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送学生一把钥匙

2016-12-02唐泽兰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8期
关键词:藤萝银光紫藤萝

唐泽兰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轻松闯过“阅读关”,我们责无旁贷,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阅读教学的一点儿拙见。

一、阅读数量的积累,由激趣开始,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读书“犹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博览群书是学生自身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石,而高度重视阅读的动力来源于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亲切的教态,鼓励的眼神,课前饶有趣味的导入,课内循循善诱的启发,一针见血的点拨,都有可能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点。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首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学科,看似复杂,往往让那些“胆儿小”的学生望而却步,实际上,无论是字、词、句、段、篇,还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哪一样不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呢?只是个人的生活经历比较繁杂,而语文知识比较系统罢了。

所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教学语文,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深入浅出,清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譬如:《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当老师的一看,就知道这段描写是表现藤萝的勃勃生机的,但学生未必能真正领会,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经历加以点拨,则会水到渠成。不妨这样设疑:“①观赏瀑布时,透过水帘,能看到背景——陡崖吗?(学生自然回答不能)②为什么看不到背景呢?(因为水流湍急,没有缝隙)③那么,文中作者把藤萝比作瀑布,你能想到什么?(藤条多,分布广,叶子密)自然就得出长势旺盛的结论了。再抓住“泛着点银光“的引导:如果植物枯萎了,叶子都焉了,会泛银光吗?(不会)那么,“泛着银光”说明了什么?(叶子水分多,营养充足——生命旺盛)

经过这样设疑、释疑的过程,相信学生对这段描写定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次,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语文课丰富多彩,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语文知识本身就是包罗万象并且普遍联系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古代生活等,都是语文知识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对其它科目的知识给予适当的提示,不仅会使知识本身讲得更透彻,也会避免知识的单调、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绝大多数选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死海不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食物从哪里来》中生物与环境知识的渗透;《大自然的语言》中与物候等地理知识的联系;《口技》中与说唱艺术的联系,以及文言文中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另外,诸如“一日一练一评”等课外活动,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等手段,对提高学生兴趣也是不无裨益的。

二、阅读质量的提高:自设疑出发,经启发过渡到释疑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当的往往是“传道授业”的角色,因此,有的老师备课上课都觉得非常轻松,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少,印象模糊。

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设置一些“跳板”,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积极地去思考、去寻找、去发现、去领悟,不仅老师“省事”、省力,而且学生也会印象深刻,还会有一种“成就感”,获得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满足。

还是以《紫藤萝瀑布》为例吧,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找出第四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紫藤萝瀑布不仅从我眼前流过,也从心里流过,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从眼前流过”——承接上文“我看到的紫……”;“从心里流过”——引启下文:由所见而引出的心理活动。)2、这些时,“我”心上为何会一直压着焦虑和悲痛?(结合写作背景,回顾“文革”中知识分子所受的迫害,并理解小弟身患绝症给作者带来的影响)3、看了紫藤萝瀑布后,“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为何会被带走?(藤萝的勃勃生机让“我”感动;藤萝经历磨难,再度焕发生机的经历让我受到启迪——生命的长河里永无止境的,美好的东西是摧残不灭、折磨不了的,它终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至此,整篇文章的主旨就摆在了学生的面前。

这样,我们实践了“用教材教”,而避免了“教教材”,同时,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藤萝银光紫藤萝
农家即景
美丽的紫藤萝
藤萝架下的童年
一不留意(二)
银光雨
书籍与少年
一弯藤萝月
紫藤萝瀑布
水一样的梦
紫藤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