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经典阅读对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

2016-12-02薄纯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7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文学探究

薄纯娟

一、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1.文学经典阅读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要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培养能力,光靠教科书中有限的单篇文章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就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让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

2.文学经典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学生大都是只读一些简易本的中国古典名著,对原著他们普遍表示一知半解。学生的一贯做法就是一跳而过,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知识有限,自然看不懂,也理解不了。如,朱自清的名著《背影》,对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文中所抒发的父子深情,他们大多没有离家思亲之情,只能模糊地听教师的讲解而懵懵懂懂,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才会出现把《背影》解读成“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父亲形象不够潇洒”等偏颇的认识。此外,经典阅读要求读者要有充裕的时间去品味、揣摩,去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超时空的精神交流。但是,别说是学生,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社会上能拥有较高的阅读水平并有闲瑕时间静下心来阅读的读者群可谓少之又少。

二、教育体制影响文学经典阅读的实施

语文教育教学存在一个奇特的现象:教师热衷于讲授经典,而学生、家长无动于衷,对经典的认识“两极分化”。作为经典的传授者、引导者,教师应该是阅读经典的主要群体之一,但很遗憾,如今大多数教师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阅读经典。许多语文教师在传授经典作品时,自己从未阅读过原著,仅凭着手中有限的参考资料“热情”感受、卖力“推销”文学权威的评论,结果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学生不领情,不认同教师的讲授,更无法对经典产生丝毫的阅读兴趣。

三、家长对文学经典的态度直接左右着学生的阅读取向

许多家长把经典视作“闲书”,把阅读经典看作“不务正业”,他们更愿意孩子把时间放在“有用”的专业功课上而不愿让他们去啃这些大部头的经典作品。这主要是由残酷的现实造成的:经典作品虽然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气质与品位,可是它却不能像做习题那样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保证孩子能得高分,能学得一身好技能,考进大学院校或进入知名企业。

四、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兴趣低落

对学生而言,一方面,繁重的学业使他们无瑕阅读经典,另一方面,即使他们想阅读,也没有闲暇的时间,因为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被各种作业及家长的“加餐”所占满。许多学生连睡觉时间都尚且不足,何谈课外阅读呢?即使有“偷来”的时间阅读,也因经典厚重的文化内蕴难以让这些尚无人生阅历的年轻人很快地进入阅读,造成许多学生一见经典就犯晕,宁愿阅读社会上流行的那些不用费心思考、轻松快捷的文化“快餐”,而不愿涉足经典阅读。

五、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缺乏探究意识

阅读的过程中还必须伴随着深思,才能探究经典中的深刻含义。就如孔子《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许多版本都把它翻译为“学习并不断地复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然而仔细揣摩,学习并不断地复习,有什么可快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再加以进一步的探究就会发现:时,适时地;习,不是温习、复习,本义为小鸟试飞,扇动翅膀,引申为实践、应用。孔子的本义应为“学习了并能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实践和应用,不是很愉悦的事吗?”如果能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行为中,就会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正如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知行合一”的古典学习理念,正是强调实践的重要。

六、学生阅读文学经典要利用相关的工具书

充分利用前人高质量的注释、评点及相关工具书,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如,《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等。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文学探究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设问引导探究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文学小说
文学
共鸣经典 感应心灵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