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雏鹅大肠杆菌与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6-12-03王秀茹

水禽世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麦康凯雏鹅浆膜

王秀茹

中图分类号:S858.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6)04-0027-02

雏鹅大肠杆菌和传染性浆膜炎是鸭生产中常见的疫病,主要侵害雏鸭,单独发病其死亡率较低容易被轻视,但混合感染时死亡率很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近年来,雏鹅也感染大肠杆菌和传染性浆膜炎,2016年8月下旬,黑龙江省铁力市某农场于某饲养的17日龄的雏鹅发生了大肠杆菌与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的病例,现将诊治经过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铁力市某农场于某的养鹅场饲养的1500多只雏鹅,于17日龄发病,有180多只出现眼和鼻分泌物增多、倦怠蹲伏或呆立、食欲下降,体温升高到43.2℃,死亡24多只,该养雏鹅户于某,先后请了农场兽医、镇兽医站兽医,诊断为浆膜炎,先后使用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泰乐菌素、白头翁散、清瘟解毒散、黄芪多糖、维生素A等药物进行拌料和注射治疗,效果不明显,随后扩散至全群。至21日发病雏鹅达到520多只,死亡近210多只。于某带来6只雏鹅,前来求医。经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雏鹅大肠杆菌与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

2 临床症状

病雏鹅精神萎靡,腿软无力,不愿走动,运动失调,步态不稳,食欲减少或不食,眼睛和鼻分泌物增多,排黄绿色臭稀粪或混有血丝;有的跗关节肿胀,蹲伏不起,羽毛粗乱无光泽,颤抖喘息。濒死前头颈震颤,抽搐而死,发生角弓反张现象。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雏鹅5只,可见鼻有分泌物,喉气管有粘液,颈、胸气囊混浊增厚,并有絮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心包液明显增多,其中可见少量的白色絮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心包膜表面可见一层灰白、灰黄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的纤维素性膜,厚薄不均,易剥离,肝肿大,呈土黄色;胆囊稍为肿大,充盈着浓厚的胆汁;脾脏肿大充血;肠粘膜有弥漫性出血。

4 实验室检验

4.1 涂片镜检

4.1.1 取血液涂片设为“A号”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形态各异,有单个或成双,有鞭毛、无芽孢、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初步判定为大肠杆菌。

4.1.2 取血液涂片设为“B号”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浓染的小杆菌;取肝病料做触片火焰固定,用鸭疫里氏杆菌特异的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视野里,有单个散在的菌体呈现环状黄绿色荧光,初步判定为雏鹅传染性浆膜炎。

4.2 细菌分离鉴定

4.2.1 无菌从病死雏鹅心血、肝脏取样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后,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成湿润、圆形、微隆起、半透明无色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长成红色菌落。分别钓取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发现有单个或成双,有鞭毛、无芽孢、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标记为Ⅰ号,其形态与“A号”镜检一致。

4.2.2 无菌从病死雏鹅心血、肝脏取样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置于37℃烛缸内培养24h后,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无菌落出现;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圆形、隆起、露珠样的菌落。钓取单个菌落,用荧光抗体染色,在显微镜下,菌体呈现环状黄绿色荧光,标记为Ⅱ号,形态与“B号”片镜检一致。

4.3 生化试验

4.3.1 取Ⅰ号分离菌株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产酸产气;不发酵蔗糖、肌醇;M.R试验呈阳性,V-P试验呈阴性,不产生硫化氢,不分解尿素,不利用枸橼酸盐,能产生吲哚。根据生化反应试验结果,符合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

4.3.2 取Ⅱ号分离菌株对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均不发酵;靛基质试验、V-P 试验、枸椽酸盐试验和硫化氢试验都为阴性, 尿素酶试验为阳性。根据生化反应试验结果,符合雏鹅传染性浆膜炎的生化特性。

4.4 药敏试验 采用药敏纸片法,结果证明Ⅰ号分离菌和Ⅱ号分离菌分别对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和中药如大黄、黄芩、黄连高度敏感,对强力霉素、安普霉素、多粘菌素B中敏,对庆大霉素、泰乐菌素、链霉素不敏感。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该雏鹅大肠杆菌与传染性浆膜炎混合感染。

6 治疗措施

6.1 隔离病雏鹅,将病死雏鹅集中深埋作无害化处理。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雏鹅舍及活动场所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在每日早晚两次清扫粪便,可用0.2%过氧乙酸或0.3%百毒杀溶液进行喷雾消毒,雏鹅的栏舍用10%漂白粉悬液进行泼洒消毒。

6.2 黄芪多糖注射液100ml加入注射用头孢噻呋钠1g,充分混匀,未发病雏鹅每只腿内侧肌注0.5ml,隔离出来的病雏鹅每只0.7ml,1次/d,连用3~5d。

6.3 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大黄、黄芩、黄连、甘草、马勃等)1包1kg和10%氟苯尼考300g,共拌料500kg,充分混匀饲喂,2次/d,连用5d。

6.4 维生素补充制剂(主要成分各种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25g加50L清水充分混匀,让全群鸭自由饮用,连用5d。

经采取上述措施后,3d隔离的病雏鹅仅死亡12只,整个鹅群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第5天起死亡停止,雏鹅群体活跃,采食量上升;第7天起患病雏鹅恢复正常。10d后追访,雏鹅生长发育良好。

7 小结

7.1 本病例主要由于饲养密度过大造成的。大肠杆菌和传染性浆膜炎都是条件致病菌,如饲养密度高、卫生环境差、饲料蛋白低,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均易造成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7.2 大肠杆菌和传染性浆膜炎极易产生耐药性,而且养鹅户习惯于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原来敏感的药物已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先作药敏试验,如实在不能做药敏试验,可选本鹅场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7.3 本病例中养雏鹅户使用单一的拌料给药途径,由于病雏鹅减食、不食或拌料不匀,不能保证药物的治疗浓度,甚至造成耐药性,因此,治疗时应当采取注射、拌料和饮水相结合的综合给药途径,才能确保疗效。

7.4 临床鉴别诊断大肠杆菌病和传染性浆膜炎这两种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极为相似。无菌操作采取肝脏接种普通斜面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无菌生长则为传染性浆膜炎感染,有菌生长则考虑大肠杆菌感染。

猜你喜欢

麦康凯雏鹅浆膜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控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改良麦康凯平板筛查肠道定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性能评价*
雏鹅痛风“三步五防”更有效
鉴定大肠埃希菌O157:H7的表型特征探讨
浅谈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雏鹅的饲养管理技术浅析
家禽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分离及药敏试验分析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