当与时俱进地进行扶贫内容与思路的优化调整,高度重视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内容、要求与标准纳入精准扶贫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并加强监管。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把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六大基本原则之一,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为如何解决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新的明确要求。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使命
众所周知,“四个全面”战略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长期的和深刻的。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包含了明确而丰富的绿色发展内容、任务与目标。全面小康社会中的生态良好,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全面依法治国中的生态环保法律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使命与责任,等等,都体现了相应的绿色内涵与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全过程和各领域的思想与要求。同时也说明,一方面,任何一个全面战略,都不能缺少绿色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广泛和复杂,使其成为能够贯穿“四个全面”战略,提高“四个全面”战略的协同性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绿色发展需要“四个全面”战略的承载、支撑、促进与保障,才能够得以有效落实和持续深化。
(四)三个“五位一体”战略中的绿色内涵
1.“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总体布局,在这一总体布局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说明其他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这一界定,有利于形成生态文明从纵横两个角度得以坚持和贯彻的全方位和立体化结构系统与机制。
2.“五化协同”战略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深化过程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因此,在原来“四化”,即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绿色化,形成了与其他方面更加协同的“五化”理念和目标要求,而绿色化并不只是在“四化”基础上增加为“五化”,而是在增加的同时,也对原来的“四化”注入了绿色化的内涵与使命。
3.“十三五”的五大发展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我党在总结时代发展进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其中,绿色理念的提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水到渠成的产物。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改革放开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绿色化、绿色理念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与理论创新,使我国的绿色发展在理念、思想、战略和政策等方面,日益深入、日益系统,成为新世纪发展的最鲜明的内涵与特点。
这三个“五位一体”对我国的影响是全面的和长期的,每一个“五位一体”都以不同方式包括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思想、目标与任务,这在客观上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日益明显和突出,有利于保障未来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坚定不变,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日益成型、成熟和稳定。
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绿色内涵系统分析
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贫困都是一个时代内涵很强的问题。其中,关于绿色贫困是一个深层次问题,从贫困的概念、内涵和影响等方面,都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新的要求。通过两年多时间的精准扶贫,我们逐渐认识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精准”,应当是一个三维结构的精准体系,即精准扶贫除了“六个精准”的内容与要求外,还应从动态发展与宏观关系的角度来看它应当有的一些新内容与要求,而增加动态的与宏观两个维度的内容与要求,精准扶贫就构成了一个三维结构体系。
(一)精准扶贫的核心体系
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以来,人们对精准扶贫的理解与把握大致相同,差异不大。现在人们一般都将精准扶贫视为相对于粗放扶贫的一种说法,形象地说就是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具体些说,将其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六个精准”,“ 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2]。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3]220。这一界定从本质层次与微观层次上突出了对精准扶贫的理解与把握,是从事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具有精准扶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特点。
(二)精准扶贫的动态体系
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来说,精准扶贫必须高度重视与时代发展的结合与对接问题,这是由精准扶贫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精准扶贫的目的是精准脱贫,而精准扶贫的出路在于精准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使游离于主流系统边缘或之外的扶贫系统真正赶上时代发展要求。而在时代发展上,我国现阶段在总体目标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说是五化,即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其中最鲜明的特点与内容则是绿色化。因此,将绿色化纳入精准内涵之中,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或者说是体现评价精准内涵时代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增强了脱贫能力的造血基因。
(三)精准扶贫的开放体系
从宏观关系的角度来说,精准扶贫必须高度重视和区域发展的同步与融入问题。无论贫困主体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和延续,都属于一定区域结构中的局部现象,或者说是区域系统中的弱势部分。从动态发展的要求来看,精准扶贫必须精准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但时代发展要求是通过社会主流大系统的内容与特点来推进和实现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等内容,相对于贫困者和贫困地区来说,都是其他区域发生的主导性事件。如果不能抓住机会对接融入,被边缘化的贫困子系统的命运终将依然是贫困。这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宏观精准内涵与要求。
