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疏导末端物流困境
2016-12-03吕天骄
本刊记者/吕天骄
京津冀协同疏导末端物流困境
本刊记者/吕天骄
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区”
随着电商的日益兴起,消费者对于物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运输派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京津冀物流文化协同发展论坛”上,主办方邀请了商务部、京津冀三地政府主管部门、贸促会领导,以及物流专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城市物流配送的智能解决方案,大到京津冀三地间政府管理与物流规范的制定和出台,小到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的优化处理案例分析,都为京津冀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出谋划策。
中国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王选庆介绍,在物流业协同发展建设工作中,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牵头组织三地物流主管部门、物流单位协会初步编制了《京津冀商贸物流协同发展规划》,预计将于2017年对外发布。
王选庆还透露,《京津冀商贸物流协同发展规划》中将明确定位京津冀三地物流协同发展的区域功能,具体来说,北京为“疏解”商贸物流工作的角色,天津和河北则为“承接”商贸物流工作的角色,整体来看三地区未来将共同提升物流商贸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名誉会长鲁泽表示,目前河北在物流业的承接工作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京津冀物流运输通道建设中,2008年至2014年间,河北省在三地物流货运总量由56%上升为75%,运输承载力逐渐上升。京津冀铁路建设总里程排名中,北京、天津、河北依次递减。对此,北京物流学院教授郝玉柱在论坛上指出,河北、天津两地的物流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区域间的交通规划相对独立,交通运输能力仍不均衡。统筹协调三地间的交通限行政策规范,还需重构京津冀交通枢纽规划和建设。
北京市海淀区一直致力于物流网点的合理配送探索,图为海淀区中关村规划模型在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展出
而谈到在实际物流运输中遇到的问题,北京物流协会副会长、北京物流学院现代物流产业研究院院长邬跃告诉记者,物流业中“快递”已经成为一种被社会广泛承认的物流形态,“快递”通常不能被单独使用,而是使用“快运快递”这个组合词,因此快递的完善发展需要“交通运输”和“末端送达和递交”。对于这种状态,民间流行着“两头慢,中间快”的普遍说法,也就是快递业发展相对粗放,仍然存在投、递、放等技术落后的现象。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一直致力于推动城市末端物流发展的实践及探索,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共同配送的经验,吸取相关地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疏堵结合,构建健康完善的末端配送体系的实施方案。
海淀区商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区在完善末端配送网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的新型配送体系,将实现从海淀区区域配送中心到末端服务站的共同配送,逐步用自动化分拣代替人工分拣,用封闭式货车逐渐取代电动三轮车,切实缓解配送乱等问题。
据悉,北京市海淀区力争到2017年底前,推动高校、写字楼、社区等400家以上末端快递服务站建设,预计到2020年,培育5家以上运营规范、管理有序的末端物流示范企业,为构建北京市末端物流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依托自身成熟的电商业务而转型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苏宁物流公司,自2013年开始为家电厂商提供物流解决方案。其中苏宁“半日达”依托北京、天津、石家庄自建物流基地,近200家快递点及800辆大件配送车,实现北京区域小件商品半日配送到位,京津冀配送准点率达96%以上。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Guide Collaboratively to Ease the Plight of Terminal Log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