由此可见,精准扶贫的绿色内涵既是全方位的,也是全过程的,更是通过具体行为来贯彻和承载的。也就是说,绿色发展时代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确立绿色精准的思想理念、主要内容和基本指标。
三、增强绿色扶贫脱贫的“双精准”能力
由前可知,在实际工作中要从事物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理解和规划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规定。对于明确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全面脱贫的目标要求,并不只是为了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而是将某种特定的事物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层次,形成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形态,通过这种整体形态的改变,促进系统性贫困的系统化变革。而这种系统一旦在整体上进入某种层次,就会整体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确立绿色精准概念和理念,培养绿色扶贫绿色脱贫两个方面能力(简称“双精准”),是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新内容与新要求。
(一)增强扶贫干部的绿色发展意识和能力
以前的历次扶贫攻坚,都没有像这次明确提出了时间表、任务书,签订了军令状。在我国的总体发展战略中,扶贫攻坚再也不能久攻不下,必须在2020年完成整体性与全面性脱贫。在本次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级政府派出的驻村干部是众多的,甚至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格局和形势说明,各类干部在精准扶贫中的责任也必定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能否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真正置于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和大趋势之中,扶贫干部的绿色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或者说是关键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贫困人口的绿色素质缺乏,也不能指望扶贫干部的知识与素质中拥有基本的甚至足够的绿色素养。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宣传可以说深入人心,但基本上还停留在模糊观念层次之上,如何在精准扶贫的具体活动中体现绿色要求,做绿色发展的实践者,绿色优势的发挥者,绿色潜力的发掘者,显然差距很大。尽管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共同追求,但真正做到能够付诸实践,在经济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都绿色化,实际的困难远比想象的要艰难复杂。比如,生态产业、生态产品、生态价值链、生态设计、生态化处理等,都是一项项技术难度高和工艺关系复杂的活动,如果没有相应的外部力量嵌入和引领带动,必定步履艰难。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非常重要的是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扶贫干部的作用。要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培养和全面强化扶贫干部的绿色发展素质,切实从整体和个体两个方面增强他们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体现绿色发展要求的意识与能力,以确保他们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生态绿色资源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资源与依靠,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将现有的生态与绿色资源培养成为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优势资源。
(二)唤醒贫困群众的绿色财富意识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对于财富的认识与评价,往往存在某种跟随效应,以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往往存在非常广泛的学习行为和模仿行为。对于贫困主体来说,长期以来生活在绿色地区而又长期贫困,很难真正在思想意识上形成绿色价值观、绿色财富观,对于他们来说,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是各种收益,是实实在在财富。因此,绿色财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绿色收益的基础之上。由于没有绿色资源的财富意识,资源长期以来处于沉睡状态,资源优势没有产生任何的财富效应。绿色资源的财富意识唤醒与引导,首先就要明确绿色财富是一种现代财富,是一种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财富。对于绿色资源的财富效应分析,人们只是朦胧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既没有明确的界定,更没有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如何在摆脱贫困这一层次上唤醒贫困主体的绿色财富意识,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作用,需要真实有用的措施,需要具体明确的财富表现。比如,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产品的生产、绿色收益的分配,都需要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和宣传。这样才能够逐渐形成和扩大绿色资源的财富效应,发挥绿色资源对于它的产权主体所具有的具体形态的财富创造力和影响力。事实上,绿色资源的财富效应往往有多种形态内涵。但对于广大贫困地区来说,绿色资源的财富效应是较为单一的、直接的和紧迫的,即较快地发挥经济上脱贫致富的作用。
(三)培育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竞争力
绿色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模式,也是贫困地区进入主流社会系统最具有竞争力与独特性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依靠这种资源才能够在绿色发展模式中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够在融入社会主流系统之后牢牢把握住绿色发展的主题,才能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234。这实际上就是明确了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竞争力的概念、内涵与功能。但对于生态与绿色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来说,也不一定就天然拥有赢得未来发展优势的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竞争力。概括地说,精准扶贫的目的是精准脱贫,精准脱贫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绿色生产力绿色竞争力都是通过具体载体来培育和实现的。因此,要认真分析绿色要素、绿色机制、绿色系统,规划和建设绿色项目。发展绿色生产力和绿色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绿色产业与绿色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从现实的社会主体关系的角度来说,一般存在两个特点,第一,生态产品或绿色资源往往是强者需求,弱者提供,强者之强是整体的,弱者之弱也是整体的。特别是对于弱者一方来说,对于生态产品和绿色资源的价值了解甚少,即使了解,也由于自身的客观原因而难以处于平等地位。第二,生态产品或绿色资源生产与供给分布和消费需求分布存在空间上的巨大差异。这种生态产品绿色资源在供给与需求上的空间差异,难以通过市场流通与交易来解决,而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各种生态流的自然作用以及社会主体的流动性消费(比如旅游度假等)和购买部分产品等方式来实现。在现实中,主体间和区域间的这种不公平与差异的结果,往往会对弱者一方不利,但真正的和最终损害的并不是弱者单方面的利益,而是整体的生态利益与长远利益。这就需要政府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在促进绿色产品的定价与交易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力和制度公平性。
(四)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绿色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人们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界定,基本上是从独特的内在能力的角度进行的,其实,在产权关系明确的前提下,某种不可替代和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核心竞争力。在绿色发展进程中,绿色资源的产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就是一种制度性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扶贫过程中设计精准脱贫的制度体系时,需要对此加以高度重视和充分考虑。然而,任何产权制度的确立与演变,无不存在权利博弈关系,但在贫困地区的博弈中,贫困人口处于弱势一方,他们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者,甚至是产权关系中权利内容与权利能力的无知者。比如,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确立,就是产权主体关系中弱势方利益受损的典型例子。甚至某些公益林的确定也存在产权关系不严格,产权主体权益难保障的现象。第二个方面,绿色扶贫的考核机制设计。绿色发展中的精准扶贫,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多元主体合作博弈中的绿色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较为复杂的多元主体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复杂性,主要源于主体的背景、能力、价值观和利益追求上的差异,以及对待扶贫工作本身的权利差异。比如配置扶贫资源和评价扶贫工作就极其复杂,对于这一点必须高度重视。有人认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少问题,皆源于主体之间的各种不协调关系。而具体到对待绿色扶贫绿色脱贫方面,这种复杂性就更加具有特色,或者说使原本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绿色扶贫的成效在实际工作中最难实现和客观评价。绿色成效的间接性与长远性,往往会弱化它在扶贫工作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特别对于客观上有着扶贫脱贫硬约束的扶贫主体来说,追求扶贫工作的直接成效与近期成效,显然远胜于绿色追求。因此,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更加需要制定和实施好具有绿色内涵和特点的考评制度,真正实现精准脱贫的绿色化,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与要求。一是脱贫的内容与标准符合绿色发展的规定与要求。二是脱贫之后具有符合绿色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不仅具有造血功能,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要能够符合和体现绿色发展的要求。只有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脱贫,才能形成更加坚实的可持续发展。
(五)高度重视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运用
对于拥有良好生态资源的地区来说,发挥这一优势资源的财富效应,生态补偿显然是最重要、最有效和最具有长远引导力的手段或机制。因此,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生态补偿资金筹措等,在绿色扶贫脱贫中的作用就更加重要。在我国,生态补偿的理念传播、机制培育、制度建设与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地方后中央,先政策后法律”这样一种建设秩序和逻辑,即先地方探索和实践,再由国家层次来依次推进的格局。即使在国家层次,也形成了先由行政部门颁发意见,再推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的格局。今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估计不久之后,人们期盼已久的国家“生态补偿条例”就会出台。这是一项对于生态良好的贫困地区精准脱贫与可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就贫困地区自身来说,也存在一些客观困难。我们在与精准扶贫中的驻村干部交流绿色扶贫中的生态补偿问题时,感到需要做的工作不轻松。首先是大家对这个问题都不熟悉,尽管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概念大家都知道,也觉得这是正确的,但是一般也就是一知半解而已,特别是要求他们结合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探寻绿色发展内容与办法时,大多感到无从着手。其次是觉得政府对这个问题并不重视,理论上宣传上说得很多,也很重要,可具体的政策上并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体现,比如生态林补偿标准太低,完全没有可接受度,更没有吸引力,一般都是出于某种无奈,生态资源的财富效应几乎没有丝毫的体现。第三是贫困户没有绿色财富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扶贫干部们说绿色资源如何重要,绿水青山如何是金山银山,但世代受到贫穷威胁的人们,最迫切需要解决好的是财富变现问题。所以,如何培育和彰显贫困地区的绿色资源的财富效应,是个重大问题,更是个紧迫问题。现在,随着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逐渐推进,生态补偿成效的逐渐显现,解决这个问题的机制通道已初步形成。相应地,对驻村干部进行绿色发展中的生态补偿知识、方法和制度的教育培训,将绿色精准理念与标准纳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系统之中,已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陈吉宁.扶贫攻坚要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N].中国环境报,2016-04-11.
[2]李婧.解析习近平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EB/OL].中国经济网.(2015-08-04)[2016-06-30]http://www.chinanews.com/cj/2015/08-04/7447269.shtml.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刘遗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